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是天府之国,为什么诸葛亮,姜维北伐都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屯田?

大马哈鱼12


自古就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粮草对于战争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在这六年间的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多次因为粮草短缺问题不得不撤兵。这就不禁让我们疑惑,坐拥天府之国的蜀国为何频频受制于粮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粮草难题,在三国时期,屯田制可以说是解决粮草问题的重要举措。屯田制是让士兵耕种田地,更通俗的说就是让士兵在闲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屯田制也不是蜀国独有的,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有屯田制,可以说屯田制的发展使得粮草得到了大量的补充,间接的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由此可见,战争前期的准备除了训练士兵外,粮草的储存量即后勤保障则也是战争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作为蜀汉的诸葛亮,姜维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每次战争前都要准备大量粮草。而作为天府之国的蜀汉却并仍然无法供应数万大军的粮草,因此,诸葛亮开始了屯田制,以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

粮草供不应求

得益于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平原在三国时期生活富庶,粮食产量极高,但供应汉中前线却依然吃力。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的军人标准是每月“三人合十石”,也就是说三万人一个月就要十万石粮草。由此可见,一支是十万的军队一年就要350万石粮草,再加上老百姓的口粮,那一年的消耗可想而知。因此,虽然蜀汉拥有着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粮草仍然捉襟见肘。

在魏国灭掉蜀国后,蜀国国库更是仅有“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我们看《三国志》可以看到,曹魏在许都屯田仅仅这一个地方一年就有谷百万斛,而蜀国余粮都比不上魏国一地的产量。由此也可以看出蜀国的粮草短缺。

蜀国的天府之国尽管产量高,但由于可耕种面积小,蜀汉人口少,仍然无法满足自身对于粮食的需求,如何解决粮草问题一直是蜀汉政权的首要问题。在失去荆州前,尚且可以通过上庸等地将荆州的粮草运往汉中,在失去了荆州后,如何解决粮草问题已经成为蜀汉发展的重中之重。

粮草运送艰难

汉中作为蜀国进攻的前沿阵地,依托秦岭和大巴山,可谓易守难攻之地。凡事有利也有弊,环绕的群山不仅阻挡了魏军的进攻,也阻碍了蜀汉自己的粮道。汉中作为前线,往往需要从成都平原将粮草转运过来,经剑阁翻越大巴山到达汉中。可想而知,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运粮,不仅危险,而且运粮的部队消耗也大,往往粮草都在运送途中就消耗的差不多了。为此,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对于本就粮食不多的蜀汉来说,这种方法仍然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粮草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本来粮草就不多,运送起来还比较困难,因此,诸葛亮在汉中开始了屯田制以寻求粮草的自给自足。而屯田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诸葛亮北伐过程中的粮草问题。


旧史趣说


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为北伐而在汉中地区大肆屯田是有相当必要的,蜀中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也的确不缺少粮食,但蜀中最重要的产粮地是在成都平原,蜀中的道路多山,粮食和物资从成都运送出来很困难,损耗也特别高。

三国时期没有飞机、汽车,没有修建高速公路的技术,粮食生产出来,要运送到前线只能依靠人扛马驮,包括其余所有生产出来的军需物资都是如此,粮食和物资的运送也只能依靠落后且破旧的道路进行。

李白曾作诗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以想象出蜀中物流的难度。到21世纪,根据高速公路的里程,汉中到成都有将近450公里路,也就是900里,这还是现代交通便利的环境下计算出来的路程。

而在一千多年的三国时期,没有爆破技术钻山洞和架桥,无法拉近成都到汉中的距离,估计从成都到汉中运粮路线的长度要远远超过900里,也就是说,从成都运粮到汉中,沿途有超过千里的路程,再加上道路难行,即使拼着损耗,运送一次粮食或物资要花费的时间也特别长。

在这种运输环境下,诸葛亮和姜维只能在前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地屯田筹集粮食,而蜀汉当时唯一的北伐基地汉中碰巧就有能够屯田的先天条件,在汉中地区有汉中平原(今划归陕西省汉中市)作为重要的产粮区,被誉为“鱼米之乡,国宝之府”。

当初刘备占领蜀中后,为何迫不及待的北上和曹操争夺汉中?就是因为汉中可以养兵、屯兵和筹粮,对于以北伐曹魏为最高战略的蜀汉来说,汉中是必须要占领的。否则,蜀汉就会被曹魏死死地困在蜀中,拿下汉中,刘备可以称王,因为有了北伐争夺天下的基础,没有汉中,刘备就仅仅只能做个益州牧。

