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蓝齐儿是康熙最疼爱的女儿,康熙为何将她嫁给仇人噶尔丹?

大话说史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其中的蓝齐儿格格并不会陌生,特别是康熙皇帝不顾蓝齐儿的个人意愿,执意将其嫁给了自己的“敌人”噶尔丹,同时也使其彻底沦为了皇权统治的“牺牲品”,让人对其这段凄惨的经历可谓是深感同情。

然而,对于康熙本人而言,虽然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安排也令他无比伤感,可为了当前的局势稳定与未来的双方关系的走向,他也只能如此。毕竟作为一代帝王,放在首位的只能是国家和王朝的利益,至于雇个人情感与儿女情长,都要被统统放在一边。



蓝齐儿远嫁准噶尔,在一定程度上是康熙“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并没有迎来和平与稳定,而是要同时面对来自东南与西北的两个重要敌人的挑战。

在东南,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借助其海上力量的优势,不断袭扰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给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一地区又是整个清朝最为重要的经济命脉与钱粮来源之地,一旦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那么整个国家将迅速的陷入财政危机之中,直接动摇王朝统治的根基。

而在西北,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不断吞并周围部落,并且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已经将势力染指到了喀尔喀蒙古各部,直接威胁到的是清朝北部的安稳以及京畿地区的安全,已然关乎到了整个大清王朝的能否得以存续。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在与众臣商议,特别是在听取了周培公临终前的建议下,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旨在先解决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在北上解决噶尔丹。

然而,噶尔丹作为一心想要成为他的先祖也先那样的“草原霸主”,必然是不能让康熙皇帝轻易如愿的。

噶尔丹趁着康熙将注意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战事的时候,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领土与势力,并且对于大清王朝所控制的中原地区产生了强烈的觊觎之心,可对于此,康熙皇帝所只能够选择隐忍。

一方面,当时的清朝可以说已经是深陷到了与台湾郑氏集团的战争“泥潭”之中,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能就此解决台湾问题,不仅意味着此前的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更重要是的,这将对当前情况下,全国军队的士气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日后再要攻台,将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困难与心理上的压力。所以对于台湾,康熙必须是要一鼓作气拿下的。

另一方面,东南各省的税赋对于大清王朝太重要了,即便是康熙想要解决北边的蒙古问题,也必然是要仰仗东南地区的钱粮供给。而如若不一劳永逸的解决台湾问题,使之始终成为东南地区的威胁,甚至让整个地区再度陷入动荡与动乱,这对于康熙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牵制与困扰。

于是,康熙不管遇到噶尔丹怎样的威胁与挑衅,都只能暂时性的选择“迎合”,借此对其实施怀柔政策,安抚、平息北边的局面,从而为赢得收复台湾的胜利,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噶尔丹却提出要迎娶蓝齐儿格格的要求。

实际上,对于噶尔丹而言,他对于蓝齐儿格格确实是“真爱”,他给了蓝齐儿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为了让其缓解思乡之苦,并且为其专门打造了一座带有明显紫禁城风格的豪华宫殿,都是噶尔丹对其极度宠爱的表现。

然而,对于康熙而言,噶尔丹的如此要求却是颇有一种“趁你病,要你命”的感觉。

他非常清楚,蓝齐儿格格与李光地这两人是情投意合,暗生情愫,并且在此之前,康熙也答应了蓝齐儿,说李光地功成名就之后就安排他们二人的婚事。现如今,康熙皇帝的做法无异于是“棒打鸳鸯”,拆散了这对心心念念的“小情侣”,蓝齐儿内心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康熙对于蓝齐儿非常的不舍,也不愿意让其远嫁到蒙古草原上去受苦,更是不想用这样的近乎于“屈辱”性的方式来迎合噶尔丹,但是如果康熙皇帝不这样去做,那么无疑给了噶尔丹出兵的理由和借口,到时候康熙将面临着更加的危机。

所以,康熙皇帝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将蓝齐儿嫁给了噶尔丹,虽然他也知道他与噶尔丹之间早晚会有一战,可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时间就是一切。


