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編者按: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中,日軍的數量一直多於明軍。第一次日軍有15萬-20萬之間,第二次日軍也有十幾萬。但兩次明軍都不超過10萬。小小的日本,為何能動員比明朝更多的兵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朝鮮周邊的地形。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日本九州島和朝鮮之間的日本海峽寬度最窄處僅為180公里,其間還有對馬島作為跳板,海峽中風浪不多,海況較好。而明朝在北京集中兵力之後,需要越過狹窄的遼西走廊,崎嶇的遼東丘陵,越過鴨綠江之後穿過大同江流域和漢江流域,才能抵達朝鮮半島南部與日軍激戰。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可能有人要問,萬曆朝鮮戰爭前期的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不是都發生在大同江流域嗎?為什麼筆者這裡只強調慶長之役(1597-1598年)雙方膠著的朝鮮南部沿海呢?因為在野戰中,日軍戰鬥力根本就是被明軍碾壓的。碧蹄館之戰日軍4.3萬對明軍6000,僅能慘勝,傷亡還要大於明軍。稷山之戰5000明軍加3000朝鮮軍對1.4萬日軍,取得大捷。李如梅據說曾對比建州和日軍戰鬥力,認為“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這段話真假且不論,日軍在朝鮮戰爭中表現出的野戰能力實在有些捉雞。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顯然野戰對抗的話,文祿之役時明軍出動的4萬野戰軍,對付日軍已經足夠了。碧蹄館之戰後,反倒是獲勝的日軍從此迴避與明朝野戰,謀求議和,顯然是被打痛了。而慶長之役時明軍為什麼增兵至10萬呢?那是為了攻擊日軍在朝鮮南部沿海修築的倭城,攻堅戰是需要大量兵力的。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日軍依山修築的倭城十分堅固就慶長之役而言,這時候的情況是明軍的補給線遠長於日軍。而且由於朝鮮李朝當時內部腐朽混亂到了極點,根本無力為明朝提供補給。明軍在戰兵之外,還要出動大量輔兵進行糧食物資的運輸,而不像日軍可以直接通過海運送到朝鮮南部的倭城。當然,說到這裡,我們又要討論下日本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差。好歹倭國也曾有過被某些人吹噓的40多武士殺到南京城下的事蹟,而且山田長政帶著1000日本僱傭軍給泰國阿瑜陀耶王朝打工時,也能打敗一萬緬甸軍。要真是按7000建州等於10萬日軍的公式,豈不是相當於100萬緬甸軍?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日本當時地狹人稠,人口多達1000餘萬,動員十多萬軍隊當然不難。而按照某些說法,日軍出動的十餘萬軍隊都是“戰國時代精銳”,是否如此呢?我們要看到,日本本身也是非常狹長的地形,而且豐臣政權並沒有完成集權,仍然是領主封建制。在動員上,日軍侵朝時主要讓西國大名出兵,中東部主要是提供糧食物資,實際上兵源的招募區域是比較狹窄的。對日本史稍有了解者都知道所謂的“兵農分離”,許多人以為安土桃山時代兵農分離得以完成。但實質上,無論是織田信長還是豐臣秀吉,在其直屬隊伍都沒能徹底完成兵農分離,更不用說各大名了。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也就是說,日本出動的十多萬大軍,其中大部分只是從農民中倉促招募,缺乏訓練和鬥志的農兵。這種軍隊對付腐朽的朝鮮李朝沒有問題,但是和明軍這樣的正規軍對抗,簡直不堪一擊,所以在壬辰戰爭後期完全是依靠一系列倭城抵禦明軍,依賴於少量精銳部隊試圖打防禦反擊戰。考慮到兵農分離程度有限,當時的日本舉國可動員的兵力,很可能多達近百萬。但是這絕不代表當時的日本是古典軍國主義國家,要知道戰國時代的情況就是一個令制國(一般人口20萬左右)就能動員2萬兵力,但是雙方加起來四五萬人乒乒乓乓打一整天,只死幾十個人,幾百人都算多了。這種大量農兵足輕以少量武士為中心的低質量的對抗,在戰爭藝術上往往是乏善可陳的。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在組織上,日本的資源調配效率也是比較低下的。由於徵兵和物資徵集的義務被自大名、領主、武士層層往下攤派,就會面臨一層層的偷工減料。結果就是出兵時除了少數軍隊之外,大部分不僅訓練不足,武器和盔甲也沒有保障。這種高動員率,和中國先秦時代的古典軍國主義是完全不能比的。更典型的例子就是緬甸,明緬戰爭時緬軍動不動就能動員起十萬大軍,但卻有被明朝把總高國春帶著500人對數萬人開無雙的戰績。所以後來日本武士首領山田長政能率領1000名浪人為泰國擊敗一萬緬甸軍也是不奇怪的。

萬曆朝鮮戰爭日軍兵力為何遠超明軍?豐臣秀吉:我還能動員100萬

▲影視劇中的日本武士首領山田長政當然,我們雖然意識到能動員十餘萬大軍的日本,並不是特別強大的對手,但也不能低估壬辰戰爭中明朝付出的代價。由於漫長的補給線,以及朝鮮李朝政府無能到不但不能協助反而拖後腿,壬辰戰爭明朝費帑金七百餘萬,比播州之役和寧夏之役的總和還多200萬(播州之役明朝雖然出動20萬大軍,但只有三成是官軍,70%是周邊的土司兵和地方民兵,正規軍出動數量是不如壬辰戰爭的)。更要命的是,壬辰戰爭使得明朝錯過了肢解緬甸東籲王朝的最好機會(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萬曆皇帝本可征服緬甸,為何卻連失數地?只因日本豐臣秀吉出手了》),反而在明緬戰爭中吃了大虧。顯然,雖然明朝一開始可能不瞭解情況,但打到後來,把日本鬼子徹底趕進海里的決心是強烈的,為此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