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興衰說明了什麼樣的歷史規律?

小生長談客


大秦帝國的興衰,印證了老子之言——驟雨不終日,日中不須臾。太過強盛、暴虐的事物不能長久。

這就是老子的辯證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其中的反者道之動,即對立統一規矩:事物總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月盈必虧,花開必落。物極必反。

只有保持不盈的狀態,事物才能長久。

而大秦帝國統一天下後,窮盡民力民財。沉重的徭役、賦稅、酷刑。換來的“強盛”,必將迅速崩潰。


楊朱學派


作為一名秦人,深感佩服我大秦帝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終一統天下,成就大秦帝國。

秦國,由春秋霸主地位逐漸沒落,孝公重商君之策,富國強兵,成為戰國七雄之中的霸主,後惠文王倚武信君張子之策,以連橫之策,使眾諸侯國談秦色變,再昭襄王納範睢之言,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個諸侯國實力大減,難以與強秦抗衡,後來始皇帝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實現了雄圖霸業。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國終能一統天下離不開各代君王的努力,然百姓久經戰火,生活苦不堪言;各國貴族,殘餘勢力苦思復國,都想以竊國雪恥;專治暴露,徭役沉重,橫徵暴斂。國力日漸衰落,百姓極度不滿,終二世而亡。

唐太宗有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太宗如此之思想,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締造了何等強盛之大唐帝國,不過享國289年,談何千世萬世。

封建王朝統治有其片面侷限性,王朝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總有犯錯的時候,平常人如此,皇帝亦如是,難保不會做出錯誤的決斷,輕者,對統治稍有所影響,重者,社稷動搖,江山易主。再者封建專政必然會產生黨派鬥爭,用親不用賢,家族子弟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等一系列問題。以致於內憂外患,埋下亡國的禍根。[來看我]









迪麗熱玖c


 在這裡我要套用一位偉人的話“生 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馬克 思。(說實在的,老人家的哲學的確很行,而且很有道理,只不過是有些人拿來愚 弄人 民了,就讓有些人厭惡了。)

    秦國的興衰也跳不出這個圈子。大家總是看到秦國的張儀之類或是武安君白起之類的,但往往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人 民。人 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熟悉歷史的人可以看看秦國的崛起路。從秦穆公到始皇這麼長時間秦國積累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比如,秦國通過擴張土地和人口政策使自己的人口居於六國之首(有些人否認人數和土地的作用,我們只能說這些人是無知,不要拿現在的生產水品衡量一個奴隸國家,秦國正是因為吞併了巴蜀才讓國家資產翻了不知一番)。商鞅變法為秦國注入了活力,使得法制逐步完善,安定了社會。鄭國渠的修建雖說是韓國的一個小陰謀,導致秦王逐客卿(李斯的《諫逐客書》就是這時寫的),秦國雖然因此耗費了國力,但是秦國也因此收到了更大的回報,鄭國渠把巴蜀變成了正真的天府之國,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也是同樣的作用,秦國富甲天下,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再看一下秦國的作戰能力,如果有人看過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關於秦兵馬俑的節目,好象是探索之類的,秦兵馬俑出土的箭矢是三口的,打磨一流,秦國在奪得趙國的合城之後把鐵礦也納入自己的手下,因此秦國的武器是天下第一,還有六米長矛,連弩等,這都是當時一流的。秦國的軍隊人數作戰能力都是六國第一,而且秦國的尚武風氣一直沒有消退。

    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的技術在當時十分先進(比如冶鐵,不僅可以做兵器,更重要的是可以做農具),土地十分肥沃(天府之國是其後盾),人口眾多(六國之首,一百年的休養生息),說穿了秦國的生產力是當時第一。因此秦國能夠在二十年內吞併六國,絕非偶然,是由必然的原因造成的。

    其他原因嘛,也有很多,秦國的外交政策就不用說了,張儀的牛X政策為秦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兵不血刃的拿下楚國六百里,讓東部六國亂混混的內戰。還有秦國的人才實在是層出不窮,商鞅,李斯,白起,王翦,王賁等。還有那就是六國實在不爭氣,亂成一鍋,有的搖擺不定,有的窮兵黷武,有的綏靖,有的奸臣亂國。

