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詩經中的古琴

古琴是中國傳統樂器,區別於西方鋼琴所以稱之為古琴。在中國,琴是樂器的代表,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裡的琴就泛指樂器,說這個人會樂器,懂得韻律。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琴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詩經》,《詩經·國風·周南·關雎》中有這麼一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為什麼琴瑟友之,琴又能友什麼呢?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中說的是一個男孩愛上一個女孩,想盡辦法用美好的事物向女孩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不像我們現在,看上一姑娘上去就撩,古時候的人都比較含蓄。他用上了終極大招“飆歌”,希望女孩能從琴聲中感受到他的愛慕。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還有一首《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說的是新婚小夫妻郎情妾意,小日子有滋有味。用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琴在當時的生活中已經比較普遍,不過也是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才能擁有的。小夫妻希望能吃飽穿暖,最好還能沒事唱個卡拉OK,如此這般生活就太美妙了。這對小夫妻不僅有物質生活追求,還有精神文明的追求,我輩要向祖先學習啊。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交友之神器

古時候,常人之間打招呼也是:吃了麼、幹啥去、莊稼咋樣之類的。可有這麼一類人不一樣,他們愛好詩詞歌賦,熟練琴棋書畫。這些讀書人常常聚會交流, 一眾人落座,“聽聞張兄近日又作一佳曲,巧了,愚弟這也偶寫得幾句詩詞,你我二人共同演奏一曲,為眾人助興可否?”。演奏完還有話說“啊張兄對於韻律的造詣我等望塵莫及啊”,“哪裡哪裡,李兄詩詞佳作也是引領風騷啊”。吧啦吧啦就聊開了,聊的還是有益於文化創作,有益於個人修養的事情。《小雅·鹿鳴》中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看到沒,客人來了要欣賞音樂的。琴瑟和鳴,聽著聽著就有了靈感,於是乎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就出爐了。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信伯牙子期的故事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卻不知伯牙子期之交是八拜之交中的知音之交。聽著《高山流水》的美妙琴聲,感受著子期所說的,“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在子期早亡後,伯牙在子期墳前彈奏最後一曲,絕弦於世,所有的語言在這種情意麵前都是蒼白的。羨慕伯牙子期的情意,也向往著在遠方,有某一個人能聽懂我的心聲,可以是友誼,可以是愛情,甚至於是陌生人。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感受聲律之美

詩歌的創作重視藝術之美,特別是聲律,常常配上樂器演奏,吟唱出來。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再到散文和現代詩歌,包括現在的歌曲,盡顯聲律之美。如果沒有聲律,就沒有我國如此浩瀚的文學寶藏。讀書人不懂聲律,不會樂器,如何創作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古時候學生要學習六藝: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從兒童啟蒙就教授聲律、格律,要求十分嚴格。

清朝康熙年間的車萬育,創作了兒童啟蒙的經典之作《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裡面有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學會和運用。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經典詠流傳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有一檔節目,從第一季開播我就跟著看。節目是用大家比較喜歡的吟唱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來,好像唱歌一樣。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誤解,總以為傳統文化就等同於科舉考試,必須苦讀十年書,考取功名。其實不然,不是學課文背誦詩詞那麼枯燥。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根本上詩詞歌賦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文化藝術好不好。古時候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子佳人吟詩作賦,彈奏樂器的情形,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經典詠流傳”運用的這種傳唱經典的藝術形式特別好,演義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今天從《詩經》聊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從古時候的《聲律啟蒙》聊到現在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想跟讀著說一句重要的話:在古時候,以琴為代表的樂是必須學習的“六藝”之一,而我們現在呢?學生音樂課形同虛設,我們怎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跟隨悠揚的古琴聲,聆聽聲律之美,找尋國風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你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吟唱一首詩詞,或是學習一種中國古典樂器。我輩億萬中華兒女行動起來,找尋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