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一江春水,吹開了堅冰!


哈爾濱的文化場所相繼開放,正如這一江春水延綿不絕,我們又可以流連在歷史的長河中,重新整理城市文化的脈絡,找尋一段段珍貴的記憶。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之城,雖然只有百餘年的歷史,但卻留下了諸多筆墨,如果說在哈爾濱的作家中找尋一位代表,蕭紅絕對是其中候選人之一,蕭紅文化更是哈爾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蕭紅


哈爾濱市人大代表李榮煥在今年人大就曾提案:大力挖掘整理與弘揚蕭紅文化,使其成為哈爾濱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榮煥認為:“蕭紅文化是以蕭紅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傳播活動中長期凝聚而成的文化價值的集成,它的內涵較為豐富。如從城市人文的角度看,哈爾濱被稱為‘蕭紅的城市’,蕭紅又成為哈爾濱的城市文化名片。所以,蕭紅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域人文的價值與意義,是這座城市特別重要的寶貴資源,應大力挖掘整理與弘揚蕭紅文化,使其成為哈爾濱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於如何挖掘整理與弘揚蕭紅文化,我們將需要在哪些方面下手呢?今天,我們不妨跟隨李榮煥的提案,一同走近蕭紅,瞭解蕭紅文化背後的發展。


現 狀:文化聚落欠缺

李榮煥表示,由於歷史原因,蕭紅文化作為哈爾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沒有真正做到家喻戶曉。


確實如此,對於頭條哥來說,蕭紅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也拜讀過一兩本,是作為東北作家群當中成績最為卓著的女作家,是對傳統文化、對舊道德最具有反叛精神的現代作家之一。在哈爾濱呼蘭區有故居遺址,僅此而已,至於她的生平和“蕭紅熱潮”就知之甚少,如頭條哥這樣的人相信不會是少數。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蕭紅故居


2013年蕭紅誕辰100週年,霍建起導演的電影《蕭紅》上映,2014年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又強勢襲來,都引發了一次熱潮。尤其是《黃金時代》,在上映之前就已經受到眾多文藝青年的積極推薦,多次在網站、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黃金時代》還獲得了金馬獎、金雞獎、金像獎等各大獎項的提名及獲獎。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電影《黃金時代》劇照


但冷的不僅僅是票房,也沒有在蕭紅的故鄉引起一絲波瀾。同時,在文學界有非常多的研究蕭紅的作品,“蕭紅文化”卻只是在這裡侷限。更具諷刺意義的是,長期以來,蕭紅的情感生活被不斷放大,蕭紅坎坷而悽慘的人生被反覆複製,“自由、婚姻、左翼”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始終沒有引發文化上的反思與傳承。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電影《蕭紅》劇照


同時,很多與蕭紅有關的歷史建築都只能在蕭紅的作品中尋找一點點印記——《生死場》、《商市街》、《呼蘭河傳》。


“商市街”已經被稱為紅霞街,江邊龍王廟、位於呼蘭傳染病院內的廢棄的文廟、兒童醫院裡的那幢小紅樓……這些蕭紅出生、學習、生活過的地方早已經無人問津。


“歷史遺蹟保護不到位;缺乏保護標識;現有的文化標識有的有錯誤,有的沒有提及。”李榮煥談及蕭紅文化時表示,我們為蕭紅文化做過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在上述這些地方(中央大街,蕭紅文學活動主要地區周邊)沒有相應的文化與蕭紅文化相配套;讀書節、詩歌朗誦會、城市文化沙龍沒有相應的品牌來持續傳遞蕭紅文化作為核心文化的信息。”李榮煥遺憾地表示。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蕭軍與蕭紅在哈爾濱商市街


沒有規劃好城市文化整體的核心繫統,歷史遺蹟保護一直在缺失的路上越走越遠……


建 言:融合再造文化IP

“蕭紅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現象,在於無論是蕭紅自身還是其作品都具有一種超越性:


她是東北作家群的一員,但又超越了東北作家群的群體特徵;


她具有左翼作家的重要特質,但又超出了左翼文學的範疇;


她是一位細膩和敏感的女作家,但又超越了女作家的這些共性,更具有粗獷、青澀、孤獨的獨特個性。


應該說,蕭紅之所以能長期受到關注,自然與左翼作家、東北作家群、女作家的身份有關,但更與超越這些身份有關,更與她自己獨特的風格魅力與人格魅力有關。①


蕭紅正是以這種“特立獨行”的方式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我們想要發揚蕭紅、發揚蕭紅文化,首先要學會在現在的時代下“消費”文化符號。這種“消費”不是媚俗的、低俗的具有貶義的詞彙,蕭紅受到關注本身不是一件壞事,而是要引導大眾正確地去認識和進行思考。


首先蕭紅的文字不會隨著潮流的風向而改變,20世紀80年代有過一次蕭紅熱,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對主流、對權威、對經典的質疑與顛覆,人們發現蕭紅作品的獨到之處,不再是被批判的、被禁錮的。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小說《生死場》


那麼當下,我們又要如何去解讀蕭紅文化呢?快餐時代,很多人可能無法認真去“啃書”,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出發也未嘗不可。


也許,我們不再關注蕭紅本身的所謂“花料”,抑或坎坷的一生,而僅僅是從其作品出發,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蕭紅》和蕭紅從未有過的《黃金時代》,而是需要其描寫的東北、哈爾濱,《生死場》、《商市街》、《呼蘭河傳》這些文化IP靜靜地躺在這裡,需要我們喚醒它們。


有了這些作品的支撐,我們的系列產品就有了出路。李榮煥表示,除了蕭紅故居保護、建設外,還有紅霞街(原為“商市街”)25號、兆麟公園、兒童醫院老建築群、道外東興順旅館(現為瑪克威商廈一部分)、蕭紅中學、道外區民主鄉福昌號屯等地也要重建保護,同時打造成旅遊景點,成為新的文化旅遊增長點。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道外東興順旅館(現為瑪克威商廈一部分)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開設一個地標性的文化沙龍,可以以項目合作方式,將哈爾濱的讀書文化、旅遊文化進行整合,打造成為一個高端的、有一定學術氛圍的,以弘揚哈爾濱歷史與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沙龍。

”李榮煥說道。


李榮煥還表示,我們還可以將這種文化放大——不僅僅是蕭紅,還有很多東北作家可以提及,蕭軍、舒群、羅烽、白朗、金劍嘯等都可以製作雕像,成為一個個城市的“文化地標”。


“還可以將文化旅遊相融合,比如可以和冰雪文化相融合,打造全新形式的文旅品牌。”李榮煥還提出了這樣的大膽創新舉措。除了在冰雪主題上展現蕭紅文學作品等相關的主題,還可以創設相關文化衍生品。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蕭紅香港淺水灣墓(1942年)

打造蕭紅“城市地標”,與香港淺水灣蕭紅地標——“飛鳥三十一形”成呼應。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怎麼使蕭紅的名字永存下來,怎麼使蕭紅的名字傳承下去,這是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這不是每一個哈爾濱人的責任,但又需要我們為之努力。


蕭紅的一生頗為坎坷,正如她彌留之際寫下的:“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我們不能讓這一文化遺產流傳下去,那麼,我們也一定也會不甘。


參考文獻:

茅盾:《〈呼蘭河傳〉序》載《呼蘭河傳》 桂林上海雜誌公司 1941年

從《呼蘭河傳》看蕭紅的傳統文化情結 作者:唐霞

①《“蕭紅現象”的文化意義》來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劉勇 張悅

“蕭紅文化”如何再“燃” 哈爾濱需要再造這些文化基因

圖文來源 | 黑龍江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