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宋太祖治國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稱宋太祖。

雖然趙匡胤做了皇帝,但他所面臨的局面是非常複雜的。首先是後周最後一個皇帝柴宗訓以及符太后的安置問題。此時,朝中大臣雖然懾於趙匡胤手中兵權在握,沒有一個不老老實實,但實際上卻有許多人心中不服。趙匡胤心中對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後周世宗柴榮治國有方,深得民心,就是對自己也是頗為厚待。如果自己對柴宗訓一個處置不當,必會招來眾怒。他思忖了幾日,便想好了對策。降詔:封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兩人一同遷往西宮。又命令有關人等對他們細心照顧,飲食起居與先時一般無二。如果有人膽敢怠慢他二人,定斬不饒。趙匡胤此舉頗得人心,後周老臣見狀,也無話可說了。

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但是趙匡胤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他們無話可說,他還要讓他們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但是,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是他們本身對趙匡胤就有牴觸;二是趙匡胤手下將士又自恃擁立趙匡胤有功,對這些人冷眉冷眼,甚至惡言相激。這些人認為這都是趙匡胤暗中調唆的,所以敵對情緒越來越大。趙匡胤對此採取了兩手準備:一是對自己手下有功之人大加封賞,但是一旦發現有故意向後周留下的大臣挑釁滋事的,一律嚴懲不貸;二是對後周留下的大臣進行安撫籠絡,特別是那些位居高官、有才有德之士,均留任原職。剛開始,後周遺老們還對趙匡胤此舉頗不以為然,認為他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但是不久,發生了一件事,使他們都相信趙匡胤對他們是真心的了。

原來,趙匡胤手下有一員大將,叫王彥升。他曾在趙匡胤鞍前馬後,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特別是陳橋驛為趙匡胤黃袍加身,擁立他為帝一事,王彥升也是參與策劃的核心人物。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對有功之人大加封賞,自然也沒忘了王彥升,封他為京城巡檢官。從此王彥升就有恃無恐起來,尤其是在後周遺臣面前,更是趾高氣揚。這一日,他喝醉了酒,竟然三更半夜跑到宰相王溥家胡鬧。王溥自忖,王彥升在皇上面前是個紅人兒,自己就是到金鑾寶殿上告他,也未必能贏,說不定還會自找苦吃,便忍氣吞聲,對王彥升好言相勸。豈料王彥升順著竿子往上爬,見王溥不轟他,更加大耍酒瘋,罵罵咧咧,又叫又跳地吵了一宿才走。王溥是後周老臣,在朝中一向德高望重。眾人見他聲望如此,還被一個王彥升如此欺侮,紛紛搖頭嘆息,暗自灰心,覺得趙匡胤果真是無才無德之輩,把一顆想要輔佐明主的心漸漸冷了下去。

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不過,此事不久就被太祖趙匡胤知道了。他氣得大發雷霆,命令軍兵將王彥升從府中抓來,杖責八十,免去官職。從此,他手下的大將再也不敢任意胡為了。那些後周留下的大臣,才明白此事與趙匡胤無關。他們通過此事知道了趙匡胤的為人,深受感動,轉變態度,開始從心裡擁護這位宋朝開國皇帝。

這兩件事都被趙匡胤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但是,還有一件事一直令他茶飯不思,耿耿於懷。那就是當初他在陳橋驛被手下將士所逼,黃袍加身,奪了周朝的江山;他怕自己現在的朝臣也學自己的樣子,有朝一日奪了他大宋的江山。但是他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一連幾日,悶悶不樂。

這一日,宰相趙普要求晉見。趙匡胤一聽,忙令太監召他進來。趙普進來,行禮之後,直截了當地問太祖趙匡胤:“微臣見陛下這幾日鬱鬱寡歡,不知是何緣故?”趙匡胤一向視趙普為心腹知己,見他如此一問,便也毫不隱瞞地說道:“自唐(後唐)以來,僅僅幾十年間,帝王換了8姓、12人。戰亂頻仍,生靈塗炭。朕欲在我朝擺脫這種局面,將兵患平息在萌芽之中。卿以為可有長久治安之計?”

趙普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立刻明白了太祖所擔心之事。其實此事他也早就想過,只是未曾尋機與太祖商討而已。此時見太祖向自己徵求意見,正是一個獻策的好機會,便道:“陛下所言極是。自唐以來戰亂不止的原因就是地方權力太大,君弱臣強。依臣之見,要想維繫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削弱地方兵權,收歸中央。而此舉最好的辦法便是……”說到這,趙普上前一步,湊到太祖趙匡胤的耳邊悄悄說了一計。趙匡胤一聽,連連點頭。

第二天,太祖趙匡胤便命有司在偏殿大排宴席,款待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幾個結拜兄弟。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正當大家酒酣耳熱、開懷暢飲之時,趙匡胤忽然嘆了口氣。石守信等人不由得一愣,紛紛起身離席,向趙匡胤施禮問道:“不知陛下因何事煩惱?可否說與臣下聽聽?”趙匡胤抬頭掃了一眼眾人,似乎想說,但最終還是嚥了下去,揮手道:“不過一時感慨,不說也罷,你們還是快快喝酒罷!”

