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是意大利画家。他1911出生于巴勒莫,20岁来到罗马,很快成为浪漫主义的罗马学派的成员,还参加“米兰潮流运动”和战后的“新艺术阵线”。古图索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早期的画风是表现主义的,并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后期的作品是写实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回归传统,但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写实。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1 时代背景

  意大利是一个美术大国,具有悠久的美术传统。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这块土地上涌现了无数美术杰作和大批美术名家。到了20世纪,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卓成就的美术家。被大鉴赏家兼美术史家贝伦森誉为“继承意大利美术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位画家”的古图索,就是其中的一员。古图索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绘制出许多风格鲜明、雅俗共赏的油画,很值得我们品味。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2 人物生平

  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1911年12月26日诞生在西西里地区的巴盖利亚,这是位于该地首府巴勒莫附近的一个小镇。古图索的父亲从事土地测量工作,以业余时间画水彩画,正是父亲的爱好,使古图索很早就接触到绘画,并进入到当地画家的画室。古图索回忆往事时,说过如下的话,“在我六七岁和十来岁时,我的道路就确定了……”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13岁起,古图索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签日期,或许他已经把自己当作画家来看待了。这时,古图索临摹了不少19世纪西西里地区的风景画。这一类经验,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西西里地区生活的认识,为他的艺术埋下了种子。1928年,古图索一边在巴勒莫读书,一边跟未来主义画家里佐学画,这样的学习自然会促使他了解当代的艺术潮流,同样有助于他的艺术。1930年,19岁的古图索进入巴勒莫大学攻读法律从西方许多著名美术家的经历推断,他的这种选择,很可能受到家庭或社会风气的影响。幸好,没多久古图索就醒悟来了。随着自己的两幅画1931年在全国美术四年展上展出,古图索意识到应当告别法律,全身心投入绘画。1932年,古图索与五名西西里地区的美术家在米兰一家画廊举办联展,就这样,年轻的古图索一步步深入到绘画世界中去了。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3 作品特点

  《父亲像》(1930年)、《水手的女人》(1932年)、《海难》(1932年)等油画展示出古图索已经是一位不错的画家了。观注现实生活,观注人的命运,这样的特点在上述作品中体现得颇为明,它也将成为此后古图索创作的主线。就作画方式而言,利用有力的笔法和沉着的色调,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营造出浑厚的画面气势,是古图索着力的重点,这形成了一种表现性的写实绘画。有别于上述油画,水粉画《情人》放弃了借助明暗变化塑造立体形象的方式,以奔放的色彩笔触涂抹出一对平面性的简略男女形象,整个画面乎受到一股内在激情和活力的左右。画风的不一致,表明年轻的画家仍在努力探索,寻求自己更满意的语言。从古图索后一阶段的创作判断,强调形体与强调色彩的做法有融会的趋势,但色彩的表现力似乎更受画家重视。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如《浪子》(1935年)、《有围巾和雨伞的自画像》(1936年)、《嘲弄基督》(1938年)、《乡间行刑》(1938年)、《画室里的百姓》(1938年)、《逃离埃特纳》(1938—1939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古图索作为一个人和艺术家的基本面目。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反抗暴政,反对法西斯势力,这样的一些态度贯穿在上述作品中。《嘲弄基督》创造性地沿用了历史悠久的教美术题材,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讽喻。《画室里的百姓》以平实的手法描绘出令人信服的普通人形象,从中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柔情。《乡间行刑》和《逃离埃特纳》更直接有力地表达了古图索的政治立场前一幅画以特写式构图突出了残酷的枪杀场面。穿白衣的受难者,那不屈服的英雄形象,不由让人想起戈雅一百多年前创作的《1808年5月3日的屠杀》中的年轻主角。难怪有论者说“那白衬衫就像黑暗场所的一声呐喊”。像戈雅一样,古图索也是有感而发,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秘密处死了加西亚·洛尔加,此画就是为纪念这位西班牙大诗人创作的。后一幅画与《乡间行刑》不同,是一幅场面大人多的油画。创作这幅画时,古图索受到毕加索不久前完成的反法西斯大作《格尔尼卡》的启示,但在形式语言上,他并没模仿毕加索,而是运用了写实意味浓重的画法,让刻画生动的立体性人物、动物和物品与带有空间深度感的场景融为一个富于动态和激情的和谐画面,这表明古图索在追现代性时并没放弃传统因素。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4 政治立场