康熙远嫁蓝齐儿,不仅仅是为了当下,同样也是在谋划着未来。

康熙,作为一代帝王以及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江山社稷与王朝的安稳在他心中才是头等重要的任务。尽管蓝齐儿是他最为喜爱的女儿,但终究还是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先的,况且,康熙并不是只有蓝齐儿这一个女儿,而这也就此决定了蓝齐儿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实际上,作为康熙而言,他明知道他与噶尔丹必有一场生死较量的情况下,还是要让蓝齐儿远嫁噶尔丹,不仅仅是如前文所说的为了争取时间,同时也是在为未来必然发生的这一战以及战后的双方关系的处理,做着准备与安排。

首先,蓝齐儿充当的是康熙与噶尔丹之间“润滑剂”的角色。

此时的康熙与噶尔丹之间,似乎已经进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局面,这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康熙希望的是用友好来化解敌意,以更好的争取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即便收复了台湾,康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筹划和准备。

于是,蓝齐儿这个时候的价值便体现了出来,她可以向噶尔丹灌输“和平”的思想,让噶尔丹降低对于康熙、对于整个大清王朝的“敌视态度”,使其在出兵与和平之间产生犹豫。

即使是不能阻止噶尔丹,只要能够延缓噶尔丹的速度,对于康熙来说,也已经是足够的了。

其次,蓝齐儿也可以成为康熙安插在噶尔丹枕边的“间谍”。

关于这一点,其实历史上是有据可循的。《康熙王朝》中“三藩之乱”的时候,也提到了蒙古察哈尔部落的叛乱,在历史上,正是远嫁到察哈尔的长史辛柱公主,将察哈尔亲王布尔尼企图叛乱的消息传给给了康熙,才让康熙能够提前部署与准备,这才有了后来的图海大破察哈尔,解北京危局的一幕。

如今,康熙无疑是“故技重施”,借由他与蓝齐儿之间亲情牵绊,以及蓝齐儿对于故土的思念与牵挂,使得其能够及时传递消息,保持沟通,如果真的有什么紧急情况,康熙也能做到未雨绸缪。

再次,就是康熙希望借助蓝齐儿,实现战后对于准噶尔的控制。

蓝齐儿与噶尔丹所生的孩子,必然是未来噶尔丹的接班人,在噶尔丹死后也将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领袖。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康熙更够在短期内解决掉准噶尔问题,并且手刃噶尔丹,那么两人的孩子必然年龄上非常的小,这样一来,蓝齐儿并可以以“太后”的身份统领全局,而康熙也可以籍此实现对于准噶尔的控制。

即便是日后,蓝齐儿将权力交出,可多年的培养教育,必然使其不会再像其父噶尔丹那样仇视大清,相反,会抱有更为深刻的感情,如此一来双方便可以保持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由此可见,蓝齐儿的远嫁对于康熙来说,确实是利大于弊,不仅能够让康熙掌握一定的先机与主动,更是康熙为以后的长远局势所做出的的布局与安排。

而康熙口头上说着不舍,也表现出了极为不情愿的样子,只是因为远嫁的是蓝齐儿,他这个非常喜爱的女儿,换句话说,是康熙自觉的是达成如此目的的“成本”超出了他的预期。可即便如此,康熙也只能选择牺牲掉蓝齐儿,因为对于他来说,整个王朝的利益才是他所要优先考虑的。

就这样,经历着从“棋子”到“弃子”的命运,进而成为皇权统治的“牺牲品”,以极为凄凉的结局收场,而这也无疑再一次印证了那句“无情最是帝王家”,让人倍感唏嘘与怜悯。


雍亲王府


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它涉及到时机、实力以及沟通技巧等诸多因素。在古代,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经常会因彼此关切的问题而谈判。当中原王朝处于弱势时,谈判就会出现被迫的情况。《康熙王朝》中,康熙将蓝齐儿嫁给噶尔丹,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联姻。

公主远嫁,可以换一时和平、增进双方关系,这是一种传统惯性

在历史上,和亲并不少见,汉朝时就有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从本质上看,这是一门政治婚姻,公主就是双方和平的纽带。即使到了清朝,满蒙联姻也是古代和亲的一种延续,清朝女子嫁蒙古王公、清朝皇室娶蒙古女子的现象都变得司空见惯,清廷的海兰珠、孝庄就是蒙古女子。

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但她生于皇室,天生就背负着皇室的使命。她的婚姻,皇室利益第一,爱情第二。她与李光地的爱情,看似美好,其实也有康熙的政治考量,那就是通过满汉结合的方式,宣扬满汉一家亲,以此缓解满汉矛盾。