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眾人一聽,面面相覷,越發覺得內中蹊蹺,但一時又不知如何才好。還是大將石守信來得快,後退一步跪倒在地道:“陛下與臣等現在雖君臣之稱,但臣下斗膽冒昧地說一句,當初我們是結義的兄弟,曾發過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今陛下遇到不開心的事,不說與臣等,讓臣等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趙匡胤聞此,方道:“既是如此,朕就直說了吧。眾愛卿別看朕做了皇帝,覺得一切都順心如意了。其實朕這個皇帝做得非常不開心。朕知道眾卿為朕立下了汗馬功勞,絲毫沒有二心。可是誰又能保證你們的部下沒有二心呢?有朝一日,也像朕一樣,黃袍加身,眾卿又有何辦法呢?不瞞眾位愛卿,朕就是為此事茶飯不想啊!”

眾將一聽就明白了,皇上是怕他們將來謀反,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個個嚇得臉色蒼白。就連隨趙匡胤出生入死、叱吒沙場的大將石守信,額頭上也滴下豆大的汗珠,連連叩頭道:“如此說來,還請陛下為臣明示一條道路。”

趙匡胤見狀,忙上前攙起石守信道:“愛卿莫要多心,你我情同手足,朕絕無加害之意。朕只是怕日後你我兄弟反目成敵,故出此下策,還望眾卿見諒。”頓了一頓,他又繼續說道:“人生短暫,轉瞬即過。眾位兄弟不如釋去兵權,各自回鄉。朕一定多多賞賜田地金銀,你們再多多置些田地房產,買些優伶歌姬,與兒孫後代共享天倫之樂,如何?”

眾人聞聽,這才鬆了一口氣,忙跪下叩頭謝恩。趙匡胤一一將他們扶起,命其各自重新就座,又親自給他們斟酒勸菜。眾人受寵若驚,酒宴最後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了。

第二天早朝,眾將紛紛稱病要求告老還鄉。太祖趙匡胤一律批准,至此,以友好的方式收回了他們手中的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宋太祖趙匡胤不愧為一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德君主。他施巧計釋去朝中大將兵權後,又把禁衛軍兩司之一的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部分,與殿前司合稱為“三衙”。為掃除歷代禁衛軍專橫跋扈的風氣,他又任命資歷淺的低級軍官為三衙使。

在走完這幾步棋,穩定朝中的同時,太祖趙匡胤又採取了重視文士的政策。他深深知道,沒有知書有學問的人,國家是不能治理好的。為此,他實施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建宋不久,他就設立儒館,並把他的啟蒙老師辛文悅請到朝廷辦教育培養人才,還降旨增設國子監最高學舍,甚至經常到國子監看望學生,並賜酒菜。他在任用諸如宰相之類的高官時,都必須是讀過書、非常有學問的人,如趙普、盧多遜等幾個宰相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非常有學問。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太祖趙匡胤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規定不論出身貧富都可以應舉;為杜絕舞弊和走後門的現象,他還設立了複試、殿試製度。宋朝經過改革後的科舉制度深得人心。當時的《神童詩》中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這也是太祖趙匡胤重視教育的真實寫照。

為了確保大宋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覆滅,太祖趙匡胤想盡辦法提拔有才有德之士。他選擇人才,不看資歷重水平,只要有能力,就破格提拔。如李鶴、劉琪等人皆因有才由地方縣令一步提升為朝中一品大員。即便是過去曾與趙匡胤有怨隙,甚至不止一次得罪過趙匡胤的,他也不隨便加罪。只要對國家有用,對百姓有益,他照樣提拔。如王彥超、董尊海等人都在趙匡胤不名之時奚落譏諷過他,但趙匡胤皆因二人之才,不計前嫌,將二人分別提為中書令和羅州刺史。

在太祖趙匡胤的治理之下,大宋朝越來越興旺,可謂日新月異,國富民強。在此情況下,太祖趙匡胤開始實施他的第二步計劃:一統中原,收回後晉割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

宋太祖趙匡胤治國【宋代歷史傳奇】

963年,太祖趙匡胤從荊湖發兵,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陸續滅掉了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國名存實亡,對宋朝十分馴服,宋太祖只用一句話便削去了其年號。到976年,13年間,太祖趙匡胤平定了各地割據勢力,結束了中原地區連年的戰爭,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正當宋朝國土日益擴大,國力日盛,太祖趙匡胤要大展宏圖,統一中原之際,他卻突然病倒。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太祖趙匡胤帶著滿腔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50歲。根據太祖遺願,皇弟趙光義(即趙匡義)繼承皇位,即宋太宗。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