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這兩句動天徹地的愛情詩句,讓多少痴男怨女感動到不要不要的。這是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名篇《長安古意》中的經典詩句,從此可見他和所有文學天才們一樣,根本就是個多情種。

說到“初唐四傑”,時人給他們的排序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俗稱“王楊盧駱”。很奇怪的是,年紀最大的兩位,排名卻在後面,真搞不懂唐人為何如此論斷。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文人總是相輕,楊炯就很不服氣,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氣量明顯就小了些。倒是盧照鄰不這樣想,他認為自己”喜居王后、恥在駱前“,還蠻有謙虛謹慎的精神。其實,這四人都是天縱之才,排名又何分軒輊呢?

天才多命運多舛,原因在於輕財傲物、放浪不羈,盧照鄰既然能躋身於”初唐四傑“中,就逃不出天數。但他的境遇卻太慘了點,是四個人中最不堪的,後半生被病魔害到痛不欲生,最後投水自殺,自行了斷殘生。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他們有很多類似之處,都出身官宦世家,幼時就有神童之譽,年紀輕輕又都高中進士,還都有藩王府中幕僚的經歷。但也有不同,王盧駱三人都不得好死,唯有楊炯尚可,仕途上也比其他人好不少。

盧照鄰出生於幽州范陽的官宦之家,這讓他從小衣食無憂,生活得很滋潤。他少有才氣,善讀詩書,是那種過目不忘的天才類型。很快,家裡延請的塾師就教不了他了,好玩愛樂的盧照鄰嚮往外面的世界,十多歲就拿了父母給的錢外出遊學去了。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這一走就很遠,從河北到江蘇,”累繭重胝,千里不辭於辛勞“,走到腳都起了繭。從這裡可以看出盧照鄰倒也並非紈絝子弟,骨子裡非常愛學習,還能吃苦。求學雖不易,但收穫很大,因為他拜的兩位老師曹憲、王義方都是隋唐之際的大儒,分別為當時最牛逼的文字學家和經史專家,大約和王國維、梁啟超在清末民初的地位類似。

曹憲歷南朝和隋唐多代,在隋朝被稱為賅博,曾奉隋煬帝之命編撰《桂苑珠叢》100卷,又訓注《廣雅》10卷。到了唐貞觀初年,唐太宗聞其名要徵其為弘文館學士,但他以年邁為由不赴。太宗皇帝乾脆派朝官到曹憲家宣佈他為朝散大夫,在家也能當官。皇帝遇到不懂的字,就遣使問他,可見多麼受李唐王朝重視。

”名師出高徒“,盧照鄰在兩位大儒恩師處學成後,就來到了帝都長安。不久後,他參加科舉考試,雛鷹新揚就高中進士,這時年方十八歲。陳子昂是第三次應試才中進士的,相比子昂近乎自學成才,盧照鄰基礎確實要紮實很多。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風流儒雅的年輕進士,能言善辯、才華橫溢,家中又不缺錢,自然就很受大家喜歡。盧照鄰長於迎來送往,到處遞帖子、拜碼頭,成了社交圈的中心人物。

因為他”俯仰談笑、顧盼縱橫“的神彩,得到很多上層名流的欣賞,這中間就包括唐太宗的異母弟、鄧王李元裕。李元裕對盧照鄰一見如故,就延請他到鄧王府中為”典籤“,

負責管理書冊薄疏。這是個閒差,相當現在的文書工作,雖談不上大富大貴,但能確保衣食無憂。最令盧照鄰興奮的是,王府中藏書很多,正合新科進士的喜好。

鄧王府書多,自然說明鄧王愛讀書,所以對盧照鄰非常看重,凡是對外介紹他時,總是自豪地說:”這是我的司馬相如啊“,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王府典籤真是份好差事,整天無非就是看書喝茶,和王爺聊天說地,陪著外出應酬,見得都是達官顯貴。就是替鄧王寫寫文書、應酬詩詞,對盧照鄰這樣的大秀才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這職位相當於六品官員,按唐代官制規定年收入33萬錢,在唐初算是筆豐厚的收入了。要知道,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12.5斤)僅需5文錢,盧照鄰跟隨鄧王遷徙於京城和各地任上,吃住根本無需他買單。王爺逢年過節按例要給府中幕僚們賞銀,因他對盧照鄰特別垂青,自然會份外多給他些。盧照鄰自己家不缺錢,又不結婚無家小拖累,正常生活方面就花不上多少錢的。

