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為什麼會遺傳?


據研究發現,家暴確實有代際傳遞的特性。就是一個孩子他從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家暴的家庭環境裡,他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不知道除了暴力以外,還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教會了他用拳頭說話。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在上面畫的是什麼顏色,畫的好還是壞,都取決於他周圍所處的生活環境,包括長輩,父母,兄弟等同齡人,主要還是父母的影響最大,給他灌輸了什麼,他就接受了什麼,所以才有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之說。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他就會用什麼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也會不尊重你。”這叫有樣學樣。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有一個朋友家的親戚,他爸爸家暴,他自己也是脾氣暴躁,很容易被激怒,一言不合就狂吼和動手。有一次,他說過記憶深刻終身難忘的一件事,去當兵之前,他父親怕他被別人欺負,就有意訓練他的殘忍,逼著他把家裡養的一條狗,用刀叉棍棒活活打死,他當時是懷著極度的恐懼做出的,但是他那位充滿暴力的父親,卻像對待英雄一般的盛讚他:“我兒子一定有出息,就要這樣的心狠手辣。”

果不其然,後來因為打架鬥毆,做過幾年牢。出來後還是習慣暴力行事,對他的媽媽兄弟姐妹等均動過手,無法經營好婚姻,離婚兩次,均是因為家暴。

這些打人者的邏輯是:“我打人是因為你不好,是你逼我的,我也不想打人啊!但是沒辦法!”凡事都是別人的不對,自己都是對的,無道理可講。

他的價值取向與別人不一樣,從小到大,耳需目染,很難擺脫。





北祁紅雲


這個問題把家暴限定在遺傳的範圍內,表明了問題的單一性,我們不能忽略家暴的產生,有先天和後天二方面的因素。心理學上有過持久的實驗證據來研究家暴的遺傳性,最後得出的結論遺傳因素還不到15%。如果你不太接受這樣的實驗數據,那麼回到身邊來,去看看你所接觸過有家暴家庭出生的雙胞胎(遺傳基因更為接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遺傳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少。

在有家暴傳統的家庭裡,即使有遺傳的因素存在,但很多時候只要生活方式的改變或者當事人的自我認知改變,這種遺傳的影響都極有可能被後天的行為所消退。這也是心理學上一項研究數據支撐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遺傳的眼光去看待這種社會行為(家暴不單純的是家庭行為,因為他會影響到家庭對外的社交活動,比如你樓上的一家人天天吵架摔東西,雖然是他們自己的家暴,但足以影響到你們之間的關係)。

那些身處家暴家庭的當事人,在社會上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和理解,他們其實很容易的可以擺脫家庭的影響,從而走出這樣的陰影。所以在這裡不能簡單的把有這樣家庭背景的當事人身上出現的家暴行為就歸結到遺傳因素中,因為失去了社會的支撐,即使沒有家暴背景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同樣也會有施暴的行為存在。


胡先森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遺傳”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人眼中,你父母這樣,你也這樣,這叫遺傳。但“遺傳”的根本意思是,上一代將遺傳物質(DNA)傳遞給了下一代。

前者的重點在於有共同的表現,後者的重點在於基因層面。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認定前者就是遺傳的表現。比如朋友你提到的狀況。

如果個體的原生家庭中有家庭暴力,並且個體也出現家庭暴力的話,那麼個體就是被“遺傳”了。

如果單純是這樣,那父母會感冒,孩子也會感冒,這個也能叫遺傳麼?父母會說中文,但移民他國之後,孩子沒有學習不會,這個就能叫變異麼?


所以搞清楚這兩個不同的方向,我們也就看到了兩個不同的層面。或者說,在我們眼前一方面是通過DNA遺傳的暴力、攻擊性傾向;一方面是我們通過後天習得的行為。

那麼也就是說“家暴”確實存在遺傳的可能性,至於原因,只能說這是我們人類成長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暫時是不可逆的。

但對於後者來說,家暴所代表的行為模式、心理模式被後代習得之後,也會在“恰當”的時候表現出來。而這個原因則是在於,我們尚不具備對自己有一定掌控力的時候,我們的學習途徑和方法就是模仿。


對於基於DNA遺傳的攻擊、暴力傾向,往往需要非常長的自我修煉,才能比較好的約束;對於習得的暴力模式,可能在時間上要少一些,但是也並不是三天兩天就可以的。不過終歸,在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定的掌控力之後,這些都可以有所改善。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這個問題很獨特也不是很好回答,我嘗試著從心理學角度幫助分析,希望可以給到你一定的啟發!