既然蓝齐儿无论嫁谁都带着利益,那对于康熙而言,自然要利益最大化。李光地一介书生,给个功名、几句好话就能打发;噶尔丹就不同了,他是准噶尔大汗,不是一点蝇头小利就能安抚的。两相权衡,蓝齐儿远嫁噶尔丹才是眼下最符合大清利益的事。

形势决定了,康熙不得不妥协

康熙的战略部署是先收台湾,再征噶尔丹。当时,康熙正在集中精力与郑经交手,而且已经收到成效。但噶尔丹也没闲着,在西北攻城掠地,对大清虎视眈眈。康熙对噶尔丹的态度是安抚,噶尔丹却得寸进尺。

噶尔丹假扮使者进京,名为朝见,实际上是为自己囤积物质,并查看大清的虚实。在这个过程中,他看上了康熙的女儿,同时也看出了康熙的短板。当噶尔丹趁火打劫,以强硬态度提出娶蓝齐儿时,不管康熙找多少理由拒绝,也掩盖不了大清的窘迫,他是没有选择的。

一、与郑经的交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眼看就要平定台彭,肯定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迁界禁海、训练水师的代价都会前功尽弃,还会让人看笑话,郑经也会时不时搞点小动作。

二、康熙顾此失彼,无法两线作战,对噶尔丹只能先忍住。

三、征讨噶尔丹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打仗需要花钱,魏东亭的三千万两白银还在筹备中;许多兵勇都陷入福建,抽不出抵御噶尔丹的军事力量;沙俄也在北边盯着;蒙古各部还未就噶尔丹的问题达成一致;朝廷百官还没有征讨噶尔丹的思想准备。

当实力与形势不利时,谈判桌上就会显得很被动。因此,康熙不得不对噶尔丹妥协,将蓝齐儿远嫁草原。

群臣推波助澜,孝庄出面安慰蓝齐儿

康熙是皇帝,他的意志需要臣子去执行,但臣子的态度也能影响他的意志。违背群臣态度的乾纲独断,皇帝只能偶尔用之。否则,得罪完所有臣子,康熙就成了光杆司令。

康熙得知噶尔丹的要求后,摆出一副很生气的姿态,表现出对蓝齐儿的父爱。明珠、索额图等人知道康熙的难处,依旧在他面前陈述各种利弊得失,并列举了建宁公主等人的例子。朝中大臣都支持将蓝齐儿嫁给噶尔丹,这些人的态度,康熙需要慎重考虑。

当远嫁蓝齐儿的指示发出后,孝庄也站在康熙的立场,对蓝齐儿好言相劝。经过一番开导,蓝齐儿也同意这门婚事。

康熙时刻没忘与噶尔丹的国仇家恨,在嫁女儿时,就已经在为征讨噶尔丹做准备,蓝齐儿只是康熙暂时稳住噶尔丹的筹码。他派大阿哥亲自护送,目的就是为了查探军情、地形、地势……笼络蒙古王公,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孤立噶尔丹。

秋媚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康熙要平定噶尔丹,就必须作出取舍,蓝齐儿就是这场博弈中复出的代价。于帝王而言,对女儿负责是小爱,对天下负责是大爱。小爱是家事,大爱是国事,康熙用牺牲小爱的方式做到了对天下大爱无疆。


秋媚读史


大家好,我是小小咖娱乐,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蓝齐儿是康熙最疼爱的女人,为什么会把她嫁给敌人葛尔丹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

当葛尔丹进京纳贡并看上蓝齐儿后,回到蒙古便立刻向康熙提亲,要求康熙把蓝齐儿嫁与他。而康熙此时正集中全国兵力、财力准备一举拿下台湾,已解决东南沿海的后顾之忧,从而无暇顾及葛尔丹的猖狂挑衅,为了不给葛尔丹的武装叛乱提供借口,同时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机会,为了稳定全国局势不至于腹背受敌,康熙迫于无奈不得不答应葛尔丹的请求。

而蓝齐儿身在帝王家,虽然不想,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当做政治的牺牲品,其实蓝齐儿的命运是历史上许多“和亲”公主的共同写照。




