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吳世春:我為什麼對智能製造抱有足夠的信心?

在此次全國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一群“無名英雄”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們是活躍在抗疫一線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在方艙醫院內,服務機器人巡診送藥、消毒測溫、醫療護理,完成了很多重要工作,既降低了疫情感染的風險,也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和審視智能製造產品的重要性。智能製造行業當前面臨著哪些挑戰?疫情結束之後將如何發展?近日,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中歐創投營一期)在中歐“創投說”系列直播活動上,就這些問題予以瞭解答。

投資人吳世春:我為什麼對智能製造抱有足夠的信心?

疫情會給企業帶來逆勢擴張的契機

要分析中國智能製造行業在疫情結束後的發展前景,首先要了解此次疫情對該行業的影響,只有對此有深入認識,企業才能做出正確決策,找到面向未來的發展之道。

對於疫情所造成的影響,我有幾個判斷:

第一,影響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2003年“非典”結束後近半年,消費才恢復到疫前水平。以此為參照,就算此次疫情4月底之前結束,消費最早也要到“十一”假期才能完全恢復。

第二,社會恐慌心理造成的損害大於疫情帶來的實質性損害。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疫情爆發早期,部分地區因恐慌而將社會資源過度集中,例如將醫療資源向新冠肺炎患者過度傾斜,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病患不能及時得到救治。

第三,過度社會動員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消耗。

如果在抗疫過程中採取“一刀切”的做法,對小區、企業、道路等一封了之,會造成資源的消耗和社會鏈條的斷裂。在社會分工非常細化的情況下,一個鏈條的斷裂就可能會導致整個上下游都受到影響,且短期內難以恢復。

第四,短期經濟增速將下行。一些機構預測,由於受疫情影響,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可能下降2個百分點。部分企業由於員工閒置、收入銳減,未來可能會出現現金流吃緊甚至企業倒閉的情況。餐飲、旅遊、製造、線下零售等以線下業務為主或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短期增長將大幅下挫。

不過,恰如稻盛和夫所說的,要“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每一次蕭條或危機,都是優秀企業拓展市場份額、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此次疫情使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孕育了大量的新消費場景,這會讓一些行業的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

投資人吳世春:我為什麼對智能製造抱有足夠的信心?

疫情期間,大家雲買菜、雲學習、雲辦公、雲旅遊,這些生活方式會慢慢固化為新的生活習慣,並演變為未來的大趨勢。我認為,未來的消費者將更加註重飲食的健康衛生,注重提升自我免疫力,努力讓獨處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另外,娛樂和社交將更加數字化,線上辦公和直播將更加普及化。

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的投資偏好也將發生變化,那些線上化、IP化的行業(如電商、短視頻、在線遊戲等),健康、醫藥相關的行業(如私人醫生、智能醫療、遠程醫療等)以及無人化/非接觸式的行業(無人配送、無人機、同城物流等)將迎來利好。

智能製造業的挑戰與機遇

近年來,國內智能製造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的號召下,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對於人才和項目引進的支持性政策,軟件、物聯網和系統互聯等領域的大量人才積極投身到行業中,資本也紛紛湧入。在政策、人才和資金的合力下,催生了大量的創新。

疫情的爆發,給智能製造行業帶來了很大影響,尤以以下三類企業遭受的衝擊較大:

一、和服務業緊密結合的企業。由於疫情期間需執行嚴格的隔離措施,很多線下服務型企業的業務幾近停擺,和這些企業保持密切業務往來的智能製造企業不可避免會受到牽連。

二、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大量工人隔離,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短期內難以完全恢復生產運營。

三、配套企業較多的企業。只要配套企業未完全復工,該類企業的產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產品迭代週期延遲,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投資人吳世春:我為什麼對智能製造抱有足夠的信心?

不過,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和審視智能製造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於大多數製造企業還是人力運作,在疫情期間復工不足,企業運轉受到很大影響,企業智能化轉型的需求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我相信,這次疫情將加快促進我國製造業向智能化、無人化轉型升級,大量傳統制造企業將改變目前的生產方式與產業形態,加強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產體系的建設,降低對人工的依賴程度,擺脫傳統人力的束縛,提高工作的效率和靈活性。

另一方面,疫情為智能製造產品的使用創造了大量場景。疫情期間,大量智能製造設備參與了醫療手術、體溫檢測、物流配送、消毒殺菌、安防巡邏等工作,如我們的一家被投企業科比特無人機在疫情期間與警方合作,通過無人機熱成像進行體溫篩查,利用高倍變焦拍攝功能精準排查未戴口罩者,配合政府設立無人機高空消毒區,並通過空中喊話宣傳抗疫。這既節約了人工,也降低了用工風險。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

疫情結束後智能製造行業將迎來爆發期。

面對疫情,企業如何提高“免疫力”

智能製造企業如何走出當前的危機?我認為,不管是智能製造企業,還是其他領域的中小企業,當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對危機的認知力,增強應對危機的信心。認知清晰,就能正確決策,從而轉危為機;信心強大, 就能穩定軍心,從而順利轉型。

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企業要逐步恢復全員復工,利用微觀的努力來部分抵消疫情的不利影響,為疫情後的反彈積蓄勢能。疫情結束之後會有一些企業倒下,留下局部的市場真空。企業現階段要努力求存,為疫後擴張市場打下堅實基礎。

如何求存?我認為可從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全員營銷,危機時刻需要全員開源創收,大錢小錢都要賺;第二,開發更加符合客戶需求的最新產品;第三,精細化管理,削減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和成本;第四,提高生產開發能力;第五,與上下游企業搞好關係,相互抱團取暖;第六,隨時關注外部動態,快速應對,例如汽車廠商比亞迪、五菱等在疫情期間很快組織生產口罩。

組織架構方面,企業可調整為小單位負責的海星型組織或阿米巴組織,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財務安全方面,企業要關注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指標,重視現金流的健康。企業現金儲備如果只能支撐3個月,是很危險的。6個月相對安全,12個月才是真正安全。

投資人吳世春:我為什麼對智能製造抱有足夠的信心?

目前,相信很多智能製造企業和其他領域的創業企業都會有迫切的融資需求。但根據我的觀察和判斷,

短期內融資環境並不樂觀。我主要是在一級市場做天使投資,每次危機後一級市場都會受到影響,來自二級市場的悲觀情緒也會傳導至一級市場,導致資本對市場看空,企業融資困難。如果有企業面臨融資需求,建議將估值調低,和投資人靈活溝通,多渠道尋找融資。

不過,中期來看,我對融資環境謹慎樂觀。一些企業可能經受了考驗甚至逆勢發展,它們的融資難度較疫情期間會有所降低。企業健康的現金流、資產的輕型化、組織的靈活性和業務的線上化能力,將是資本決定投資一個項目的主要考核指標。

長期來看,智能製造會是資本追捧的賽道。實際上,根據我們已經投資的一些智能製造項目如小牛電動、理想ONE、珞石機器和攀藤科技等的發展情況來看,對智能製造的未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抱有信心。隨著“新基建”的推進,市場上將會催生出大量的對智能製造的需求,而需求就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相信智能製造行業會戰勝當前的挑戰,迎來更加美好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