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蝗灾时,人们为何要唱大戏?

古代闹蝗灾时,人们为何要唱大戏?

近期国际蝗灾闹得沸沸扬扬,国内许多网友纷纷出谋划策,教外国人民如何吃蝗虫比较味美。过惯了太平盛世的网友们可能不知道,在历史上我们也曾经饱受蝗灾之苦。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造成饥馑的三大天灾之一,认为与水、旱灾比,蝗灾“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人工种植稼禾是食物的主要来源。蝗灾为害的对象就是农作物,故蝗灾对农业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威胁很大,格外受重视。关于蝗灾的记录很早就有,殷墟的卜辞中,就有“蝗”字。

公认最早的蝗灾记录在春秋时期。我国是蝗灾多发国家。据昆虫学家陈家祥先生统计,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我国共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五年发生两次。

古代闹蝗灾时,人们为何要唱大戏?

因为灾害频发,危害巨大,对蝗灾的研究历来是历史、生物和地理学等关注的热点。从文学艺术角度探讨蝗灾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关系,则不多见。

蝗灾与戏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由于蝗灾为害剧烈,古人调动一切手段应对,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灭蝗和禳蝗。

灭蝗,就是在政府或自发组织下,对蝗进行扑杀,抑制灾害。

禳蝗,是指古人利用巫术和祈求神灵等祈禳手段应对蝗灾,达到抑制和避免的目的。

从文献的记载看,两种方式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禳蝗这种应对方式与戏剧关系极为密切。禳蝗必然要求神,宋元以后古人讨神佛欢心的最常见方式就是演剧。

文献记载表明,不仅是古代,即使在近代演剧禳蝗的做法也相当流行。

如1928年江苏蝗灾,省府向各县派捕蝗员督促捕蝗。捕蝗员报告:“各县农民迷信已极。有坐视袖手者,有相戒勿打者,有目为神虫者,有护卫蝗老爷者,有焚香者,有演剧者,种种荒唐,不胜枚举。”

可见演剧禳蝗的做法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存在。民国时期,江苏是政治经济文教事业相对比较发达的省域,尚且存在演剧禳蝗现象,更何况其他地区。

从文献记载看,演剧禳蝗的做法主要流行在清代。如同治八年《续修慈利县志》记云:今人之于蝗,但畏惧束手设醮演剧,而不知反身修德,殄灭祛除之法。

清代演剧禳蝗与古人对八蜡庙的信仰有关。八蜡信仰出现很早,《礼记,郊特性》中就有“八蜡以祀四方”的说法,说明八蜡的信仰很早就存在。

“八蜡”的八是指与农业生产的八种神,一曰先穑,二日司啬,三日农,四日邮表啜,五日猫虎,六日坊,七日水庸,八日昆虫。这八种神皆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故古人祭之。

蜡,同腊,指腊祭,先秦时期关于八蜡的祭祀活动主要在腊祭时进行,所以才这样叫。

古代闹蝗灾时,人们为何要唱大戏?

从八蜡的职能分工看,古人在蝗灾时祭八蜡主要是祭昆虫神,也就是后来民间所说虫王,虫王掌管天下昆虫,蝗虫自然也不例外,人们通过祈求虫王来达到抑制蝗灾的目的。虫王(昆虫)是最早的驱蝗神。

清代祭祀驱蝗神主要在两个时段进行,一个是冬春之交,《通俗编》引汪沆《识小录》云相传神刘锐,即宋将刘琦弟,殁而为神,驱蝗江淮间有功:、本朝雍正十二年,诏有司岁冬至后第三戌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

冬至后第三戌日,也就是腊日。这里延续的先秦以来腊祭祭祀八蜡的传统。正月十三祭祀,可能是因为刚立过春,春耕即将开始的缘故。

不过,从清代地方志的记载看,民间祭祀驱蝗神的活动主要在夏季举行,如六月初六,之所以从腊月挪到夏季祭祀,显然是因为夏季是蝗灾的高发季,在此时祭虫王,更有针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