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生教育的起點,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至關重要。其實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自古以來,許多思想教育家都很注重家教,並且也一直在研究家庭教育的問題。由此而形成的家範、家規、內訓、帝訓等一系列用以規範家族族人行為的訓導和準則,是我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先賢們從實際出發結合自己深刻思想的家教經驗,也對當下的家庭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
而在古代浩若煙海的家訓著作中,能做到承上啟下,併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當首推寫於隋初的《顏氏家訓》。這部書內容豐富,體系龐大,是顏之推寫給後輩的諄諄教囑,也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皇皇鉅著。書成之後不但名震當時,更是流澤後世。作為一部本屬於家族內部教材的家訓,何以能做到如此輝煌,這還得從它的作者——顏之推講起。
一、顏之推其人及其著《顏氏家訓》的因由
顏之推(531一約591),字介,祖籍琅琊臨沂。
顏氏先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有復聖之稱的顏回。故而顏氏家族歷代以儒學為宗,重視家教,素來有良好的家風與家學傳統。顏之推在這種詩禮的環境中成長,從小就受家風薰陶:“昔在齠齔,便蒙誨誘,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科焉。”而他的父母對其也是溫柔以教,很是開明。正所謂“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
可惜在他九歲時父母亡故,此後,便由兄長顏之儀教養。 十九歲時為蕭繹的右常侍,二十一歲時在侯景叛亂中被俘。次年,梁元帝蕭繹即位,他被任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兩年中盡讀秘閣藏書。 二十四歲時北魏兵陷江陵,元帝遇害,顏之推又被俘。他不願為北魏效力,在二十六歲時乘黃河水漲南逃,但此時梁為陳滅,便留在了北齊,官至黃門侍郎,主文林館事,主編《修文殿御覽》。 四十七歲時北周滅北齊。 五十歲時又被任為御史上士。入隋後被召為學士,不久因疾病逝世。
顏之推一生跨越南北朝,歷任四姓,自嘆是“三為亡國之人”。在自己坎坷的經歷、士族統治集團的腐朽衰敗、亂世裡儒學的衰落、貴族子弟的悲慘結局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學習知識技能與修養德性的重要,以及家訓作為一個家族的主要指導原則,在本家族長久生存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有鑑於此,顏之推大概從北齊武平三年起至去世的這近二十年時間裡,陸續寫成了《顏氏家訓》一書。全書以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學、為人、處世、任官之道,用以教育子孫。他在前言中說:“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他認為,家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有著其他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效用。因為同樣的話,人們相信的是自己親近的人,同樣的指令,他們聽從的是自己敬佩的人。父輩與子孫心靈相通的血緣基礎,禍福榮辱與共的利益關係,以及朝夕相處的親情關係,都使得家教的可信度高於其他任何人。顏之推的這個想法,其實是與現代的教育心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二、《顏氏家訓》的原則與方法
顏之推不但總結了歷史上家訓的經驗教訓,更從自己豐富的閱歷中汲取經驗,並加以總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原則。這套方法,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了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後世的家庭教育也影響甚深,基本可以說沒有逃脫其所論述之範圍。
一是要把長輩的愛融入於教育。他主張對子女的愛與平時教育相結合,反對只愛不教,並指出了溺愛子女的表現及其危害性:“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以這種方式教育,到子女懂事時,還誤以為理應如此,就會德行敗壞,甚至還為自己招致各種不幸。如梁元帝時有一個讀書人,很聰明也很有才華。但是他的父親只知道寵溺他,並沒有很好的教導他。兒子說對了到處宣揚,做錯了則掩蓋起來,期待他自己能改正。這使得他長大後愈加傲慢、兇暴,說話不知輕重,最後被周逖殺了。又比如齊武成帝三子高儼,天生聰慧,深得皇帝和皇后的喜愛,對他的規制就像是對太子一樣。但這種寵愛使他驕恣無節,所玩所吃所用都要與皇帝相比。又因為不喜歡宰相,就假傳聖旨把他殺掉,最後自已也因罪被誅。這都是過於溺愛不重視正確教導造成的惡果。
二是家教的寬嚴度。顏之推指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家教的寬嚴問題上,他傾向於嚴教。他說,一般不能教育子女的人,他們也想子女長大後品行端正,不是想把他們置於罪惡的境地,只是不想看到子女受到責備後的可憐相,不忍心見其被抽打皮肉受苦而已。認為嚴教可出孝子,鞭笞可出忠臣。他舉例說南朝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夫人,嚴厲正直。王曾辯在湓城時,是個統帥幾千人的將領,雖然四十多歲了,但只要魏夫人覺得他做錯事了,就要鞭韃他。在這種嚴厲的家教下,最終才能使他成就了一番功業。為了實行嚴教,他主張父子之間不能過於親暱,要拘於禮節:“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顏之推認為對子女過於親近,不遵從儒家的禮法,這是不利於子女教育的。