小小咖娱乐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蓝齐儿作为康熙的女儿,大清帝国的公主可以说过着十分舒坦的生活,正是因为她公主分身,必须为这个国家承担应该有的责任,那个时候大清帝国这个时候的战略重点并不在准噶尔部,而是东南沿海的郑经,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康熙只能忍痛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噶尔丹,换来帝国北部边疆的安宁,要他先处理掉郑经在处理噶尔丹,这个时候康熙内心是十分无奈,他必须为大局着想。

虽贵为公主,无奈一切必须以大局为准

蓝齐儿原本作为康熙的女儿,可以说她的一生应该都是十分幸福的,可以在父母照耀下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也是因为她这个身份注定了她必须在大清帝国有危难的时候,为她付出一切,也包括自己的终身幸福,可以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他的婚姻是连康熙都没有办法做主的事情,噶尔丹上门求亲后,康熙虽然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他只能忍痛割爱,把自己的爱女远嫁噶尔丹,只为换取帝国北部边疆的太平。

康熙真的很难,原本已经答应自己女儿要求嫁给李光地,无奈这个时候噶尔丹上门求亲,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李光地和噶尔丹两个人孰轻孰重,康熙为了大局只能放弃李光地,选择噶尔丹,可以说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他的一切必须为大局考虑,哪怕割舍自己的最心爱的东西。

先平定郑经,后征噶尔丹,注定了形势不利于康熙

我们知道康熙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再征噶尔丹,康熙这一生是十分辉煌的,也正是因为他的战略,导致康熙这个时候不能一心两用,明知道噶尔丹趁着康熙无暇西顾的时候,他率兵不断出击,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地盘和聚集了极强的军队,这个时候可以说噶尔丹是只随时要对大清下手的狼,康熙明知道噶尔丹的危险,无奈为了他的战略部署,他只能选择安抚噶尔丹。

可以说噶尔丹第一次进入北京的时候,康熙并没有发觉噶尔丹已经进入北京,如果按照他的性格,必然会擒拿噶尔丹,他太深知这个时候他来北京是做什么的,他想知道大清到底情况怎么样,如果时候能抓着噶尔丹,必然可以省去兵祸,无奈这个时候蓝齐儿出现了,他也爱上了这个身份高贵的公主,他觉得必须马上下手,他强硬求亲,逼康熙嫁女,这个时候的康熙也没发拒绝,康熙没得选择,不嫁女,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提前开战,这个时候大清没这个实力,可以说噶尔丹抓住了康熙的最柔软的地方,这要康熙没得选择。

大臣深知大清这个时候的软肋,他们希望蓝齐儿可以远嫁

噶尔丹使者求亲后,康熙在朝上大怒,他并不想远嫁蓝齐儿,这个是肯定的,这个时候康熙需要一个台阶,作为大清的老臣们自然要给皇帝找台阶,他们就在康熙面前陈述了他们的想法,这个时候康熙必然也要为大局康熙。

康熙最终选择了远嫁蓝齐儿,他在下令的那一刻心里是在滴血,蓝齐儿对他的父皇是没办法理解的,她希望孝庄可以帮助自己,无奈孝庄也为了大局最终劝蓝齐儿远嫁。

总结

康熙作为帝王无奈,蓝齐儿作为公主他只能为了这个国家利益放弃一切,可以说他们都很难,康熙同意蓝齐儿远嫁,稳住噶尔丹,然后在笼络蒙古王公,隔离噶尔丹,为了几年后的远嫁,康熙对蓝齐儿有父母之爱,但是在国家面前他只能选择忍痛割爱,可以说康熙真的很难。

蓝齐儿自从嫁个噶尔丹,就注定了命运的悲惨,噶尔丹必然会给康熙剿灭,蓝齐儿也怨恨康熙无奈她嫁给噶尔丹后,她是噶尔丹的女人,她只能站在丈夫一旁,嫁给噶尔丹那天起北京的家已经不是她的家,草原才是她的家,可以说蓝齐儿是命运是悲惨的,生在皇家一切只能为皇家服务。


莫地方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哈。

《康熙王朝》是通过艺术化的演义形式的一部电视剧,艺术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不过,为了让电视剧的剧情更加的润滑,肯定会进行一些艺术加工。问题的主角—蓝齐儿,就是典型的艺术加工出现的。