同样,在蜀中东边由关羽镇守的荆州也是著名的产粮区,也是蜀汉准备的另一个前进基地。在刘备占领蜀中之前,曹操为何会忽视蜀中,不把它视为威胁?赤壁大战后,刘备和周瑜为何也都把蜀中视为囊中之物?不是因为刘璋软弱,而是因为当时的蜀中能打出来的道路全给堵上了,刘璋只能防守而不能进攻。

在蜀中出来的道路上,汉中有张鲁盯着,荆州有刘表盯着,赤壁大战后是和东吴争夺荆州获胜的刘备虎视眈眈,双重看护下,刘璋即使有心参与争夺天下,也没有条件,从蜀中出兵进攻汉中和荆州,先不说军队的实力,可要全部依靠从成都运送物资出来,那消耗的物资和粮食就绝对是天文数字,谁也耗不起。

诸葛亮和姜维在汉中就地屯田,是没办法的事,可以减少对千里之外的成都的依赖,在后勤保障上,蜀汉的条件远远没有曹魏和东吴方便。不过,汉中平原的面积有限,蜀汉的人力也有限,三国时期的生产力也远远不能和现代比,所以,诸葛亮和姜维即使在汉中大肆屯田,也依旧不能完全解决北伐所需,这也是他们屡屡徒劳无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头鸟漫谈文史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我们的问题:蜀国是天府之国,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屯田呢?

蜀国自古就有天府之称,水草肥沃产出丰盛,而屯田也就是指的军屯,诸葛亮北伐之前曾在汉中等地进行多年军屯储备粮草!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从成都运输粮草呢?这里面有多方的原因(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山川险峻,道路险阻,而出川最方便的道路在当时也只是依靠栈道而行,这给北伐大军的运粮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说囤积粮草在运输上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那么何谈北伐呢?

其次我们要研究一下运粮队本身,运粮需要部队看护,也需要人吃马嚼,一路上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依据蜀汉的情况,负重显然不大,也就是说,满载粮食的运粮队,运输到汉中之后都不一定还剩下多少,这对蜀国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其三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军屯的优势,军屯在三国时期比较盛行,自曹操在兖州实行军屯之后,各地多有效仿,军屯产出皆可用于军队消耗,军队统一规划,产出有保证,这大大减轻了军队获取兵粮的压力。

其四,汉中之地,战略重镇,不容有失,而兵粮是其重中之重,与其依靠繁重的运输与汉中一地的自给自足,不如实行军屯,同时为北伐提供先决条件!


蜀国虽是天府之国,但是进出困难,难以用于出征曹魏,所以就有个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军屯对诸葛亮的作用非常有利,所以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姜维都会选择军屯来储备粮草。

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小四带您看趣事


蜀汉所占据的成都平原,在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后,就变成了水利灌溉发达,粮蚕桑果丰富的地区,号称“天府之国”。然而,成都平原四周的崇山峻岭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蜀汉政权的向外发展。诸葛亮、姜维继承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遗志,以攻为守,连年北伐,粮秣运输和后勤保障供给艰难,只好在前线地区实行屯田政策,以满足军事形势的发展。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汉政权的中心处于四川盆地之中,要北伐曹魏,军队和粮草势必要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其长途转运的艰难之状可想而知。公元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成都以后,就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公元219年,刘备亲率谋臣法正和猛将黄忠,经过多次激战,夺取了被曹魏占领的益州门户汉中,准备以汉中为前进基地,作为北伐中原的桥头堡。

汉中地处秦岭南麓,与关中长安的直线距离虽然不到500华里,但秦岭这道天然屏障横断南北,仅有山间小道可以通行,封闭的交通状况对军事行动十分不利。为此,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围攻祁山的时候,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但效果不是很大。在和魏国司马懿大军长期对峙渭水之滨时,不得不命令将士们和当地居民一道耕田种地,发展屯田,以保障军队的给养供应。

诸葛亮英年早逝,赍志以殁,他的继承人姜维在掌握蜀汉军权之后,继续实行北伐中原的既定战略。但是,他也同样面临后勤粮草供应困难的问题。公元262年,在北伐前线的姜维一方面受到朝内奸宦黄皓的中伤,一方面麾下士卒缺乏粮秣,只得退往沓中。他一边整训部队,一边在沓中开展屯田,意图积蓄力量,再次大举。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魏国两路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后主刘禅出降,蜀汉政权灭亡了。

诸葛亮、姜维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和兵力进行屯田,是由蜀汉政权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蜀地高山环绕,崎岖难行,虽然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向外扩张的路线基本已被堵死。仅仅一个粮草供应问题就成为了无法解决的痼疾。所以,他们不得不采取“寓兵于农,分军屯田”的策略来补充自身的短板。


棒槌袄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是经济的延伸,没有粮草,怎么打仗,从刘备夺下荆州开始,这仗就没停过,每次的军事行动都要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个地方适合关起门来奔小康,不适合冲出去争天下,刘备从荆州进入益州,刘备的事业就进入了保险箱,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的保险箱就成了死胡同,之后的刘备征孙权,诸葛出祁山等等,说明蜀地只能割据一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草要从蜀地运到前线,我们可以想象难度之大,只能在前线屯田,兵民合一,解决粮草不济的问题!


