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诚还是背叛了刘备?

杜甫有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又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些诗句塑造了诸葛亮的贤相形象和声誉。但是诸葛亮被称为贤相,是比较让人怀疑的。

贤相的标准,大体而言,一为辅,辅佐主上成为贤明的皇帝,他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但是他一定要是皇帝之下,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越俎代庖,或者置皇帝于不顾;一为决,政事决断,保境安民,足兵足食,帮助帝王成就千秋伟业。

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之后,做的是“君主易位”之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怕辜负刘备的嘱托,也许是有着自己的野心,结果是刘禅不但没有成为伟大的中兴之主,反而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这一点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禅继位的时候17岁,此前十四五岁时已经大婚,娶了张飞的女儿,大致可以算是个成年人。

另说三国 |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诚还是背叛了刘备?

(图)这是刘禅继位时的影视形象,至少算个大孩子了

一个17岁的普通人,如果父母去世,都可以独撑家庭门户,何况一个皇帝。但诸葛亮却是“政事无大小,咸决于亮”,朝廷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决定,由他说了算。

历史上常有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的,也有小皇帝亲政的,很多比刘禅要小得多。比如刘禅的老祖宗汉武帝亲政时大约15岁,比他还小两岁。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8岁亲政。清朝顺治皇帝12岁多亲政,千古一帝康熙则是13岁多亲政。

古时对皇帝亲政的权力有着严格的规定,亲政之前只能上朝听政却不能下旨,下旨要到亲政之后,下旨就是发布命令。没有证据表明刘禅没有形式上的亲政,但是政事都由诸葛亮决断,这个亲政大概是徒有虚名。

也许是刘备在托孤时对诸葛亮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也许是诸葛亮错误地理解了刘备的托孤遗嘱,有意的或者无意的。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另说三国 |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诚还是背叛了刘备?

(图)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对刘备的话是怎么理解的,成了千古之谜

刘备的这句话核心是“”,是要他辅佐、辅助、辅导刘禅,而不是“”或“”,成为事实上的君主。

诸葛亮可能比较看重后半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这句话,后世有争议,有的认为刘备的意思是如果刘禅实在不行,你可取而代之。因为刘备前头把诸葛亮和曹丕相比,以道德的压力堵住了诸葛亮夺位的可能性。这是刘备的老奸巨猾。

这个看法可能有点问题,刘备一辈子都在追求做皇帝,终于得偿所愿,怎么可能把帝位让给一个外姓人呢。他的意思是要诸葛亮像周公和霍光一样,如果刘禅不行,可以在其他儿子中再选择一个。

但是诸葛亮可能想的是,我既然有废立大权,当然也可以像霍光一样专断。他忘了刘备要他辅佐、辅导刘禅的嘱咐,辅佐就是以刘禅为主、诸葛为辅,辅导就是诸葛亮要教给刘禅治国之道,最后要让他有独立处理政事的能力,而且要慢慢把这种权力还回去。

作为青年皇帝,他的这种能力必须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历练,如果你一切包办,让他没有机会锻炼,他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当然,可以从崇高的出发点理解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就是他着急,他想着尽快克复中原,把一个完整的大汉朝交给刘禅,然后让他做太平天子。

可是以诸葛之智慧,他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的难度简直如同登天吗?他自己说的是,守着益州之地,是进亦亡,退亦亡,北伐只是尽人事听天命,希望奇迹发生。

他难道没有想到,如果他早于刘禅死去,如果他又没有逐渐培养刘禅做皇帝的能力,刘禅如何接下这个烂摊子,如何接受曾经由诸葛亮处理的各种政务呢?


如果从权臣的角度来理解诸葛亮,则发现他是积几十年之功把刘禅这个弱主扶上位,然后自己做事实上的领袖。

大家都知道刘禅智商不太高,这个可能不是无风起浪,有人写翻案文章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可能有人跟诸葛亮提过,当初先帝嘱咐过,如果刘禅不行,可再选皇子继位,咱们不如找个机会把他废了。诸葛亮的回答是,“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聪敏,爱德下士”,坚持说刘禅很聪明很仁爱。他自己想的大概是,换一个明白人做皇帝,我还能干什么?他自然是不愿意。权力太有魔力和魅力了。

此前刘备在世的时候,还有刘封这个养子,智勇双全,比刘禅年纪要大,作为名义上的长子,也有继位的权利和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诸葛亮要做大权独揽的权臣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他以不救关羽为借口,撺掇刘备杀掉了刘封。

有人说,那时候刘备还在,哪里轮得到诸葛亮做权臣。是,但是刘备已经60来岁,分分钟就有挂掉的可能。而且他说得很光明正大,潜台词是刘封这么能干,刘禅又这么傻,您千秋万岁之后,刘禅哪里是刘封的对手。刘备当然不能让刘封这个养子夺走亲儿子的帝位。实际上诸葛亮可能是不想让刘封成为自己的对手。诸葛亮的精明大约在于别人看一步,他能看到十步之外吧。

另说三国 |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诚还是背叛了刘备?

(图)诸葛亮还撺掇刘备杀掉了养子刘封,去掉了后来的强大对手

刘备可能也没能想到的是,他要刘禅继位,却没好好栽培他。比如曹操在世的时候让曹丕做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参与处理政务。当官、做皇帝不是坐上那个位子,就自动拥有了这个角色的权力和能力,它得慢慢积累。

可是刘备让诸葛亮教导当时还是太子的刘禅什么呢?是读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样的书,到成都附近的射山练习射箭。不是这些学习没有必要,而是刘备是开国之君,刘禅也面临着北伐重任,他怎么能当作守成的太平天子培养呢?刘封可以在外打打杀杀,他刘禅怎么就成了公子哥呢?

这样一路走来,普通智力的孩子刘禅就只能成为暗弱之主,就只能听凭权臣和能吏诸葛亮一手遮天、独断专行,终诸葛在朝几十年,刘禅做皇帝的本事毫无长进。他在诸葛死后终于独掌朝政,结果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干不了。

另说三国 |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诚还是背叛了刘备?

(图)刘禅和诸葛亮手拉着手,但不知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九公的推测,也许会遭到诸葛亮拥趸的强烈反对。其实更有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为什么会“军中打几十军棍”都要自己处理,那是因为他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他也不愿意放权。他连自己的儿子都培养不好,他怎么可能培养好刘备的儿子,让他成为伟大的君主呢?结果是后继无人,他还把自己活活累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不是最佳、最美的结局。

刘备在托孤时对刘禅说,“汝事丞相,事之如父”。刘禅因为智力平常,只能做个乖孩子,父亲遗命是什么,他就怎么听怎么办;再加上诸葛亮这么强势,他又能怎样呢?就这样,他只好事事处处都听诸葛亮的,也乐得做个清闲皇帝、甩手掌柜。

现在做父母的,也面临着诸葛亮同样的问题,适时适量地对孩子放手,让他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能力,哪怕是偶尔摔一跤、犯个错都没关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殷鉴不远。刘禅的故事和教训还言犹在耳,余音袅袅。当然诸葛是权臣,他和刘禅的关系自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亲子关系。

<code>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