先说满清对于蒙古的分化政策。想看可以看我的之前的回答(传送门: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755771835201093899/)

清朝从顺治入关开始,对于漠北的政策就是北不断亲、南不封王(蒙满贵族不在南方封王)、分封而制,注意这个制,不是治理的治,是牵制的制。

那既然的基本政策(祖宗成法万年不可动)是北不断亲,那是不是就要一直联姻呢?其实也不是的,因为清廷对于统治的漠北西侧和北侧的瓦拉部一直都是敌对关系。只是有的时候是热战争,有的时候是停战而已。

清廷对于蒙古鞑靼部合作多年,可以追述到努尔哈赤联合打劫明朝,与皇太极时期完成蒙古八旗的编制。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而蒙古的鞑靼部也尊满清的皇帝为天可汗。

同时,鞑靼部与瓦剌部之间的分崩离析其实从蒙哥汗死去就开始了,只是在明朝的挑拨离间下变得越发的不可弥补了。

一边是听从自己指挥的鞑靼部,一边是亲俄的瓦剌部,满清的皇帝只要不傻,肯定知道怎么选择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简单的说,就是拉拢漠北鞑靼部,进行封汗与支持,打击瓦剌部(瓦剌部由沙皇俄国支持,这个一直演化到解放战争结束,都没有变过)。


游说游听


因为康熙帝是政治动物,是一位纯粹、地地道道的政客。

对于一个纯粹的政客来说,为了政治,一切东西都可以牺牲。

当然,除了自己的核心利益除外。

对于康熙来说,什么是核心利益?

那就是权力,皇位或统治力。

牺牲一位格格换来自己的权力的巩固,这个买卖不亏。

“自古无情是帝王”这才是封建社会专制君主的真正写照。

比如汉唐时期的和亲,都是为了所谓的大局着想,为了大局难道就能牺牲女性的幸福?

什么是国家?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一个强迫别人牺牲的国家活该灭亡;

一个压迫百姓的统治者就不配当领袖。

从这种意义来看,康熙帝根本就不爱蓝齐儿,他喜欢的只有自己的权力,他最爱的是那个所谓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最爱”的“大爱”康熙,他所感动的是自己这种奉献精神。

看看,朕多爱国家,为了国家,朕都把自己最爱的女儿牺牲了。

是啊!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人哉?

为什么让你女儿牺牲?

你行你上啊!

牺牲别人,流几滴鳄鱼泪,谁不会?

有本事,自己上啊!

是敌人就去灭,打不过就当孙子,让一个女人冲在前面算什么?

别跟我说为了世界和平,中国的外国的世界的,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和平都是将士们用血和拳头打出来的,从来没有和亲来的。

其实说白了,康熙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朕是皇帝,朕想让干啥就干啥,别说屁民了,就是我女儿也不能反抗朕,因为朕是独一无二、天下独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朕要你死,你必须死,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欺君、就是死罪。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康熙此举内有连环计,环环相扣,但是其中一计苦肉计最为让蓝齐儿心碎,害的其女家破人亡,年纪轻轻守活寡,殊不知最痛苦的不是蓝齐儿而是康熙和容妃。

葛尔丹(1644年-1697年),号博硕硕图汗,懂佛法,死于科不多

康熙忍痛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蓝齐儿)嫁给仇人葛尔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其中又暗藏了康熙的那些计谋和杀机?

俗话说的好母凭子贵,但是蓝齐儿去不同,她的受宠却是爱屋及乌,康熙因为对容妃宠爱有加,所以蓝齐儿才因此受宠,但是不得不承认蓝齐儿也是聪明伶俐,惹康熙喜爱。

基于当时的时局,康熙的国策是想在收复台湾的同时安抚葛尔丹,待时机成熟后再收剿葛尔丹,壮大疆土的同时又能替宝日龙梅报仇,可谓是一举两得。

康熙棒打鸳鸯,撕毁自己的当下诺言,蓝齐儿以泪洗面,饮恨而嫁!

