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輝煌,是歷史賦予歷代人的責任。千百年來,樂稼莊人在長期從事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造了樂稼古代文明,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古文化,即廟宇文化和孝文化。

一、廟宇文化

廟宇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文化特徵,是人們崇拜英雄,引升為偶像從而形成頂禮莫拜的神廟。

樂稼莊人自古以來尊崇的是撫養神農氏造福社會的偉大母親姜嫄聖母,稱聖母娘娘。尊崇的是不慕厚祿,千里走單騎尋找無立足之地的義兄劉備的忠誠仁義的關公。尊崇的是手到病除的醫聖孫思邈。為他們建廟宇,塑金身。故村有聖母娘娘廟、藥王廟、關帝廟。

相傳,元朝末年,樂稼後村之東建有山神、路神廟。村人祈求山神佑護生靈。村之西建有藥王、馬王、土地廟,護人畜四季平安。日日燒香,月月朝拜。明萬曆年間,樂稼後村新城落成,次年,將村東西兩廟合二為一,五墩神像安置一處,村人叫五神廟(小廟)。廟寬二丈,深一丈五尺,簷高一丈二尺。廟頂屋脊,呈雲走獸,四角八方,插標置旗,巨扶撐檁,屋簷掛鬥,藍磚方廛,穿靴帶帽。門面左安鶴展雙翅門,之右是孔雀開屏窗。簷檁彩畫,圖案清雅。廟內兩側壁畫,盡贊人間俠義豪傑,鞭斥小人,淫禍亂國。其壁畫栩栩如生。五尊神像 尊容端莊。中間坐藥王,兩邊山、路神,左側馬王怒,右側土地興。又於明末清初,在五墩神之西,安置城皇尊神畫像。虔誠的善男信女為父叫魂,為母消災,均在城皇面前叩首禮拜。

廟東南有巨大皂角樹,影遮廟門,更是一副景觀。人稱萬民傘。每年七月十二是傳統廟會,神廟香菸繚繞,晝夜不滅,遠近人流不息。

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這裡是一年四季人群聚集的地方。春晨,村民們在樹下夜話新年,揮刀舞棍,生機勃勃。夏日,村民們在樹下納涼,談古論今,笑聲朗朗。秋天,村民們在樹下述說豐收之悅,互送祝福,關懷備至。冬夜,村民們在樹下演奏曲藝,漫話國事,暢談中外新聞。昔日,每逢雨水欠缺,取雨的指令便從這裡發起,大人、小孩頭戴柳枝,身披簑衣,陣陣鑼鼓,仰天求雨聲。香火撥得旺,誠心報神恩。

每逢七月七日,叫七姐下凡問事。不免在廟前擺上香案,製作童男童女,發出斯文,叫聲連天:七姐七姐嗨、嗨,梧桐樹上花開,花又開,樹又擺,把我七姐擺下來,我給七姐送辣子,七姐給我縫襪子……

一九五二年,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運動中,五神廟五尊神像被砸,但廟體尚存,後作生產隊保管室用。一九六七年,五神廟被拆除作雙樂小學建校用材。

五神廟在家鄉故土生存了五百餘年,至今憶及,仍歷歷在目。

聖母娘娘廟:始建於大清道光年間,廟體雄姿巍巍,四角插標置旗,殿脊飛禽走獸,殿面刻花置屏,內牆周紂交兵壁畫,神話傳說盡收眼底。

聖母娘娘,三宵諸神端祥暖閣,上呈百花寶帳,黃袍加身。下獻貢果,香菸繚繞。磬聲陣陣,善男信女唸佛誦經,晝夜喧鬧。後嗣缺乏之人乞兒求女;時運不佳之人,請求舍施;病魔纏身之人,盼神恩加持。正是:

聖廟落成大路邊,

期盼家家都平安。

定位八卦乾坤處,

子子孫孫出狀元。

民國卅一年(1942),溫玉珊任扶風縣公安局局長,聞樂稼後村三聖母廟,廟體高大,木質優良強行拆除村聖母娘娘廟,其勢之兇,銳不可擋,村人驚愕不已。

關帝廟:前樂稼莊於清朝嘉慶年間在樂稼前村古城之東建關帝廟,雕樑畫棟,氣勢恢宏。關老爺紅顏黑湏綠袍加身,端坐暖閣,手握春秋,金童玉女相伴。銅鑼金鼓,磬聲嘹亮,方顯盛世樂年之景。善男信女,朝拜至尊。

一九五三年,神像被拆除,廟堂做為學校教室之用。

民國十五年,樂稼後村建關帝廟,神廟落成之日,適逢甲子,全村喜慶,盛夏開光,耍獅子,跑旱船,請來西安易俗社大戲連唱三天。前來參拜神靈者絡繹不絕。一九五三年,拆關帝廟用於修善學校。.

