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爱子还是害子,看看《颜氏家训》怎么说


溺爱是爱子还是害子,看看《颜氏家训》怎么说

对于家风家训的传承,首要的事是对后代的教育,如果后代教育不达标,那再良好的家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颜之推在序文之后,把教子放在了第一位,先看看他怎么说: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溺爱是爱子还是害子,看看《颜氏家训》怎么说


这个世界不乏天才,也不乏魔鬼,但那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孩子,还是能通过正确的引导而养成良好品德的,这里提到胎教,《大戴礼记·保傅》有云:“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说明最早提出胎教概念的应该就是我们的古人,上文提到的所谓“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则出自刘向《列女传》,古人已经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只是碍于社会原因,胎教只流行在上层社会,这不像现在,有的人从刚怀上孩子就开始听胎教音乐什么的,这在古时候,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胎教做不到,生下来在婴儿阶段还是可以引导的,至少得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其实就不错了。

溺爱是爱子还是害子,看看《颜氏家训》怎么说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保持一点距离比较好,太近了没有威信,导致说话没有分量,太远了流于生疏,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威严又不失关爱,最坏的情况是溺爱无比,到了颠倒黑白不论是非的地步。溺爱这种事从古至今都有,古代有《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近代有轮流发生性关系这个新名词的诞生,都是因为母亲无休止的溺爱,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站在他们角度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造成的结果却是不能承受的。当然,话说回来,有的家长不善于教育孩子,并不是就不想孩子好,实际上是不会,这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其实应该有体会,比如放假回家的时候,刚开始都是嘘寒问暖,在家里待不了几天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其实就是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保持一段距离,这也是距离产生美的一种表达方式吧。

现在我们有人提倡父母和孩子打成一片,这其实也不错,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完全就是打成一片,很有可能父母说什么孩子就不一定当回事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威严性,你觉得呢?

溺爱是爱子还是害子,看看《颜氏家训》怎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