  面对当代重大事件——西班牙内战时,古图索的立场十分鲜明。他站在民主进步的力量一边,用自己的言行反抗法西斯势力。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古图索参加了意大利美术家团体——潮流(Corrente)。该组织成员是一批年轻的意大利美术家,他们的艺术风格也许并一致,但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对意大利另一个美术团体——意大利二十世纪(Novecento Italiano)的地方主义倾向。这种态度与他们反法西斯、反纳粹的立场密不可分。在当时的意大利,二十世纪已经成为墨索里尼利用的一股力量。同样,他们支持现代主义美术的态度也与反法西斯、反纳粹的立场紧密相连,因为把现代主义美视为堕落美术大加讨伐驱逐的正是纳粹势力。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1937年,古图索移居罗马。他的画室成为文人艺术家聚会的一个中心,大作家莫拉维亚等经常出入其中,与他讨论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古图索一直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在争民主求进步的运动,他感受到共产党的存在和作用,渐渐认同了共产党的理想。1940年,古图索式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古图索始终坚守着他政治立场。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5 艺术风格

5.1 绘画风格

  与毕加索等共产党员一样,古图索在艺术上并没接受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原则,他一方面继承传统写实性绘画的因素,一方面吸纳近现代不同绘画流派的因素,在此基上形成了一种较为平易近人的具象性绘画风格。审视一下20世纪40年代的古图索作品,不难感到参加共产党后的画家仍然沿着自己的艺术路径行进,没有被什么条框框束缚。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5.2 绘画主旨

  对社会现实做出反应,就关乎人类命的重大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依然是古图索绘画的主旨。《室内基督受难图》(1940年)、《基督受难图》(1940—1941年)、《枪杀》(1942年)、《有受伤马匹的战斗场面》1942—1943年)、《屠杀》(1943年)、《死之胜利》(1943年),看到这样的绘画标题,不难发觉让古图索牵肠挂肚的尽是苦难和死亡之类。这一切全与20世纪40年代欧洲的社会矛盾紧密相连,难怪古图索要反复描绘这类令人心情沉重的题材。由于古图索的创作直接呼应着公众关心的严肃社会问题,所以它们往往会在公众中激起强烈反响有时甚至会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著名的《基督受难图》遇到的情况,就是一个显著例证。众所周知,在西方绘画历史上,以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为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亦不乏佳作。古图索选择这一题材,目的在于古喻今,对当代人类的命运、现实生活的苦难、日益猖獗的法西斯暴行做出艺术回应。为了宣泄积聚在心头的情感,古图索吸收了凡·高、毕加索等人绘形用色的特点,在保持实性的基础上,借助大胆夸张的形色处理,创作出这幅别具风貌富于冲击力的基督受难图。它一面世,就引来种种议论,教会十分反感扑在基督身上痛哭的裸女形象,发布公告、禁止神职人员和信徒参观这件作品。尽管对如何看待这幅画有争议,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它像《格尔尼卡》一样,深刻有力地传达了古图索对血腥杀戮的抗议之情。《基督受难图》及类似的作品向我们证明着古图索确实在力求使艺术有益人类。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5.3 艺术情趣

  有益人类的绘画不全是《基督受难图》、《屠杀》这样的作品。以一种富于人性、热爱生活的态度描绘人和物,同样能产生有益人类的绘画。《一家人》(1940年)、《戴红的米米丝》(1940年)、《静物》(1940—1941年)、《红桌物》(1942年)等作品,展示了古图索艺术的这一面。美妙的色调,生动的笔触,配合着令人信服的可辨可视的具体形象,带给观者审美的愉悦。从古图索偏爱暖红色调这一点上,或许也能体味到他的艺术情趣,现代不少热爱生活的画家都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亲近这样的色调。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5.4 新艺术战线

  二战期间,古图索像欧洲许多共产党艺术家一样,积极投入了抵抗运动。为此,他不得不离开罗马,避居热那亚一带,在地下状态中继续绘画创作。前述《之胜利》就与他反抗纳粹德国的经历有关。二战后,古图索更加活跃地参与意大利的文化活动。他与一些志趣相近的人,共同创立了新艺术战线(Fronte Nuovo delle Arti),试图用后立体主义画风表达自己的信念。当然,古图索这样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艺术家,不会仅仅用绘画表达自己的信念。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成员,出席1948年在华沙召开的和平大会,就是他用社会活动表达自己信念举措。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基督磔刑》

