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玩蟋蟀


鄉土散文:玩蟋蟀

小時候,我和大多數農村小朋友一樣,喜歡玩蟋蟀。我們將蟋蟀分為三種:一隻腿的叫“獨腳”,兩隻腿而沒有翅膀的叫“二叉”,兩隻腿且長雙翅的叫“老飛”。對於蟋蟀的性能,我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分辨好與壞、優與劣,只知道雄性好鬥,雌性溫柔。

春夏間,每到傍晚,到處都是蟋蟀“蛐蛐蛐”不停的鳴叫聲,它聽覺很靈敏,只要聽到輕微的響動,叫聲就會嘎然而止。每次放學回家的路上,愛好鬥蟋蟀的小朋友,就會邊走邊豎起耳朵,聽蟋蟀的叫聲。順著叫聲輕手輕腳地慢慢靠近它。一旦確定了藏身的位置,就迅速貓下腰,把旁邊的雜物扒開,找出藏身的小洞口。或就近找一些簡易的工具挖、或用水灌。蟋蟀怕水,就會自己跳出來,有時候既尋不到工具又沒有水灌怎麼辦?我們也會急中生智,朝洞裡撒尿,蟋蟀也會逃出來。

鄉土散文:玩蟋蟀

捉蟋蟀也很有趣。因無捕捉工具,往往只好用雙手捉。一般情況下,“獨腳”最好捉,雙手對著它罩下去合攏,基本上就能捉住;“二叉”跳的很快,稍不留神就會逃走,只能有時候用雙手合攏的方法捧住它,有時候也只好用右手掌攥空罩下去捉住它,有時候需要追一段距離才能捉住它。但對付“老飛”,可就不那麼容易,如果是在空曠的地方還有可能捉住它,而在小麥地或山芋地或其它莊稼地就很難抓住它,因為當它從洞裡跳出來,你剛雙手合攏準備捉時,它可能已張開翅膀飛起來了。不過,晚上捉蟋蟀較容易,因為它在外面鳴叫,只要順著聲音用手電筒一照,就能發現它,而它見到燈光卻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很容易捉住。聽說棺材裡的蟋蟀鬥起來兇猛,放暑假時,看到大人們在墳山附近的田裡幹活,我還會跑到墳山去捉蟋蟀。

那時裝蟋蟀的用具很簡陋,最好的要算人們塗粉用過的“雪花膏”空瓶子,或是很小的扁鐵盒子,裡面放點溼泥就是蟋蟀的糧食。有時候會在瓶裡放一點蠶豆瓣,聽說吃辣椒的蟋蟀撕咬起來很厲害,就放一點生辣椒。一般的小玻璃瓶很少有,捉的蟋蟀多的時候,沒有東西裝,一小段空竹管裡面要裝好幾只蟋蟀。我那時白天整天隨身帶著,好幾個大大小小裝蟋蟀用的瓶子,晚上不敢放在身邊就藏在家裡的枕頭上。蟋蟀叫個不停,經常被父親發現後,毫不客氣統統的拿去丟掉。

鄉土散文:玩蟋蟀

鬥蟋蟀最有趣。參與的人從身上掏出大大小小裝蟋蟀的瓶子放在地上,兩個人各自拿起一隻瓶子,打開瓶蓋,瓶口朝下,對準器具,小心地把蟋蟀放進去,幾個小夥伴則圍住鬥蟋蟀用的器具趴在地上,用雙手撐著下巴,雙眼緊盯著器具裡面。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根很細的草,撩撥著蟋蟀,很快,兩隻蟋蟀鼓動翅膀就會互相兇狠地撕咬起來,打得難解難分。一會功夫輸贏就會見分曉,贏的一方鼓起雙翅歡快地邊叫邊追著輸的一方,敗下陣來的一方只好節節敗退、最後落荒而逃。這時輸的一方把鬥敗的蟋蟀收起來,再放進去另外一隻蟋蟀繼續挑戰,直到蟋蟀鬥完,分出輸贏為止。鬥蟋蟀最簡易的方法,就是一個人一隻手平攤,手心向上,另一隻手圈住手掌心,把兩隻蟋蟀放進去鬥。

玩蟋蟀常會犯一些錯誤。記得有次放學回家的路上因為捉蟋蟀,我把脫下來的衣服放在一邊,後來忘記穿而弄丟了。小學三年級時,有次早上走在上學的路上,忽然聽到路邊快要成熟的麥地裡有蟋蟀的叫聲,據說白天叫的蟋蟀鬥起來比較厲害。我被叫聲所吸引,把上午要考語文的事拋到腦後,順著叫聲找到了蟋蟀藏身的地方,貓下腰先把旁邊的麥子拔掉,騰出一片空地,再挖洞,捉到了一隻體型較大的“老飛”,小心翼翼地放到小瓶子裡,興高采烈地趕到學校,走進教室,考試已進行了好一會,被監考老師訓了一頓。後來,在和小夥伴鬥蟋蟀時,這隻“老飛”確實很兇,贏了不少回。

我玩蟋蟀父親一直很反感,為此沒少捱揍,可我依然我行我素,玩蟋蟀的熱情不減。


審閱:殘墨

簡評:童年的時光值得留戀。作者用細膩的筆墨,詳細講述了捉蟋蟀,鬥蟋蟀的過程。讀來妙趣橫生,感同身受。

作者:王賢美,男,1955年9月出生,退休前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工作,從事部門黨務、行政文秘、工會工作。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