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

黃金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那基本上就是一個保命和東山再起的保障啊。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亂世,恐怕就要說到民國時期了。那時候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通用的貨幣就是銀元,袁大頭了,當然了,這都是普通的流通之物。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那就是黃魚了。也就是黃金。為什麼叫黃魚呢?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

那是因為當時的黃金為了攜帶方便,不再是以前古代那種金元寶的形式鑄造了,而是鑄造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因為樣子比較像魚,又是黃金,所以就稱呼為黃魚了。

為什麼把金條稱為黃魚,民間有個段子,與戴笠有關,說有一個想給戴笠送禮的同鄉,送金條不僅被戴笠拒收,還被戴笠罵了一頓,說他罔顧國計民生,道德不行,這位同鄉無奈之下,只好多方打聽戴笠喜好,後來得知戴笠所愛者,不是“大黃魚”,乃是真正的野生大黃魚。等到戴笠同鄉買來大黃魚孝敬戴笠一番後,果然得償所願。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

在金條黃魚流行之際,一條小黃魚的價值大約相當於30塊銀元,建國之前只要一二百銀元,就能夠在北京南城買一座小院子,一根五兩的大黃魚,就可以實現在北京買房置業的這個小目標。

“大黃魚”其實為當時的通用規格,但民國時期兵荒馬亂的,除了達官顯貴想要儲存金條保值,普通人也自然有這個想法,但“大黃魚”太貴,買不起。於是就有了商家將金條轉換為了其他規格的金條,而“小黃魚”成了除“大黃魚”之外最吃香的金條規格了。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

按照過去“半斤八兩”舊制,一條“大黃魚”為十兩,而現在一斤為過去的十六兩,即500g。那麼換算下來一條“大黃魚”約為312.5g,而小黃魚為31g左右。因此按照最便宜270元人民幣1g的黃金換算下來,一條“大黃魚”則價值約八萬四千元,而一條“小黃魚”也有八千多元!這足見在那個時候擁有一條“大黃魚”是有多麼富有了。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估計你連一條小黃魚都買不起

抗戰後期,黃金越來越貴,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按舊制1斤16兩來算,1兩=500/16=31.25克,所以,一根“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根“小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在1949年之前,100塊大洋(3根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當時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今年在黃金都翻了好幾翻,就更不得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