三是對子女不能偏愛。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多子多福,所以家裡一般兄弟姐妹都會比較多。但是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所謂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這就會使父母在教育上產生一個偏愛與均愛的問題,故而應當要慎重對待。顏之推為此教誡子孫說:“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比如趙王劉如意之被殺,其實是他父親劉邦偏愛他,想以他頂替太子劉盈而造成的。三國時劉表的最後覆滅,也是因寵愛次子劉琮引起的;袁紹的失敗,也是偏寵幼子袁尚,引起兄弟反目造成的。這些都是歷史上可資借鑑的教訓。
四是個人經驗的傳授。顏之推重視“風教”、“風化”的功能,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以及親身經歷與感受對子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常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來薰陶子輩們。如《勉學》、《治家》兩篇談讀書、愛書時說,他七歲時,就誦讀《靈光殿賦》,一直到現在,每十年就溫習一下,一直都沒遺忘;向別人借的書,要懂得愛護。如果發現本來就有破損,也應當修補好,這也是士大夫的諸多正確行徑之一。
又如《養生》篇談養生,說他曾飽嘗牙病的困擾,有一次見到《抱朴子》書中記載的固齒之法,只需早晚上下叩齒各百下。便依此法做了幾天,牙真的不痛了,現在一直堅持了下來。象這樣的的小行為,日常就可做到,並不耽誤正事,所以你們(指後輩們)也可以去做。又談到反對迷信:“吾家巫覡禱請,絕於言議,符書章醮,亦無祈焉。並汝曹所見也,勿為妖妄之費。”這些事例,立足點高,言之鑿鑿,很多又都是親身所歷,令人信服。長輩與晚輩之間這樣溫婉親切的談話,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無形的融入教育之中,也更容易為後輩所接受。
五是對典型事例的正確引導。顏之推看到了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教育功能,他既重視正面典型的勸勉作用,也不忽視反面典型的警示意義。因此,他選擇了許多榜樣人物供子孫仿效,也列舉了不少醜惡事例讓子孫引以為戒。
三、家訓的優點
我國的家訓歷史悠長,據《尚書》的相關篇章以及《史記》等史籍記載,早自周公開始便有了家訓,歷代仕宦之家亦不乏長輩教誡幼輩的詩文與範例。但總的來說,這些家訓家規很多都是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下來,它們或僅針對一事,或侷限在某些方面,並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顏氏家訓》則不同,全書共七卷二十篇,舉凡家庭生活、社會交往、宗教信仰、學術探討、社會風氣等靡不涵蓋。這規模不但在這之前沒有,在這之後的家訓著作也鮮有能及的。而且
它主張家訓應從胎教開始,實行早教,並對教育的主要內容、原則方法、所要達到的目標,都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既有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顏氏家族的傳統的承襲,還有糾正時弊的對策。正因如此,此書不單單僅適用於顏氏一家一族,它還可推廣到千家萬戶,“足令頑秀並遵,賢愚共曉”,因而歷來都受到文人學士的普遍重視,給予很高的評價。王鉞《讀書叢殘》稱它為“篇篇藥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沈揆《宋本跋》說:“此書雖辭質義直,然皆本之孝悌,推之事君上,處朋友鄉閭之間,其歸要不悖《六經》,而帝貫百氏。至辨析援正,鹹有根據。”
具體來說,它有許多優點。首先是內容全面詳備,立論平實公允。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其“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它的論述多為時人與後世所認同,久遠而不廢,並對傳統的家訓及民俗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其次是力戒空談,務實切用。其要求子孫廣泛接觸實際,瞭解民生多艱,不僅切中時弊,而且也有助於他們讀書成才後,能成為有所作為的官員。
還有就是對於很多技能都有具體細緻的方法,使後學便於操作。如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勉學》篇提出了眼學、勤學、苦學、門學等方法,反對“貴耳賤目”的時弊:“談說制文,必須眼學,勿信耳受。”在《文章》篇又說:“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關於問學,則說:“《書》曰:‘好問則裕。’《禮》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而論及學寫文章,則應“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後出手。慎勿師心自問,取笑旁人也。”像這樣的具體指導,在以往的家教中幾乎是沒有的。