事与愿违康熙未成功收复台湾之时,葛尔丹乔装随从入京偶遇蓝齐格格,返蒙后夜不能寐,派人向康熙求婚,甘愿做康熙之婿,康熙对突如其来的饿狼束手无策,其不想前狼后虎,腹背受敌,唯有棒打鸳鸯,效仿前车,封蓝齐儿为和硕公主,以和亲的名义暂时稳定葛尔丹的躁动之心。

康熙被葛尔丹逼得步步退让,但在康熙心中仍然存有侥幸心理,想借化敌为亲之明感化葛尔丹,让其甘愿俯首称臣,殊不知康熙此举实为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

蓝齐儿,康熙之女。

康熙此举不仅伤了容妃的心,也是割了自己的心头肉,将自己的心爱之女,送给葛尔丹做王妃,但是在葛尔丹的心中,对康熙只有两国之争,蓝齐儿仅仅是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葛尔丹的战利品,而康熙在这场对战属于输家,为此和硕公主(蓝齐儿)也对康熙大失所望,不能与自己喜欢的人(李光地)在一起,只能逼迫自己爱上这个将自己霸占的男人葛尔丹,并且为其生下一子-阿米达。

康熙的苦肉计一直上演到其收复台湾,时机成熟之时,康熙已然记得葛尔丹如何逼迫自己割肉喂狼(葛尔丹),反被狼咬的这个人,痛心疾首的康熙选择报仇雪恨。

设想如果康熙当初没有答应将蓝齐儿下嫁给葛尔丹,其肯定会肆无忌惮的大肆扩张疆土,更加疯狂的外通它国,康熙在选择收复台湾的同时还要分心处理葛尔丹的作乱,以牺牲蓝齐儿一人而换取大清的暂时安定,又可减缓葛尔丹屠杀它族的速度,站在康熙的角度上来看,稳赚不亏。

放眼看历史,每个朝代都有用和亲来缓解外部压力的“和亲”,所以康熙也是被逼无奈,痛定思痛,快刀斩乱麻,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大局,不得不牺牲其女,这也应验了康熙所说的一句话:凡是与大清为敌人,一路杀无赦。

康熙三次争剿葛尔丹,最终将统一全蒙。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在《康熙王朝》中,蓝齐儿是康熙与容妃所生的女儿。康熙爱容妃,更爱这个冰雪聪明、敢爱敢恨的女儿,可以说是当成掌上明珠对待。



康熙对儿子们严厉,但唯独面对蓝齐儿时,会变身女儿奴,毫无底线地答应他任何要求。比如康熙派容妃回福建探亲,顺便去考察沿海迁界禁海的实施情况,蓝齐儿吵着也要去,康熙想来想去还是答应了她。后来,蓝齐儿爱上了大才子李光地,康熙了解到她的心思,竟然要破格提拔李光地前往福建任职,待时机成熟还会破除满汉大防,开恩让蓝齐儿嫁给李光地。

面对蓝齐儿,康熙什么事情都能让步,都能包容,唯独在大清帝国的核心利益面前,康熙不再让步了。



福建沿海仍在迁界禁海,清廷整编水师,赶制战船,大量的银子投出去,只为了能尽快打败郑氏,收复台湾。但是,北方草原上的准噶尔大汗噶尔丹野心勃勃,他大肆侵占了其他势力的牧场,扩充势力,勾结沙俄,整军备战,公然挑战清帝国对蒙古草原的宗主权。一旦噶尔丹挥师进军北京,清廷将同无力应对噶尔丹郑氏势力的夹攻,帝国甚至有可能会在这场浩劫中轰然倒塌。

而恰在此时,噶尔丹使团随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朝贡团队一道来京,其目的在于炫耀和示威,噶尔丹也在其中。在街上闲逛时,噶尔丹偶遇蓝齐儿,并一见钟情,随后在觐见康熙时,他趾高气扬地提出要娶蓝齐儿格格回蒙古草原。



尽管康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但后来他深思熟虑,考虑到台湾战事正在进行,如果能用和亲的办法为大清朝争取几年准备时间,这对大清帝国的核心利益绝对是有利的,也有助于他本人权力的巩固。

所以,最终康熙不顾蓝齐儿和容妃的哭诉,忍痛下旨将蓝齐儿嫁给了准噶尔大汗噶尔丹。

说到底,权力是最上瘾的药,政治是不见血的刀。康熙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父亲,但他更是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为了巩固权力,开疆拓土,更为了捍卫大清帝国的核心利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割舍牺牲任何人,包括他最疼爱的女儿。