首先,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認為,孩子並非一開始就是白紙,而是自出生後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著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6歲前的經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而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在後來的人格成長中構成很關鍵的基礎。


其次,所謂人格,就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簡單的理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而倘若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


父母與孩子形成良好關係需要:第一,要有愛。第二,要有自由。第三,關係要平衡。第四,關係要穩定。以上的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受傷,就難以在內心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關係模式來,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陷,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問題。


而所謂家暴下的成長的孩子,第一,父母的關係中缺乏愛,給到孩子的體驗也是缺乏愛。第二,強勢的一方父或母,不僅對配偶過分的掌控欲,一定也在教育孩子身上表現出強加意識給孩子,因此孩子與父或母的關係中同樣缺乏自由。第三,家暴關係下的父母關係本身就是不平衡不平等的狀態,因此施暴方的父或母,很容易在對孩子的教養中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失控,或是過激的行為,使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很難達到尊重和平衡。第四,家暴中的父母,夫妻感情的不穩定,同樣在孩子難以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對於親密關係不穩定的恐懼,也會深埋心底。


而內在關係模式是我們與他人、社會乃至世界相處的基石。簡而言之就是,童年時,我們怎麼與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麼與他人相處,在極端情況下,會表現為兩極狀態,要麼孩子的人格某一特質高度與父或母的強勢人格特質相似,要麼與之截然相反。


家暴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出現了同樣的類似行為,更多的是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因此那一刻,童年施暴方的父或母人格特質就在這個人的身上有所呈現,表現對自己的配偶同樣的掌控欲與施暴欲。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家暴家庭的孩子在內心中認同施暴方的父或母,而將那個內在的小孩投射給了自己的配偶,因此就容易產生重要親密關係的輪迴,讓常人覺得似乎家暴真的可以遺傳一樣,因為常常看到家暴的人,他的幼年成長中往往有一個同樣家暴的父親或是母親。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夠幫你理解你提出的問題!


精神心理科醫生顏峰


我來回答讓人感到沉重的問題。

家暴的遺傳,其實並非我們常說的生物遺傳。而是心理領域的遺傳。

現在大部分人都認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巨大。父母之間的爭吵都會避著孩子。說明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因為“遺傳”而變成家暴中的施虐者或受虐者的現象正在減少。

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家暴確實可以“遺傳”,將家暴降低到0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現在我們在夫妻關係處理上可以漸趨理智。而實際上,對孩子的家暴以“教育”的名義依舊長久存在。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

為什麼家暴會遺傳呢?幼兒青少年時期親眼看到父母的家暴行為,是造成家暴遺傳的主因。這裡是一個諮詢案例:

李**女士網絡視頻求助,她和她的女兒均遭老公家暴,特別是有時候勞動打女兒,與大家認為的父親愛女兒的認識不一樣。現在她已經帶孩子離家在外租房住。但是沒有了老公的暴力行為,李女士反而不太習慣。原來對女兒從沒有動過手,現在忍不住打了女兒。李女士認為他老公還是愛她的,辛苦努力,賺錢養家。

經過與李女士溝通,我們發現李女士小時候,父母也是這種相處模式。父親回家後因喝酒情緒不穩定會打她的母親。這時李女士才明白她正在複製她父母的夫妻存在方式。

那麼如何才能脫離這種受虐環境呢?引導受虐者瞭解行為根源,分析父母相處方式的問題,同時清楚自己問題的來源,不過多的自我責難。並鼓勵受虐者注意保護身心,不自卑,及時調整不正確心理。

這個回答如果不夠精準,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杏喜心理


杏喜心理諮詢


家暴究竟會不會遺傳呢?個人覺得用“遺傳”這個詞並不十分恰當。遺傳大多是指生理上天生的東西。而家暴大多是後天的行為。所以說用遺傳一詞不太確切,必須說用遺傳不如用影響或者感染買得合適。在家暴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其長大以後會有家暴的行為肯定會比沒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概率來的要大。這只是概率事件。好比離婚也是相同道理。據不完全統計,在離異家庭中的子女長大以後其發生離異的概率也比較高。這些都告訴我們重要的一點“環境影響的環境造就人”。 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的啊。所以為了我們大家的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請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吧。



知心怪叔叔情感頻道


家暴為什麼會遺傳?這裡的遺傳我認為只佔醫學的一小部分。就是神經反應的遺傳。更多的是什麼呢?是一種原生態家庭的影響。好比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能夠給孟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時候和母親本來是住在離墳場不遠的一個地方,孟子就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第二次就把家搬到了市集旁邊,小孟子呢又學著人家玩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於是決定第三次搬家,搬到一個學堂附近,這次呢小孟子就和同學們學習禮節和知識,這下孟母心裡高興了,才放心。那麼回到我們現在的家庭來說,把一個孩子長時間放在了一個家暴的環境中,你都不用刻意教,你遇到了問題不去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案,就使用暴力強行壓制一方,哪怕是冷暴力、語言暴力、這種行為都很惡劣。你的行為中沒有積極品質,沒有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本身父母的人格就不健全,不具備教育的能力。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那我們說這個孩子他沒有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他缺乏安全感,他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健康的相處方式是什麼樣的。等他長大成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工作,面對各種人際交往,他遇到了他生活中的問題怎麼解決?他小時候的一些情結立馬出現在他的腦海裡。當然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潛意識裡這種早年的創傷就浮現出來了。所以有句話就說父親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愛孩子的媽媽,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謝謝


王茜129號渡老師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您的疑問在於,為什麼家暴會遺傳?