KarryTom520


蜀汉诸葛亮为什么要大量屯田,我认为有三点:

一、刘备起家最晚,家底子太薄

刘备在占据荆州五郡后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却并未实施屯田。

这是因为荆州地处四战之地,纷乱的环境和不间断的对外用兵,使得刘备根本无暇分出兵力屯垦开荒。

此后的夺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甚至包括吴蜀夷陵之战,刘备采取的都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竭泽而渔战术,虽然创下了蜀汉基业,却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二、虽然夺取了汉中,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汉中之战,作为取胜方的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时已将汉中全部人口迁走。

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葬送了数万丁壮,这对于原本就起步较晚的蜀汉政权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所以,诸葛亮主政时,接手的其实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三、屯田的好处。

屯田制最早应该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于连年的战争,汉初期为了恢复生产,稳定国家,就大力进行农业的生产。

三国时期曹操想一统天下,但是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所以就率先大力推广屯田制,使曹魏成了实力最强的霸主。

因此,诸葛亮、姜维大力发展屯田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使经济发展,人民不在挨饿,民族也因此更加团结。而且因为有军队的加入,这使屯田的规模扩大,农民的负担相对的减少,军民关系也更加和谐。


闲吃土豆看三国


十万大军一年就要350万石粮草,千里运粮,十不存一,因为被运粮之人吃掉了,还有天气因素、土匪、敌人、道路及其他损耗。因此,虽然蜀汉拥有着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粮草仍然捉襟见肘。

在魏国灭掉蜀国后,蜀国国库更是仅有“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曹魏在许都屯田仅仅这一个地方一年就有谷百万斛,而蜀国余粮都比不上魏国一地的产量。由此也可以看出蜀国的粮草短缺。

三国时期没有飞机、汽车,没有修建高速公路的技术,粮食生产出来,要运送到前线只能依靠人扛马驮,包括其余所有生产出来的军需物资都是如此,粮食和物资的运送也只能依靠落后且破旧的道路进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21世纪,根据高速公路的里程,汉中到成都有将近450公里。

而在一千多年的三国时期,没有爆破技术钻山洞和架桥,无法拉近成都到汉中的距离,估计从成都到汉中运粮路线的长度要远远超过900里。

在这种运输环境下,诸葛亮和姜维只能在前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地屯田筹集粮食,而蜀汉当时唯一的北伐基地汉中碰巧就有能够屯田的先天条件,在汉中地区有汉中平原作为重要的产粮区。

综上,诸葛亮和姜维在汉中就地屯田,是没办法的事,在后勤保障上,蜀汉的条件远远没有曹魏和东吴方便。不过,汉中平原的面积有限,蜀汉的人力也有限,三国时期的生产力也远远不能和现代比,所以,诸葛亮和姜维即使在汉中大肆屯田,也依旧不能完全解决北伐所需,这也是他们屡屡徒劳无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蜀国由于可耕种面积小,蜀汉人口少,仍然无法满足自身对于粮食的需求,如何解决粮草问题一直是蜀汉政权的首要问题。



当代曹植


古代打仗,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者的重要性。即使如诸葛亮姜维战略多强 北伐的士气多高也不行。

其次虽然蜀汉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古时候的粮食产量不高 连连北伐给国家也带来人口和粮草的损失 所以战时屯粮草 也是为了使人口基数增长


arly


蜀是天府之国,这要追溯到秦时的李冰时期,李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作为蜀郡太守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打仗就是打人口,在武器装备差不多的情况下,谁人多,谁就占优势,在吴越等霸时,越王勾践就花了二十年时间来繁衍生息,女子十七岁还未嫁人的,父母有罪,再比如刘备起初没有根据地,把老百姓带着逃亡。

人的问题解决了,肯定要解决吃的问题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像霍去病这样走到哪吃到哪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战争都要有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西蜀必定不是中原,经济实力还是不如北方的,而诸葛亮又是稳妥之人,自然会去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所以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屯田上。


未名半日闲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虽然是天府之国,但是北伐用兵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消耗粮食肯定很大,用军队种粮,既不耽误士兵训练,也不给百姓增加赋税,还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北伐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所以说很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