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愛子還是害子,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溺愛是愛子還是害子,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對於家風家訓的傳承,首要的事是對後代的教育,如果後代教育不達標,那再良好的家風也不過是過眼雲煙,所以顏之推在序文之後,把教子放在了第一位,先看看他怎麼說: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溺愛是愛子還是害子,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這個世界不乏天才,也不乏魔鬼,但那畢竟是少數,多數的孩子,還是能通過正確的引導而養成良好品德的,這裡提到胎教,《大戴禮記·保傅》有云:“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說明最早提出胎教概念的應該就是我們的古人,上文提到的所謂“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則出自劉向《列女傳》,古人已經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只是礙於社會原因,胎教只流行在上層社會,這不像現在,有的人從剛懷上孩子就開始聽胎教音樂什麼的,這在古時候,一般人是無法想象的,但是胎教做不到,生下來在嬰兒階段還是可以引導的,至少得讓他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這其實就不錯了。

溺愛是愛子還是害子,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保持一點距離比較好,太近了沒有威信,導致說話沒有分量,太遠了流於生疏,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礙,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威嚴又不失關愛,最壞的情況是溺愛無比,到了顛倒黑白不論是非的地步。溺愛這種事從古至今都有,古代有《春秋》開篇《鄭伯克段於鄢》,近代有輪流發生性關係這個新名詞的誕生,都是因為母親無休止的溺愛,才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雖然站在他們角度來說,出發點是好的,但方法造成的結果卻是不能承受的。當然,話說回來,有的家長不善於教育孩子,並不是就不想孩子好,實際上是不會,這也是很常見的。我們其實應該有體會,比如放假回家的時候,剛開始都是噓寒問暖,在家裡待不了幾天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其實就是說明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保持一段距離,這也是距離產生美的一種表達方式吧。

現在我們有人提倡父母和孩子打成一片,這其實也不錯,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完全就是打成一片,很有可能父母說什麼孩子就不一定當回事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要保持一定的威嚴性,你覺得呢?

溺愛是愛子還是害子,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