首先老師想和你一起來澄清的是家暴,未必遺傳,這還是和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有關。

另外,我們來談討一下有家暴遺傳的部分。

首先生長在家暴環境當中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是暴力的受虐者,有一部分自己被攻擊,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就會選擇向外攻擊,從而成為施暴者。

其次,這部分遺傳的施暴者,和他的施暴者父母之間關係是非常糟糕的,但孩子的本性是想和父母親密達成,鏈接,當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鏈接無法形成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施暴的方式,在潛意識裡面和父母進行鏈接,所以這是家暴遺傳的隱性原因。

最後老師還是,持這樣的觀點,同樣的被施暴的家庭環境當中生長起來的兩個孩子,可能完全不同,一個可能沿襲了他父母的施暴模式。可能另外一個覺得自己曾經是被受虐者,太難過了,以後絕對不會讓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在其他身上,或者自己的下代身上,從而自省重組家庭基因,跳出原生家庭的基因,也是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和諧程序的。




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自出生起就在模仿著父母,他們跟著爸爸媽媽牙牙學語,模仿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從動作到語言,從習慣到思維。孩子們依靠模仿和學習,不斷地適應社會,而父母就是他們最先開始模仿的對象。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以66名幼兒園兒童作為被試,把他們分成三組,令他們觀看示範者對一個玩具娃娃表現攻擊行為。a獎賞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讚揚;b懲罰組:另一個人對示範者的攻擊行為給予譴責;c無強化組:只有示範者表現攻擊行為。然後讓三組兒童在同樣情境中玩10分鐘。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表現,發現獎賞組的兒童和無強化組的兒童攻擊行為要遠遠高於懲罰組兒童。這可以看出榜樣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自動模仿反應仍然有較高的水平。

然後,告訴兒童如果他們模仿示範者行為就會得到獎賞,再記錄他們的表現,結果發現三組攻擊行為差不多。說明模仿反應的獲得是不受示範者是否受到強化影響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類的攻擊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學來的。

隨後,班杜拉又把成人榜樣換做了真人、電影和卡通片,結果發現,真人榜樣的攻擊性影響最大,其次是電影和卡通片。

所以,從小生活在家庭暴力陰影下的孩子,即便自己努力尋求改變,潛意識裡還是習得了這種攻擊行為。

這大概就是這種家暴行為遺傳的真像吧。



日常心理實驗室


最近剛看過一個電影片段,母親自小被忽視,被侮辱,親生父親對她非打即罵,她本是一個受害者,但是自己有了女兒以後,女兒被繼父欺負,她選擇視而不見,反而怪罪在女兒身上,毆打致死。

由一個受害者變成施暴者,讓別人承受自己同樣的痛苦,這種人的心裡已經扭曲。小孩受到暴力,或者看著父母之間的拳腳相向,自己該是多麼害怕,多麼怕這一切重演。

但是漸漸的施暴者會發現,暴力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手段,施暴者擁有絕對話語權,在這個家庭就是強者。可能他也想做這樣的強者吧。從小生活在沒有正常氛圍的家庭,讓家暴的人不知道怎麼正確處理家庭關係,尤其對自己的權威,是不可挑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影響最深,一旦出現問題,腦海裡只有家庭曾經的暴力解決,思緒失去控制,拳頭就像雨點般落下。

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有的人天生就有“反骨”,你對他的暴力越深,他的反抗越深。鄰居家的一個叔叔,被槍斃多年了。聽說小時候就經常捱打,他的父親拿著棍子滿山跑著打,打的很狠。長大以後,我也見過,平頭,看著就兇,但是對村裡人還可以。後來村裡被包圍了,這才知道他在外面飛車搶劫,致死致殘好多個,抓走沒多久就斃了,家裡人沒去看過一眼,他捎信要點錢最後上路用,家裡也無動於衷。

家暴很大程度都是窩裡橫,想在家裡把自己的面子找回來,維持自己的所謂尊嚴,外面沒點氣魄,回家耍橫,父母家暴行為從小對他的影響,讓他迫切的想證明自己不是弱者,想擁有絕對話語權。

這是典型的沒耐心,只想用拳頭解決,耳濡目染,人都會受環境改變,能堅持不走上父母老路的,還是比較少的,但是這種人,很優秀了,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