    於是乎,秦國統一六國。

    秦之亡,暴君是表,落後是根。暴秦之所以完蛋,根本原因是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也就是奴隸制阻礙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說穿了秦國當時是快要崩潰的奴隸制,滅亡是必然的,你要當農民,秦國的貴族卻讓你當奴隸,誰都不幹。因此,陳勝舉臂一呼,響者雲集。楚漢戰爭爆發,最終確立了封建社會。對於秦始皇的暴政,是一個直接誘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還是生產力不行了。大家想一下,假如讓我們現在去修長城,會引起暴亂嗎?不可能,修一個長城,最多十個工程隊,五年保準完工。事實上,長城的工作量還比不上三峽和青藏鐵路呢。(秦始皇只負責連接已經存在的長城)

    這是鄙人的一點看法,還請各位指教。

ps:1生產 力決定生產 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是正確的,但歷史的發展也會有例外和突然。比如當年希臘的滅亡就是一個反例,一個文明古國居然被一群野蠻人給滅了。還有羅馬帝國的滅亡也是一樣,當年興盛的時候,條條大道通羅馬,結果呢,被一群遊牧民族日耳曼給活生生的吞了。當年的匈奴被趕到西亞時,順帶著就摧毀了西亞文明和歐洲文明。但歷史總的車輪是擋不住的。

   2土 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土地就沒有一切,大家看一下歷史就知道了,那些否認土地重要性的人實在是想不明白

   3秦始皇功不可沒,那些大秦的名將功不可沒。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英雄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打個比方,人民是一輛車,偉人就是司機。






青城小賤


秦朝的覆滅,一直以來都是民間和史學界長久不衰的話題。有了現代經濟理論,我們可以進行不完善的總結和歸納。(一家之言,請勿見怪。。。)

1、以戰養戰,國家軍隊化,綁架政府、民生及就業,崩潰於無仗可打;

2、併購過程中忽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融資怪獸,資產負債率極高,追求短期效益,產業、技術沒有得到根本提升;

3、國家戰略切換中選擇的龐大工程,除長城外,其餘都不具備可持續性,沒有為改善民生、提高生產力做出貢獻;

4、缺乏長期戰略規劃和可執行的策略,空頭支票太多,產業落地困難,沒有為自身的戰略切換預留足夠的時間;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注意看美帝的現代史,與大秦驚人相似,只是美帝命好,滯脹之後 成功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將軍工技術轉化成民用技術,又通過戰爭的資本建立了龐大的美元帝國,並且給自己留足了改革的時間。)國家戰略層面,以我們的智慧難窺其一,即便是布熱津斯基那樣的戰略家在《大棋局》中,由於自身環境和瞬息萬變的局勢,判斷也有很多失誤。我們能做的,是以史為鑑,審視我們熟知的領域。在研讀了很多文章和書刊後,越來越覺得,大秦帝國的興衰,對現在大熱的人工智能產業,有很大啟示作用。


小生長談客


(一)苛政猛於虎。

秦國以商鞅變法走上強國強軍之路,因此篤信商鞅那套嚴法酷刑之治,覺得人民就是用來統治的,要嚴格管束他們。商鞅的《弱民》一篇裡曾有言——“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可以看出秦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要貶低民眾的存在,在此基礎上,稍加給予小恩小惠,民眾便感激涕零、捨身忘死,由此可以看出秦國時期的“人權思想”是基本沒有的,奴隸社會的思想還是主流,政策因而是為統治階級利益最大化服務的。

(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秦國統治者最終剛愎自用,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無底線的極限施壓,最終導致人民群眾揭竿而起。秦始皇的實在在於他太過自信,以為自己一統天下就無所畏懼,但他沒有仔細想想,是手底下的萬千士卒拋頭顱灑熱血完成了他的豐功偉業,他作為領導,更應懂得敬畏,畢竟,僅憑藉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實現幾代君王的夙願。

(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斗轉星移,改朝換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曾停歇。皇帝年年有,今年到我家。見到過始皇帝的劉邦有言:“大丈夫當如此也!”而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之!”因此誰都有一個“皇帝夢”,有著那麼多有才華有能力的英雄時刻覬覦著,當權者稍有不慎或者言行失德,立馬就會有人會大喊一聲:“到底行不行,不行讓我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易主是常態,常主天下才是反常!當皇帝的,可要在“任期“內好好表現哦,不然下一“任期”就得換人!


提莫說天地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大秦帝國的興衰說明任何事物都必然遵循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任何事物在其上升期間,興盛階段就表現為興興向榮的景象,這個時期大家團結一心,艱苦奮鬥,但是當其發展到頂峰、極致的以後,就開始步入由盛轉衰的階段,這個時候人人勾心鬥角,相互猜忌,爾虞我詐,最後走向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