廟宇文化,自從周紂交兵子牙斬將封神以來,一直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家祭家宅六神,廟敬諸方神靈,代代相傳。是古老的民族文化特徵。

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二、孝文化

百善孝為先,樂稼人以貞節牌樓為象徵的孝文化博大精深。

1、貞節牌樓:始建於大清康熙年間,是村貢生李法乾、李法坤為彰表祖宗的恩德和母親的貞操所建。

李法乾李法坤兄弟兩人於康熙年間求學於扶風縣《多賢書院》(飛鳳山班馬祠),雙獲貢生,在扶風地域享有盛名,康熙卄八年,朝廷賜御衣金翎,冊封孝廉。康熙五十二年,母辭世,為旌表母親蘭氏學孟母,嚴敦子,三從四德的高風亮節在離村二百米古周源通扶風縣城大路旁立貞節牌樓以昭後人。牌樓高一丈八尺,寬一丈二尺立四柱,通三道,中道寬六尺,側道寬三尺,四柱前後加靠墩石約五尺,呈兩鼓相套狀,中間刻花木翠竹,邊呈鼓凸,光滑照人。四柱呈長方體於八尺處見方,方上呈石條,條上插牌匾,匾上覆呈石方,方上置匾上摞石檁,呈虎抱頭狀。牌樓兩側低插匾掛方呈屋頭狀,簷刻浮雲,角掛銅鈴,牌樓上刻“一門貞節“四個大字,旁署康熙手御,左旁牌匾書大清康熙年號,康熙丁酉年(康熙五十四年)右旁牌匾書貢生法乾、法坤字樣,牌匾邊置圖案紋理工筆,張目肅然,中道兩柱,上刻隸體楷書字聯:

豐功仰日月光輝常昭後昆

大德俯天地紫氣頻臨桑梓

牌樓向南通樂稼後村李姓始祖墳墓,瑩道兩旁立石人石馬,牌樓北面古道旁,置上馬石一墩,石呈猴兒抱頭狀,供過往行人歇腳上馬用之。墳塋翠柏枝繁葉茂,實為扶風縣城西一景觀也。

相傳,大清同治辰戌年秋,有人傳牌樓石馬變成金馬,小孩白天中午常見墳塋有一金馬駒奔跑,夜半村人可聞金馬嗚叫之聲,時隔不久,消息傳出,石馬被盜,僅存牌樓,獨顯風範,過路行人下馬必躬,坐轎君子下轎必賞,西府境內皆讚樂稼牌樓。

清光緒庚戌之秋,長矛入村搶掠牌樓碑頭被毀,銅鈴被摘,裝飾物被砸,僅存樓體,至文革前人們還可見到牌樓的半壁景觀。一九六六年文革中,在破四舊立四新的高潮中,貞節牌樓被拆除從此樂稼古文明不復存在。樂稼牌樓在家鄉的故土上存留了二百五十二年。

2、樂稼祠堂:前後樂稼莊有三座祠堂。前樂稼莊有五家會祠堂,七家會祠堂。後樂稼莊建有李氏宗祠為什麼叫五家會和七家會,前樂稼莊村老李倉、李文斌生前也未曾有過定論。二零零七年,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勘測設計院黨委書記李士榮率我們一行七人去山西大槐樹尋根拜祖,翻閱了明洪武初年至明成祖後五十年間十八次移民的歷史以及移民的有關規定:兄弟八人出三戶,兄弟五人者出二家,兄弟有四或三者出一家,且移單不移雙老大老二不移,這大概是出自周公之禮嫡長子繼承製和孔孟之道吧。又據資料顯示,要求托兒帶女一家人走出。那麼前樂稼莊五家會、七家會即移入此村的是老五一家和老七一家人,故稱五家會、七家會即同宗不同支的李姓人。從祠堂位置看七家會祠堂早於五家會,是明代建築物,建築宏偉,張立祖先牌位;五家會祠堂時間較晚,建於城外村南二百米處,為清咸豐年間所建。七家會祠堂毀於一九五八年,五家會祠堂至今尚存偶爾年下拜祖也有香火奉上。

