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如何能无限放大孩子的特点?

睿盈读绘本


成功父母与失败父母的区别是,前者将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把他的优点挑出来,而不明智的父母,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积极地赞美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杨振宁在美国读书时,动手能力很差。很多同学都在开玩笑说:“实验室哪里发生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物理的,特别是学实验物理的研究生,如果实验能力很差,通常意味着这个学生没有前途。

但是,一位物理学大师却从中看到了杨振宁的长处——实验能力很差,但分析能力是一流的。于是,这位大师悉心培养杨振宁,指导他研究理论物理。后来杨振宁果然在物理领域里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都是有优点的,只要父母愿意以一双爱的眼睛去欣赏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父母骄傲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也许父母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可事实上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孩子往往对父母的评价十分敏感。如果父母爱他、喜欢他,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孩子接受到这些爱的信息,父母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这时,教育也变得轻松和容易得多了。

但是在生活中,父母总是惯于寻找、放大孩子的缺点,惯于拿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常常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好,那样好。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千疮百孔”,一无是处。

还有很多父母希望子成龙,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因此,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什么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点熟视无睹,对孩子的缺点却是不依不饶。比如,当遇到孩子回答问题,对孩子答对的部分不在意,而对答错的部分则非常敏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

美国成功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其实,每个父母都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面对“坏”孩子,更需要竭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微不足道,都需要出自真心地去赞扬、鼓励和引导。

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充分发挥赏识正面、有效的教育作用。面对孩子,竭力发现和放大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并进行真心地赞扬,引导其成为改掉不良行为的动力,使孩子建立自信,迈向成功。

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父母爱她,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宝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父母打他,奚落他,那脆弱的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萎靡不振,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往往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教育是训导与惩罚,对孩子的优点、长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动声色,而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他们没有认识到,没有肯定和赏识,孩子就会在抱怨与批评中丧失自尊与自信,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其实,孩童时期的一次表扬,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让我们不再吝惜赞美之词,肯定孩子的长处,放大孩子的优点,树立孩子的自信,让肯定和赏识成为开发孩子创造力、加速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使孩子在肯定和赏识中变得越来越好。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亮色。

渴望赞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幸福。

家长善于放大孩子的优点,就能有效促进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不会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家长善于放大孩子的优点,就是让孩子确信他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培养和锻炼孩子成长成才的正确方法。

善于放大孩子的优点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它催人奋进,能开阔失败者前进的空间,不断激励胜利者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也就会催生一个人才,创造一个奇迹。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也有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庸才。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

当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就是他的优点。比如,你家的孩子语文不如别的孩子,但数学可能比别的孩子好;你家的孩子在学习上可能成绩平平,但体育却出类拔萃;你家的孩子绘画笨手笨脚,但却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

在如何让孩子树立自信,发现放大孩子优点的绘本中,德国儿童文学作家维尔纳·霍尔茨瓦特所著的《我要是别人就好了》就生动地展示了孩子复杂的心态。堪称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找到自信、提高社交能力的大师级畅销绘本。

《我要是别人就好了》绘本中,小狐獴总是希望自己能变成别人,它羡慕黑猩猩的幽默风趣,羡慕大棕熊的力大无穷,还羡慕狮子的高大威严,虽然它的“杀手锏”能让同伴们化险为夷,然而它并不知道其实自己也在被别人羡慕着。

这里有可爱的小狐獴、有趣儿的黑猩猩、强壮的大棕熊,还有威武的狮子!如果你细心,还会发现小蚂蚁、小蜜蜂……他们都在羡慕别人,都想成为别人。

《我要是别人就好了》是一本很懂小朋友内心的书。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热衷复习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这些方位词,刚刚懂得辨认颜色,也正是动物的狂热爱好者。这个时候的他们也开始从全知全能的婴儿认识走出来,发现自己并不是样样都最厉害的。狐獴萌萌的小故事,很轻松地解开了孩子最大的心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自己。与其惆怅地羡慕别人,不如多发挥自己的长处。赞叹欣赏同伴,这才是幸福快乐的童年。

告诉孩子:你应该了解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爱上自己并且能最大发挥自我才能的人。

★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找到自信,提高社交能力的大师级畅销绘本

★轰动27个国家,影响2500000读者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得主维尔纳·霍尔茨瓦特继《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后又一力作

★启发孩子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多发挥自己的长处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点,父母的天职是帮孩子了解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爱上自己并且能发挥自我才能的人


泽谦堂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劳动表现,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父母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有表扬的内容。

即使对学习本身也应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数。学习认真程度,预习复习情况,各门功课情况,写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干净,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愿不愿向老师请教,有没有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都应思考一下,也会找出优点。总之,父母不可对孩子“只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等等。

关键的总是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3)对孩子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

比如说孩子的某次作业没做好,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马虎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如果不懂,是老师讲解时没听清楚,还是做作业前没有复习。还有的孩子抄错了题,抄错了答案。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一分析,就会找到问题的根儿,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在分析过程中,该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该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表扬与批评是从实际发出的,孩子服气。

4)夸孩子优点要讲究科学方法

关于表扬,父母应该注意要中肯、适度,不过分夸大,也不无端缩小;要有分析地表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表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表扬;要注意时间、场合,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宜及时讲的及时讲,宜阶段讲的阶段讲;宜当面表扬的当面表扬,宜采用暗示的就采用暗示,该向老师汇报的就告诉老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应适当减少表扬的频度,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依孩子特点和该表扬内容而定。


心声天使


个人观点

一、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此需要家长的陪伴。

二、互动

人类具有社会性这一特点,将来需要社交。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需要与孩子多进行互动,从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帮助他们去努力完善。

三、鼓励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对于毫无经验的孩子而言,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需要父母适当地引导、鼓励,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