达摩说


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康熙帝一生有35位儿子,20个女儿,还有1位养女,一共是56个孩子。在这20多个女儿中,康熙最疼爱的女儿当属和容妃生的固伦荣宪公主,也就是《康熙王朝》中的蓝琪儿。


电视剧《康熙王朝》 中的角色蓝琪儿,在历史上根本没有此人,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原型为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康熙帝第三女,母容妃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时年十九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岁。康熙在位时一直想统一中原,征讨葛尔丹,那么为什么会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嫁给葛尔丹呢?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是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其兄僧格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所以葛尔丹返回西藏,击败敌人,成为首领。葛尔丹进京朝拜康熙,在京城碰到了蓝琪儿,对蓝琪儿是一见钟情。


康熙执政后,首先解决了吴三桂,这样蒙古的葛尔丹与西北的郑经又成为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当时的康熙战略是先从南方收回台湾,然后再解决西北问题。

当时康熙光复台湾的过程当中,葛尔丹也在行动,一路向东兼并其他蒙古部落,打到了乌兰布通。葛尔丹一直与北京的反叛人员关系非常密切,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同时俄罗斯也在虎视眈眈的窥视着大清朝。但是大清正在攻打台湾,无力与葛尔丹抗衡,当葛尔丹向康熙提出迎娶蓝琪儿的无礼请求时,康熙在台湾问题尚无解决,魏东亭的三千万两白银尚无筹集完,大清无力与葛尔丹正面交锋的劣势情况下,康熙只能选择退让,答应了葛尔丹的要求。


其实葛尔丹敢提出娶蓝齐儿,也是看准了康熙的软肋,知道康熙此时正被郑经牵绊,恰好趁火掠夺。康熙假如不应允这门婚事,很有可能两线作战,彼得大帝也会南下。内忧外患同时爆发时,风雨交加,王朝岌岌可危。当康熙听到这个提议时也是非常痛苦,很不舍自己的爱女,但康熙毕竟是一国皇帝,为了大清可以舍弃子女,于是答应的葛尔丹的要求,先稳住了葛尔丹,让他当清朝的女婿,认他做半子。


虽然蓝琪儿极力反对,但是她的出身决定了她的命运,公主成了的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被迫远嫁草原。


在大清的危难时刻,大臣们也一直支持蓝琪儿嫁给葛尔丹。康熙为了君臣一心,特别是明珠和索额图,一致支持蓝齐儿的婚姻。为了给康熙施加压力,还举出种种案例,康熙不得不认真考虑。康熙不能同时得罪索额图和明珠,收复台湾、抗击蒙古都需要他们的鼎力相助。

其实康熙答应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也是有目的的,这时为消灭葛尔丹做的准备。所以蓝琪儿在陪嫁中,康熙派大阿哥护送蓝齐儿去蒙古,目的就是让他当先锋探路,勘察蒙古的地形和风俗民情。大阿哥是带兵的阿哥,将来康熙正好可以让大阿哥带领军队西征葛尔丹。


10年后大清经过长时间的修整,也已经具备了攻打葛尔丹的实力。就这样,10年未见的父女竟然在战场上相见。经过两次交战,康熙杀死了葛尔丹,从此父女两人结下了仇。


蓝琪儿原本作为政治牺牲品远嫁草原,没想到却遇到了真正爱她的葛尔丹,可惜命运安排就是这么无情,要么父亲死,要么夫君死,蓝琪儿夹在中间非常为难,直到最后葛尔丹大败身亡后,她都不愿意随康熙回京,而是留下来教育儿子。虽然教育孩子不要与大清为敌,这也只是为娘的愿望,不愿意看到悲剧再重演。可她内心对父亲的恨,对大清朝的恨,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历史漫谈君


本来就没有蓝齐儿这个人,这完全就是《康熙王朝》编造出来的人物。所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历史问题,而是影视问题。

历史上康熙帝是有一个荣妃,但不是容妃,这个荣妃是马佳氏,是员外郎盖山的女儿,大约是在1665年左右进入康熙帝的后宫,是康熙帝最早的几个妃子,他给康熙帝生了5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是固伦宪公主,在1691年嫁给蒙古巴林博尔济吉特氏额驸色布腾之孙乌尔衮;儿子是皇三子允祉。荣妃本人则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去世,活了八十岁。

康熙选择把蓝齐儿嫁给葛尔丹,说白了就是和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