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山寺月中寻茶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闲暇时分,一壶好茶,三五好友,畅谈人生,喝茶乃是人生一大乐事,喝什么茶,其中更是有着许多讲究。


西湖龙井,可谓十分有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品尝享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其喜爱不已。


游龙井

元 虞伯生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如今,为了让人们更能便利地接触好茶,品悟茶文化,一份西湖龙井好礼正等待着广大市民朋友领取!此茶由河北青年报、保定市收藏协会联合监制,是保定市收藏协会茶叶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亲赴原产地仔细挑选的精品头采茶。


品茶要品头采茶


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在梅家坞秀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小桥流水、白墙青瓦,自然处处飘散着清新茶香。


而今,这茶便来自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正是梅家坞头采群体种龙井茶!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春日百花艳,茶香最风华。春季是人体一年四季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新陈代谢开始转盛,春茶从大自然中来,带有新春的活力,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春茶特有的色、香、味,能给人以怡心悦目的舒展感觉。正所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从生长状态可以感知茶树鲜茶树的头春,头采茶因生长周期长,所以养分物质多,我们从品茶的四点,可以进行对比。


1.干茶香:头采茶香气属于高扬明显,浓郁,很容易感受得到。


2.茶汤香:头采茶汤香气是最重要的一点,茶汤香气浓郁,如是每一泡都有明显的香气,茶叶选料必定是好的。


3.茶汤口感:头采茶汤入口,可以感知得到茶汤的浓稠度,在舌面上犹如包含着很多胶质物一般,而不是淡如水味。


4.回甘时间:头采茶回甘在茶汤入口后,会于整个口腔,或是舌面产生甜韵,而甜韵保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是二春,或是尾春,可以感受,茶汤入口后甜韵是会产生,但是停留的时间很短。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这茶有啥讲究?


茶叶采摘自梅家坞西高山半山腰向东一侧,树种为群体种(龙井长叶,鸠坑等),树龄达100年以上。当地茶园土壤为黄砂质,所有茶树均采取生态管理,未施加任何农药化肥,乃是真正天然佳品。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西湖龙井鲜叶


喝西湖龙井,品醇香人生。喝这茶的好处有哪些?这也自然值得好好介绍。消除口臭;帮助消化、减肥养颜;消除疲劳、延缓衰老;抗菌抑菌、预防龋齿;抑制动脉硬化、强心解痉;明目利尿……诸多健康功效,更是帮助西湖龙井获得了"绿茶皇后"这一美称!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泡开的西湖龙井


匠心之作,量少而精


这批茶叶均采自3.26日及3.27日,其后由当地拥有50年炒茶经历的专业师傅进行手工辉锅炒制而成。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直,叶底色翠,嫩匀成朵,自然飘散着一种栗香带花香,其汤感亦是绵柔顺滑而醇厚非常。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师傅正在手工炒制茶叶


这些茶叶市场原售价在一斤8000元左右,如今每包125g,均采用传统牛皮纸包装,售价800元,合计才3200元一斤!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现在限量10斤回馈,先到先得,共计40包茶叶好礼!好茶配好水,所有购茶朋友,一包赠虎跑泉水一桶!


虎跑泉

宋 苏轼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玞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虎跑泉水

西湖龙井!保定市收藏协会主任亲赴原产地采得!来喝好茶~

虎跑泉是一个两尺见方的泉眼,清澈明净的泉水,从山 岩石幡间汩汩涌出,泉后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为西蜀 书法家谭道一的手迹,笔法苍劲,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 四周环以石栏: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景。游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凭栏可以观花,怡情悦性,雅兴倍增。

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

"西湖龙井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们,无不以能身临其境品尝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之茶为快事。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进行选购,品味茶香,和家人朋友们一起,享受惬意团聚的大好时光。


联系方式:

河北青年报展拍中心崔旭 15128983789


本报记者/ 郭立业 崔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