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開關:福禍難測的創舉

明朝立國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由於海盜猖獗,明令明間沿海地區“片板不得下海”,後成祖時期雖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可民間依然是不準出海,這一政策實行近200年之久,直至到隆慶皇帝登基後,海禁才得以取消,民間百姓方可出海貿易。

隆慶開關:福禍難測的創舉

隆慶開關後,很大程度上活躍了明朝的經濟。據統計隆慶開關以後流入明朝白銀的數量,是當時世界白銀總數的四分之三!

這個數量概念,想必大家都是可以很輕鬆的領悟到,明朝當時海上貿易是何等的繁榮,中國的南方是何等的繁華。

可是,當你享受表面繁華的同時,你卻未曾發現,這海上貿易的繁華背後卻是代表著大明王朝將自己的整個王朝的經濟市場都委託給了外國資本市場,而明政府卻基本上從經濟活動中全盤退出了,更甚至導致了善於經營大商人對國家市場的壟斷。

換句話,也就是意味著整個大明王朝的貨幣流通中,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都會受到大商人和海外市場的制約,而明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只得變成了旁觀者!

隆慶開關:福禍難測的創舉

大明王朝是一個小農社會國家,甚至可以把大明王朝稱作是一個由眾多自耕農組成的大村莊。我們首先得明白,小農並不是對明王朝的貶義。這是中國歷史傳統所決定的,畢竟我們中國曆代都是農耕民族。同時要明白小農並不代表著落後,相反在明朝時期我們的農耕文明依然是在世界的前端,是領跑地位。

16世紀中國小農社會所創造的財富佔整個世界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小農經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命脈,中國經濟的主心骨。

知道意味著什麼,在發展商業經濟的同時,你得保證自己的優勢項目不能落後,你得保持住小農經濟的優勢。

可是明朝的統治者似乎並沒有看到這一點。

知道最後導致了什麼嚴重的後果嗎?

導致了明朝末年時期,大順政權、大西政權等等農民起義。

隆慶開關:福禍難測的創舉

想必大家在此有些摸不著頭腦,這跟明朝末年起義有什麼關係?這不是扯遠了?

不不一點都不遠。大家想想,為何明朝末年農民要起義?

因為農民餓啊!沒糧食!

那為何農民沒糧食?

因為明朝統治者沒有看清楚自己小農經濟的優勢!

在隆慶開關後,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不再種植糧食,都改種植經濟作物,以換取更多的利益!這就意味著,全中國人的口糧,全指望北方供應了!

當南方大地主、大商人為了鉅額利益,全面改種經濟作物時,並未被明朝統治者制止之時,同時也便意味著明朝的社會組織能力進一步退化,已經基本處於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所以說在隆起開關,海上絲綢之路繁華之後,隱藏的這一種種問題,在明朝末年都凸顯出來。

明朝末年,天災導致了糧食驟減,南方基本不產糧,而北方的糧食估計都不夠北方吃,一時間白銀迅速貶值,農民根本無法從北方買來糧食,從而整個國家陷入了動亂。

白銀的貶值影響的是全中國的各個方面,因為明王朝是白銀的主要進口國,所以白銀已經是默認的流通貨幣。所以白銀的貶值,是整個大明王朝的通貨膨脹,是整個大明王朝的經濟危機。

南方的大地主,大商人,從外國進口的白銀多,他們無所謂啊,通貨膨脹我們就多掏點錢買吃的啊,可是農民的收入還是那麼多,可是糧食已然成天價,沒辦法啊!而政府的稅收制度也沒有改變,還是依舊的像明朝洪武時代一樣,向農民收稅啊,即使稅收全部到了政府手中,這些貨幣的購買力,也跟以前差的太遠,更何況稅收基本收不到。政府沒錢,就要加稅,這些稅還是分給那些貧苦的農民,農民活不下去了,也就揭竿而起。明朝最終毀在了經濟過度的對外開放。

隆慶開關:福禍難測的創舉

所以說,說明朝閉關鎖國衰落的,那根本就是無從談起,南轅北轍。明朝末年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真真切切的是因為經濟過度的對外開放,而政府的組織能力跟不上,所以才造成了亡國的悲劇啊。

由此想到了,明朝初年洪武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難不成是朱元璋看到了明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組織能力不足?在此不做探討。

當然,朱元璋若真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做法乃是十分消極的。

唯有加強國家機構的組織能力,對內不斷改革,再加上對外開放,才是長盛不衰之道。

隆慶開關後的明朝猶如一艘遠航的寶船,無奈掌舵不甚,最後卻不甚觸暗礁而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