李氏宗祠:樂稼後村李氏宗祠建於明萬里年間後村城牆落成之後,於城內修宗祠、設香案、描容像掛先祖牌。清康熙年間,宗祠年久失修,遷址城外西南方位離城門樓七丈之遙。康熙十八年,修上殿一座咸豐九年增修下殿,至今上殿已毀下殿尚存。宗祠佔地長十二丈,寬四丈,四周高築圍牆,穿靴戴帽,掩護牆體,祠內兩座殿南北相對,上殿祭祀先祖,下殿是家族人眾議事以及誤樂的場所。

上殿:殿脊呈二龍喜珠,朵朵乘雲相襯,翩翩起飛之狀,兩端鶴獸四角插標,琉璃筒瓦鑲嵌周邊。大殿正面,粗柱方墩,掛鬥張升,兩邊牆頭穿靴帶帽,刀工卓著,迎面開四扇八卦門,邊裝孔雀展翅窗,精雕細刻,殿內兩廂,工筆彩畫,栩栩如生。

祠建數年,方園數里有名,觀看人群皆讚樂稼祠堂。

下殿造勢與上殿相對峙,其造勢雄姿可與上殿相媲美。殿脊墩實而威震,雲朵不浮而溢光,兩廂彩繪,色豔墨濃,似乎上古時候人們對大自然的想象盡覽其中。

上下兩殿中間,磚鋪路面,兩側竹林鬱鬱蔥蔥,宛如亭閣畫卷。

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康熙年間,上殿落成,有法乾法坤等村老重表祖案,描容像,寫家譜,置案桌,做祭器弘揚李姓宗族。咸豐年間祖案破損族人重表,繪畫清代人頭像,兩邊廂案,描二十四孝圖。重修案桌,添置祭器數墩,每逢除夕之夜房份人眾聚集宗祖案前叩首燒香,奠酒上表,話說家常,木炭火旺,暖如春臨,皆大歡喜。大年初一拜祖,更是氣勢非凡,鑼鼓三喧,族人拜祖,李氏人眾,身穿長袍,頭戴襯帽,腳穿棉鞋,手託孩童,在宗祠朝宗,燃裱上香,族房人眾到齊族長號令下,排列成隊祭拜先祖。正是:少壯擁滿庭熱熱鬧鬧齊朝宗,老幼擠一堂恭恭敬敬齊拜祖。先拜初祖,後分四房參拜宗族長者,文明禮義,代代相傳。至一九六四年而終止。

清朝末年,扶風知縣譚紹裘在扶風縣創立高等小學堂推行癸卯學制,施行班級授課制,開我縣廢科舉創學校之先河,影響甚大。於是宗祠理事會將李氏宗祠暫供辦學用場,招收本村、周邊村學子學習文化課而用之。

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李氏宗祠正式開辦學校,祠堂納入校產。

一九六六年,在破四舊立四新中,祖案家譜被毀,昔先祖尊祟的文明不復存在。

一九八六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文明禮義之風大興,有村老李文漢、李新乾等人倡導復昔日祭祀之風,表祖案,祭祖先大興孝順之風,恢復昔日的熱鬧。經過緊鑼密鼓地準備,大年初一亮家譜表揚村子的好媳婦。耍獅子,跑旱船,打鑼鼓,村民皆大歡喜。當年陝西農民報作了報導,題目是.”老漢們真行,雙文明活動打先鋒”,表彰了樂稼人熱愛生活弘揚傳統文化的風姿。

2020年3月25日【本文推薦:武雙喜】

扶風——千年名村樂稼莊古典文化


李治民,男,生一九四四年八月。中共黨員,高中文化,中學一級教師。原扶風縣教育局教研室數學教研員,督學,退休後擔任陝西省戲曲藝術職業學校校長。主編扶風縣樂稼後村志。現任扶風縣城關街道政協組長;扶城西老幹黨支部副書記;扶城西老幹演藝團團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