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活性汙泥法水處理工藝微生物相鏡檢,56種常見微生物在顯微鏡下的活體運動是啥樣的?趕緊訂閱《活性汙泥法微生物相診斷》專欄學習吧!新開專欄每天兩更,現在訂閱價格最合適哦~點擊下方專欄卡片即可訂閱!

歡迎加入環保技術交流圈,在這裡你將和萬千環保同行一起學習環保技術,得到疑難問題指導和同行交流,最大限度提升環保從業專業技能!


本期問題:CASS,CAST,兩種工藝一字之差,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首先按照慣例,介紹一下兩個英文縮寫的實際指代意義:CAST,英文全稱為Cyclic Activated System Technology,翻譯為中文叫做:“間歇進水週期循環式活性汙泥技術”。

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實驗室1L/h規模CAST小試試驗裝置

CASS,英文全稱為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翻譯為中文叫做:“連續進水週期循環曝氣活性汙泥系統”。

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某汙水站所採用的CASS工藝流程圖

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某汙水站所採用的CASS工藝實景

這兩種工藝單單從中文名字上理解,兩者的不同點在於CAST為間歇進水而CASS為連續進水,兩者相同點呢,都屬於週期循環式活性汙泥法。說白了這倆技術都是從SBR工藝基礎上衍生而來,所以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也不足為怪。

週期循環式活性汙泥法自20世紀90年代被引進以來,憑藉系統組成簡單、運行靈活、可靠性好等優點,迅速在城市汙水處理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中小型汙水處理廠中顯得尤為突出。

目前國內汙水處理工程設計領域往往對循環式活性汙泥法的縮寫不加區分,導致CASS與CAST兩者經常混用,再加上兩者在具體工藝設計時有時相同有時又有差異,這都造成了大家認識上的誤區。其實此兩種工藝雖然都是屬於循環式活性汙泥法的範疇,但是在具體細節上確有區別,主要集中在是否連續進水、潷水時是否進水等問題上。下面小編就總結一下這兩種看似90%相似度的“雙胞胎”,到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一、是否連續進水的區別

CASS是連續進水+間歇排水(實際汙水排放大都是連續或半連續的 );CAST是間歇進水+間歇排水。但它們又的確都屬於循環式活性汙泥 。不過一般的CASS工藝應為多組CASS池組合運行,通過時間的不同互相交替進水出水來實現連續的進水和排水,僅僅就單個CASS池而言是間歇進水的。

CASS工藝保留了ICEAS工藝的優點,都是連續進水,間歇排水。由於CASS工藝在沉澱階段仍然進水,其沉澱過程只能是非理想狀態的半靜止沉澱,泥水分離效果不太穩定。

而CAST工藝在沉澱階段不進水,汙泥在沉降過程中無進水水力干擾,屬於理想沉澱,泥水分離效果更穩定,在運行上也更加靈活,這是CAST與CASS最大的不同點。CAST反應池在時間上為理想推流,有機物去除率高。而由於連續進水,CASS部分喪失經典SBR工藝理想推流的優點,也同時喪失高去除率和對難降解物質去除的特點。

從現場實際運行的工程來看,大多數水廠採用間斷進水,即選用CAST工藝的更多一些。總之在論及循環式活性汙泥法時,除了應區分其具體的進水→反應→沉澱→排水的運行週期,還應注意英文縮寫上的差異。

二、兩者在組成上的區別

CASS是在SBR的基礎上,反應池沿池長方向設計為兩部分,也就是所謂的“一池雙區”。前部為生物選擇區也稱預反應區,在預反應區內,微生物能通過酶的快速轉移機理迅速吸附汙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機物,經歷一個高負荷的基質快速積累過程,這對進水水質、水量、PH和有毒有害物質起到較好的緩衝作用,同時對絲狀菌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汙泥膨脹;隨後在主反應區經歷一個較低負荷的基質降解過程 。

後部為主反應區,其主反應區後部安裝了可升降的自動撇水裝置。整個工藝的曝氣、沉澱、排水等過程在同一池子內週期循環運行。

環保專業值得收藏的乾貨!活性汙泥水處理,如何區分CASS和CAST?

CASS池內的兩分區結構

CAST整個工藝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工藝按“進水—出水”、“曝氣—非曝氣”順序進行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泥水分離過程。反應器分為三個區,即生物選擇區、兼氧區和主反應區。生物選擇區在厭氧和兼氧條件下運行,使汙水與迴流汙泥接觸區,充分利用活性汙泥的快速吸附作用而加速對溶解性底物的去除,並對難降解有機物起到酸化水解作用,同時可使汙泥中過量吸收的磷在厭氧條件下得到有效釋放。兼氧區主要是通過再生汙泥的吸附作用去除有機物,同時促進磷的進一步釋放和強化氮的硝化/反硝化,並通過曝氣和閒置還可以恢復汙泥活性

三、兩者在流程上的區別

CASS工藝在流程上分為4步驟,分別是曝氣階段、沉澱階段、潷水階段、閒置階段,4大階段分別的作用如下所示。

(1)曝氣階段:由曝氣裝置向反應池內充氧,此時有機汙染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同時汙水中的NH3-N通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轉化為NO3--N。

(2)沉澱階段:此時停止曝氣,微生物利用水中剩餘的DO進行氧化分解。反應池逐漸由好氧狀態向缺氧狀態轉化,開始進行反硝化反應。活性汙泥逐漸沉到池底,上層水變清。

(3)潷水階段:沉澱結束後,置於反應池末端的潷水器開始工作,自上而下逐漸排出上清液。此時反應池逐漸過渡到厭氧狀態繼續反硝化。

(4)閒置階段:閒置階段即是潷水器上升到原始位置階段

CAST工藝在流程上分為5步驟,分別是進水階段、曝氣階段、沉澱階段、潷水階段、閒置階段,5大階段分別的作用如下所示。

(1)進水階段:CAST進水首先在生物選擇區中與源自上一週期沉澱段的汙泥混合,大量的來水在該段內形成較大的基質濃差梯度,通過滲透酶使來水中的BOD在高濃度汙泥條件下很快地被利用,形成良好的缺氧/厭氧環境。通過調節進水段的反應模式(進水時間、進水量、缺氧/厭氧反應時間)進行有效的生物脫氮、除磷。

(2)曝氣階段:進水段的汙水在足夠的曝氣條件下進行充分的好氧除碳和生物硝化。

(3)沉澱階段:不進水、不曝氣、不迴流使汙水混合液獲得一個靜止的絮凝沉澱環境。

(4)潷水階段:不進水、不曝氣、不迴流,通過浮動潷水器將上清液排出,當液麵降至最低控制水位時排水停止。

(5)閒置階段:進水、不曝氣、不迴流,視具體運行情況而定 CAST運行系統調節 ,可作為整個CAST運行系統調節。

好了那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就說到這裡,小夥伴們還有其他問題的話,可以在留言區留言,小編將在第一時間回覆大家,這樣才能夠最快的提升大家的技術水平哦!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