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标公司为什么要层层转包,自己做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不二班之F2


一,真分包,大型公司都走管理性路线轻资产运行了,不是它们没有能力自己干,而是人家有资质有能力但只挣快钱。

二,必要分包,有的项目里存在特殊工程,但体量较小,一般业主都会打包招标,中标公司没有这一部分的特殊资质或技术人才,这时候就会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包。

二,假分包,一些凭关系存续的公司,靠关系谈妥了项目,但自身资质没资格投标,于是就会挂靠有资质的公司参与投标,然后再搞一个分包合同来消化项目。

基本上就这三类,可能在一个项目各层分包中同时存在,一句话就是都想层层吃差价躺赚,所有风险都会转嫁到施工层面的分包。


工程文库


我知道有一个项目,总标的三点六亿。要求有一级资质,结果能有一级资质的竞标方就那么几个。中标方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工程,立即收取百分之十二的管理和资质挂靠费,转包给只有二级资质的工程方。眨眼间中标方就获得四千多万的纯利润。二级工程方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项目,分包给一些可能连资质都没有的工程队,然后收取百分之八的管理费和百分之三左右的挂靠费。三四千万到手。工程队又将再分段分期发包给具体施工队,又收取百分之八左右管理费。这样标的的三分之一就成了管理费落入三层转包方的腰包。施工队再将工程细化以包工包料的方式发给小包工头,小包工头再以包工的方式包给做事的农民工。

工程款结算方式:按理每个工段程序完成后就应该结算百分之七十。由于总包方向发包方负责,阶梯式下沉工程款,管理费用预扣,工程队拿到手的工程款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可能料钱都不够,拖欠的百分之三十成了最终施工队和农民工承受,哪来的钱发人员工资?最终上访维权成了农民工的唯一出路。

一个超过预算百分之五十的项目,最终政府付出重大代价,变成了上访维权的重灾区,也成了烂尾工程。


逍遥1906


最近有两个工程转包的事情搞的比较热闹,也让我们看清了工程层层转包的黑幕。

一个是河北张家口万全区的水幕电影项目,财政预算是3852万元,但经过层层转包之后,落实到项目实施方时总价到了145万元,可就连这145万元,也没有给付清,还欠着导演10万元,最终还是干活的把这事儿给捅了出来,事情曝光之后让我们围观者大为吃惊,一个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市辖区,一个水幕电影就掏了近4000万元,而且最后干活的也是才成立的公司,接了项目后才买了几台电脑。

另一个就是青岛地铁集团施工单位刘云飞自杀式举报工程质量,刘云飞是一个来自到第五层转包的施工单位,也就是转包的最基层,直接干活的,因为担心工程质量以后出问题,以及资金拨付和中介费的纠纷,愤而举报工程质量。修建地铁那可是大工程,稍有差池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但这样仍然没有约束他们层层转包的疯狂行为。

层层转包,总包方从甲方处可能拎回来一块猪后腿,但在层层转包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上来割块肉,到最后干活的往往连骨头都吃不上,只能喝点汤水。层层转包最大的危害就是成本压缩导致的偷工减料,最终影响工程质量。

虽然中标公司自己干可以赚更大的利润,但工程的管理成本也高啊,一线施工劳神费心,而且还要担负巨大的施工风险和劳务风险等,转包虽然赚的少,但基本不用操心,赚的是比较省心的钱,不用牵扯太大的精力。

再得,大工程的总包方,一般来讲都是实雄厚的企业,具备资质和运营优势,它们承担的项目很多,自己做根本做不过来,而转包出去就是过过手续的事儿,一年下来可以做很多单,赚的钱虽然少,但省心,量上去了自然就不用担心赚的少了。


元芳有看法


时间回到二十年前,那时候建筑公司才有自己的工人,配备有木工丶砖工丶水电安装丶消防丶暖通等班组,那时候建筑企业少啊,相对来说工程饱满,能养活那么多人啊!现在工程少,施工队伍多啊,你要再养工人,能保让工人随时有事做?能保证工人的收入?主要还要必须给工人买五险一金,企业负担就重了!可以去打听了,工地上干活的普通工人,有几个买了五险一金!!!现在叫专业分包,即: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至于"层层”分包,为什么还有人要去当冤大头呢?价格低了你可以不做,让那些倒爷没市场不就行了!!!


