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怎樣的“心理康復”?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張藍溪

圖/受訪者供圖

疫情過後,患者需要科學康復的,不僅僅是軀體症狀,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創傷。

曾有多次國際災害心理救援經驗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諮詢科主任尹平,此次疫情中作為隊長帶領醫院心理醫療隊支援湖北。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抗擊SARS的經驗,令廣東更敏感地關注"心理戰疫",儘早清掃"心理病毒"。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劉向欣博士則特別提醒,清明將至,要注意疏導康復者的離愁別緒、居喪反應,謹防加重抑鬱情緒反應。

疫情過後,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怎樣的“心理康復”?

疫情過後,還需"心理戰疫"

SARS後遺症提示:疫情後還需"心理康復"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可以看出,17年前的SARS,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創傷是持續而普遍的。所以這次新冠疫情,國家很重視心理康復。"廣東省第24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心理專家、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劉向欣博士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了兩個研究數據。

2003 年,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和海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286例SARS康復者出院後3個月的心理狀況進行隨訪評估,結果顯示: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的檢出率分別是16.4%和 10.1%,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率為 9.79%。而中國香港有兩項針對90例SARS康復者的研究,在SARS爆發後30個月進行跟蹤評估的結果顯示,PTSD、抑鬱症、焦慮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33.3%,其中 PTSD 25.6%,抑鬱障礙15.6%,焦慮障礙15.5%。

"本次新冠後潛在心理問題的規模,尚無法估計。但3月1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佈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一線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開展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心理服務,維護公眾心理健康,"劉向欣說,"這說明從國家層面已在關注這一問題。"

疫情過後,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怎樣的“心理康復”?

劉向欣

康復者易出現病恥感、自卑感、自我懷疑 需留意疏導

一次疫情,會對人們心理帶來什麼影響?對康復者,有哪些突出的表現需要留意?

劉向欣分析,患者在康復初期,容易出現病恥感和強烈的自卑感,害怕受到社會和周圍親友的歧視。如果家中有人被感染,而康復者本身可能是傳染源之一,會為此而產生自責、內疚感。此外,患病經歷也有可能對康復者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出現有強迫性洗滌、強迫性檢查等表現。

"新冠康復者的強迫症狀和強迫症患者有所不同,前者的症狀主要還是源於對自身健康的過度關注,甚至是就醫治療經歷的創傷性體驗。"劉向欣表示,運用放鬆訓練緩解焦慮後,強迫症狀會有改觀。以改變患者錯誤看法和態度為目標的認知行為治療(CBT),也會大有幫助。

應對疫情後PTSD需長期跟蹤

“在武漢一線抗疫期間,我們醫療隊曾關注到一位重症病房的女性患者,其多位至親先後感染離世。直到康復出院,她拒絕接受心理干預,一直不願與心理醫生對話。這樣的康復者處於一種高度自我壓抑狀態,心理干預的介入不宜操之過急,以免適得其反,但需要後續持續的陪伴和觀察。”尹平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了一個疫情後遭遇心理危機的案例。

公眾所關心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具有病程長、病情遷延和高度致殘性的特點。少數患者病程可達數年,或轉變為持久的人格改變,有些個體經歷創傷後多年才會出現,因此診斷也需要時間持續觀察,"目前看那位女患者,她有心理反應,但無法提前給出診斷。"

疫情過後,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怎樣的“心理康復”?

尹平

社區恐慌、標籤化歧視,無助於科學恢復

心理"戰疫",既要面向康復者,也面向普通大眾。劉向欣提醒,面向康復者方面,要使他們對自身出現的不良情緒有所認識和識別,並掌握基本的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而面向普通社會大眾的一面,則要呼籲多些理解和關愛,破除對"湖北人""武漢人"的汙名化傾向,不能"手機上鼓勵,生活中嫌棄"。

新冠康復者的心理反應可能是長期的、持續的,因此,對應的干預模式也應該是全時程、多角度的。

恰逢清明,要注意疏導居喪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康復者有至親因疫情病故,則可能出現“哀傷反應”(居喪反應)。

劉向欣提醒,不是所有哀傷都是病態,急性哀傷反應是正常哀傷的一部分,持續時間一般是6個月左右。隨時間推移,急性哀傷趨於緩和,生者能接受現實並繼續生活。但本次新冠疫情下的哀傷反應有其特點:比如親人病故的事發突然性和非預期性;隔離條件下,喪親者無法與親人通過追悼會或者符合文化習慣的喪葬儀式來表達和處理哀傷。特別是清明節將至,更加可能觸發康復者的離愁別緒,加重抑鬱情緒反應。

因此劉向欣建議,可以考慮在清明期間,對尚未解除隔離,或者無法親自弔唁的康復者,在尊重其意願基礎上,協助他們開展較安全的如網上悼念活動,為喪親者提供舒緩喪親之痛的渠道,幫助其早日走出喪親的陰影。

“官方統計的感染率、死亡率,數字是公開的。數字背後都是家庭,也是生者揹負的哀傷。”劉向欣說,“我們所要做的,是要科學地清掃‘心理病毒’,幫助其早日‘心理康復’”。

疫情過後,新冠肺炎康復者需要怎樣的“心理康復”?

廣東心理醫療隊與武漢醫生討論心理支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