画家采用十字架磔刑这一欧洲传统题材来揭露希特勒匪徒骇人听闻的杀人罪行。作品在贝加摩展出时,意大利天主教教会和反动报刊联合向画家发动攻击。古图索在这幅画中大胆采用《格尔尼卡》某些痉挛性的形象,如马头、伸直的手、强烈的电光和那些金属般僵直的人物,给人以一种 痛苦的感受。

《基督磔刑》在贝加摩获二等奖。全画以大块面平涂手法来描绘那些受难的"信徙";这幅画 有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 也是古图索染指于立体主义的第一幅作品。中间伏在耶稣受难像前的女裸体,虽是作为宗教传说中的抹大拉形象出现的,但她被现代化了,以隐喻那些被法西斯杀害 的家属的悲痛形象。古图索借用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上某些象征性细节,是为了让观者产生一定的联想。他避免了毕加索的晦涩,大胆画出了血、汗、死尸的苍白 和青紫等各种颜色。这些色彩异常强烈,象闪光的宝石,分别镶嵌在画面上。画家还故意在画幅后景上置一棱镜,通过这一缓慢转动着的巨大镜子,幻化出这幕悲惨 情景的各个局部。除了中间被绑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外,还有一个背朝观众的牺牲者,是完全以大红色来展示的。这块红色在画面上竟是如此刺目,它似乎象征一 种恐惧,然而又象征一种热血的力量。前景桌子上面的用品,即钉子、锤子、刀子等,是耶稣受难时的象征物,它们当然也象征现实人们平时所受的苦难;饭碗、瓶 子、剪刀,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标志,却又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生活符号。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弗西利亚》,1974年,300x300cm,布油彩,Universit degliStudidiPalermo,巴勒莫大学美术馆

古图索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早期的画风是表现主义的,并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后期的作品是写实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回归传统,但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写实。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写实作品,画中摒弃了传统的透视画法,画家以写实的技巧与现实的色彩,反映了市场的琳琅满目。穿行于其间的人们选择着自己需要的物品,人们显得匆忙而无笑容。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获得了物质的丰富,却失去了人的意义。这里展示的画面,表明的是人与物的混淆与价值观念的混乱。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海滩上的四个人体》,1957年,94x101cm,布油彩,SmithsonianInstitution,Washington,华盛顿史密斯索尼亚协会,RenatoGuttuso,雷纳托·古图索,1911年-,意大利,表现主义,绘画,风俗

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写意作品。画家以有力的笔法和沉着的色调,塑造出海滩上一男面对三女的雕塑般人体,男的皮肤黝黑,肌肉发达,手拿香烟,营造出浑厚的画面气势。


学赏画(169) Guttuso:用有力的笔法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人物

大学生法庭 古图索 意大利 油彩拼贴画 1969年 155x234cm 私人收藏

这是一幅大型拼贴画,由纸屑、张贴画、画刊剪报、五颜六色的胶条、塑料条、色彩涂块拼贴而成。

古图索用这些原料绘制成一个学生法庭。被告席上站着一群人,他们高举手臂、紧握拳头,其中正中间的那个人上衣上别着象征共产主义的镰刀锤头徽章。这群人脸上写满必胜的信心,并赢得了站在画面右侧的听众的赞许与支持。这些听众用拳头、红色的党章和玫瑰花来表现爱和勇气。画面的左侧有一堆书,暗示被告是有丰富知识的学生。被告席由木栏杆围着,将这群人同另外两个只刻画简单轮廓的人分开。从衣服的颜色以及他们左肩上的白色胶条可以隐约分辨出这是两名士兵。作者赋予学生们富于表现力的鲜明色彩,与此相反,两名士兵则显得黯然失色,毫不起眼。

古图索所描绘的审判,发生在米兰。这幅作品与他关于巴黎学生起义的画作《六八年五月墙报》天然成对。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古图索至死都是一个政治战士。他用尽二十世纪所有的绘画手法及风格来控诉法西斯主义,并积极靠拢意大利共产党。受毕加索的影响,他于一九四五年创立了一种融表现主义、立体派和西西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新表现主义的戏剧表现手法。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把波普艺术的语言表现手法运用到他的作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