勇敢的心238537933


转包可以赚的更多!打个比方,一个公司中标了一个项目,自己做的话,工期需要一年,预计可以赚100万,但是我转包给别人做,自己先抽个10万20万的,剩下的时间我又可以接别人的项目,赚钱可以说轻松加愉快!自己做,劳神费力不说,假如这个公司同时只能开展一个项目的话,那么后面如果有其它的项目也就没有精力再接了,这也是一个损失。


似水流年12476031


我来告诉你啊,有门路的只投标中标后转让赚大头,没门路的买标干活两三年赚零头


信不信28


本人在工程公司,层层转包的现象很普遍,简单总结一下原因。第一,成本更低。这个是最直接的。工程不同于其他协作。工程项目涉及人员多,特别是工期要求紧的时候,人员一下就会增加,人员的五险一金加薪资是一个不小的开支而且是必须开支,最主要工程项目一旦少下来后,那么养这么多人就是一笔很大的成本。第二,风险转嫁。管理施工人员管理现场管理材料这些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特别涉及到安全因素,工程施工人员是高危工种,转包后,自己企业会承担一些风险,但大部分已经转嫁。第三,利润高事情少。转包以为着什么?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只需要做一个甩手掌柜,一切消化项目的具体事物就由你的乙方去做吧,你只需要收到钱以后,撇出自己的那一部分,剩下的转给下家就可以了。第四,那就是背景关系了。项目,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这几天导演陈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难看出,转包的人都与甲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转包人不懂项目本身,所以需要交给能做项目的专业人士,毕竟他们只要拿到项目就够了。你再专业,拿不到项目也是瞎扯,只能从二道贩子或者四五道贩子手上拿项目。


只有背影374


一个建筑公司哪会常年养那么多人,万一没有工程项目那么多人你是养还是不养,所以都是总包中标再往下专业分包,分包单位也不会常年养那么多人,所以就继续往下分。像青岛地铁事件,葛洲坝公司是外地企业,不是本地的,又是国企,他在青岛有项目,难道会把他公司的本地的国企员工派到青岛上班?那些国企老爷们会来青岛吗?还是在青岛招一批员工?国有企业招工多么严格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分包。这么说吧,只要是外地施工企业中标本地的项目,后面全都是分包,没有例外,一查一个准。


扒拉扒拉米


在中国,为什么一直出现工程建设领域层层转包?

一直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层层转包、分包,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年年治理,无法根除。

首先:中国建设行业是准入制,施工方除注册公司外,必须拥有国家主管部门(住建、交通、水利、发改等)颁发资质证书,要求业绩、注册工程师、资金等,还要安全生产许可证、各类人员林林总总,所以拥有施工资质就拥有准入门槛。

其次:越是特殊行业,资质越难,房屋建筑业最开放,市场竞争最激烈,转包层级最少,一般转包或挂靠一次。铁路、高等级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地下铁路等,竞争不充分,准入门槛高,有资质的企业少,转包、挂靠层级越多。

第三、越是项目层级越高,监管越严,转分包越少,反之越少。在地级市、县、镇项目,一般都是特定人能拿项目,拉一个大企业中标,大企业仅收5%以下管理费,特定人找下家,下家又找下家,层层叠叠,实际到真正施工队,一半工程款都不到,全部被中间人吃了。

第四: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是解决建设行业乱象的最佳良药,而由于国情问题,不但未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行业环境恶化。

1、国外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设计类为注册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工程师,施工类为营造师(国内为建造师)、造价为测量师(国内为造价工程师),代理建设和质量监督为注册工程师(国内监理工程师),个人负责任,终身追究责任,建设类所有企业以各类注册人员为责任人和受益人,类似中国律师这个行业,均为高薪行业。

2、而国内由于央企国企为主,企业法人是主体,各类注册人员在行业、企业都是小人物,所以国内有证很多不执业、执业的往往无证书,挂证满天飞。而注册执业资格制,又限制小企业申请维护资质,出现能干活施工资质,只能挂靠或拿层层分包工程。

3、发达取得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都能够立足于行业,无论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都是高薪、承担终身责任的,而国内现状大多数都是一般职员,无任何职权,因而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无权过问分包问题,也无法阻止转包分包。

因而,转包、分包、挂靠问题,短时难以控制,必须调整体制机制。








马野之


这个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我国是个人情社会,有资质有能力的未必中标,有内部关系的很容易中标。由此滋生了一批有资源有资质的壳公司,中标了就要找有能力的公司施工了。

其次,大家都要活下去,有人吃饭 ,有人喝汤,有人啃骨头,甲中标,陪标的乙丙丁也要吃饭,就会甲包给乙,乙包给丙丁…

还有中标公司要降低劳务成本和劳务风险,最后施工的公司基本不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很多是临时雇佣人员。现在发生安全事故往往要扣施工资质,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层次专业分包后发生安全事故,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故,也是最终施工公司背锅,不会影响中标公司的资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