最後《顏氏家訓》也豐富和加深了前人的家訓思想,糾正了世俗的許多不良風氣。如在《風操》篇中從“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餐,”引申出“門不停賓,古所貴也。 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指出家風、門風也應同時包括手下人的思想作風,希望後輩對管家、僮僕等加強管教,防止他們在客人來訪時,以主人各種不便為由,拒絕為客人通報。而在接待時,也應注意進退禮儀、言辭表情的嚴肅恭敬。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對待兒女婚姻的問題上,顏之推一反“門當戶對”的士族舊俗,教導兒孫婚姻勿擇權勢之家,勿辱貧寒之戶。 在《歸心》篇中指出,有人因兒媳嫁妝少,就辱罵女方的父母,這樣做,實際是“教婦不孝己身,不顧他恨。但憐己之子女,不愛己之兒婦。”在《治家》篇中又談到:“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這種攀比和買賣的婚姻,使招來的女婿猥瑣鄙賤,娶來的媳婦也是兇悍霸道,貪榮求利,最後還是為自己家族招來羞恥。由於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作祟,對女嬰的棄溺很常見。對此現象顏之推很反對,指出:“世人多不舉女,賊行骨肉。”如這等做法,還想指望上天能賜福給你?這些教導,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有重要價值。
顏之推家訓思想最可貴之處,是希望子孫為官時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不要為了高官厚祿而不擇手段,到處鑽營。北齊末年,許多人以行賄的方式交結外戚以打通關節,覓嬪妃走門路,以此當上了郡守、縣令。但他們“既以利得,必以利殆”,最後的結局不是身敗名裂,就是家破人亡。因此,他告誡後輩:“
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四、《顏氏家訓》中的不足
作為一部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古代家訓,《顏氏家訓》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家訓的標杆。我們在驚歎它思想先進優秀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它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還是存在著不少明顯的不足。 簡要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重官輕民。儒家的思想教育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族的治理可以說是對將來治國的一種先期實習。一家不治何以治國,以天下為己任是儒者的抱負和基本素養。顏氏家族以儒傳家,顏之推亦深受這種思想的浸淫。他為子孫後輩所寫的《顏氏家訓》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務先王之道,成國之用才。他勉勵子孫博學雜藝,為的是使他們避免浮躁空疏,不涉實務,當一名能經綸天下的官員,不至淪為平民百姓。
二是對待婦女問題的兩面性。他雖然反對棄溺女嬰,也反對買賣婚姻,但他對婦女的輕視態度依然是明顯的。他對子孫說,生女兒是個負擔,會拖累致貧。《治家》篇說,婦人對外不能從政,在家也不能主事,她們的責任只是烹調飲食,縫洗衣服而已。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應當是用來輔助丈夫,助其不足。
這表明了顏之推對傳統等級思想的固守,也說明了他在婦女觀的兩面性。由此也可見,傳統家訓對於女性來講,不但在婚姻上不平等,而且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上也束縛了其自由。這於婦女、於社會發展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三是在認識事物上,信奉宿命論、因果報應說和保身避禍的處世哲學。儘管顏之推在《治家》篇明確反對巫婆神漢跳神弄鬼、道士畫符弄法的迷信活動,但他在《歸心》篇中卻又大肆宣揚關於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其目的無外乎叫子孫們安於現狀,不要過於企求功名富貴;或者叫子孫們為善去惡,以求保家延祚。總之,在顏之推的心目中,人的貧富貴賤前生有定、不可強求,不遵道的強求反而要遭致報應,他保身避禍的處世哲學也就為此而生。
這種出於對自然力的無知而產生的對人事的歪曲理解的落後思想,是不可取的,警醒今人引以為戒。
當然,這些並不影響顏氏家學之美、家教之善、家風之清,也不妨礙它成為傳統家訓理論的奠基著作,乃至被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因此,我們在後世的許多家訓,比如宋代袁採的《袁氏世範》、朱熹的《童蒙須知》和《小學》、清代陳宏謀的《養正遺規》等家訓名著中都可見到《顏氏家訓》的影子。
五、結語
顏之推以其廣博的學識,自成一家之言,新創的家訓文體,以及悠久的儒雅家風,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顏氏家訓》集以往仕宦家訓之大成,它與集帝王家訓之大成的《帝範》一起,標誌著我國古代家訓的成熟。
《顏氏家訓》以極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很快地滲透入民族心理之中,對於重構傳統儒學的道德教育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在對待《顏氏家訓》中的傳統道德倫理思想上,我們應該要秉持客觀的態度,結合當下實際,以古為今用的方針,從家庭倫理、道德修養等方面獲取有益價值。
閱讀更多 百家拾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