快樂時光總是匆匆如水,一晃十年過去了。這期間,盧照鄰寫了不少詩,多是應酬之作,最有名的是他面對繁華長安城,有感而發所寫的《長安古意》,算是真正能代表其詩作最高水平的經典作品。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這首詩有點落寞,更有些顛狂,頗有臺下觀眾觀看精彩的舞臺劇,雖然不知不覺對劇情、舞臺和表演歎為觀止,心裡那個羨慕忌妒恨啊,但卻有距離感,好像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

近代著名詩人聞一多評論它,”顛狂中有戰慄,墮落中有靈性“,不能不說是很有見地的。”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多麼形象地烘托出長安城中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態,在這裡只要有權有勢有錢,沒有買不到的感官享受。”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千門萬戶,到處蜂飛蝶舞,令人眼花繚亂。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他並不否認燈紅酒綠的迷醉中,有真摯的愛情,但更多是逢場作戲,”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不必太認真。一切都不過是雲煙過眼,”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到頭來乃南柯一場夢。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漢代楊雄甘於寂寞,潛心讀書寫文章,終能名滿華夏。盧照鄰也喜歡鶯歌燕舞的熱鬧,但終歸是個讀書人,”文章耀千秋“是他最後的歸屬。

鄧王李元裕身體每況愈下,擔心自己死後盧照鄰無處落腳。為了能給盧照鄰謀個好去處,多次向朝廷舉薦。不知為什麼,總不得要領。最後,無奈之下把盧照鄰弄到

益州(今四川成都)新都縣當縣尉。不能不說鄧王為人有情有義,益州雖遠離長安千里,但天府之國的富裕還是能讓人有點想象力的。

縣尉不算大官,相當現在的副縣長(上面有個縣令),好歹是個落腳處,可以安身立命。但書生意氣的盧照鄰,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被人整到監獄中去了。大約他忘了,新都不是長安城,鄧王爺也已不在人間,在人家的地盤上強龍尚且不壓地頭蛇,何況他不過是沒了靠山的一介書生了。

幸好,遇到個京城舊識也在成都,手上有點權力,拼死把他給撈了出來,盧照鄰死裡逃生。但這預示著十多年來的好運到頭了,他的下半生將諸多不順,後來的事實也確實如此。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幾年的蜀地官場生活,實在沉悶不堪,遇到來川的王勃算是唯有的亮點。兩人同病相憐,志趣又非常相投,常在一起出遊,喝酒吟詩,倒也自得其樂。

更大的驚喜來自和郭姓川妹子的偶遇,現在已沒人知道他們是怎麼認識的,或於郊野,或在歌場,總之盧照鄰抵擋不住川妹子的美麗麻辣,就和她相愛同居了。很快,郭女懷上了盧照鄰的孩子,兩人山盟海誓,本想就此相守白頭。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盧照鄰任職屆滿,要回長安參加吏部“典選”,希望能在仕途上再上一層樓。離別總是痛苦的,郭女雖有萬般不捨,也知道典選對盧照鄰的重要性,只能含淚送走心上人。她從此日日倚門,望穿秋水,盼著盧照鄰能兌現當初許下的諾言,娶自己進盧家的門。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不幸的是,郭女在盧照鄰走後生下的孩子,因病夭折了。更讓她想不到的是,本以為只要一年半載,心上人就能來成都接自己,但幾年過去了,盧照鄰渺如黃鶴,一去再沒有回來。

這事恰巧被來四川的駱賓王知道了,看著川妹子悲傷的哭訴,好打抱不平、為人俠肝義膽的駱賓王氣憤不已,寫了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大有昭告天下、質問“陳世美”之意,盧郭這段情方為世人所知。

盧照鄰到底是不是負心漢?駱賓王冤枉他了。從四川回長安的盧照鄰,不幸之事接二連三,根本自顧不暇,就談不上返回成都娶郭氏了。首先,他典選失敗,成了個“無業遊民”;緊接著,他的父親去世,盧照鄰按制要守孝三年,哪裡都不能去,啥事也不能做。盧父走後,家中大梁傾倒,盧家境遇大不如前了,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盧照鄰突然患上了“麻風病”,這在古代雖不致命,但無藥可治,基本上等於混吃等死。最悽慘的是這病發作起來非常兇厲,疼痛異常,簡直讓人生不如死。據盧照鄰自己話說,得病後多要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幾乎和全癱差不多了。

但郭女不知道這些啊,還以為自己遇上了負心郎。可憐的痴情女,遇上了更可憐的病困窮書生。她要是明白了心上人遭此大難,哪裡還會怪罪於他呢?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在很常的一段時間內,搬到太白山下自己買下的幾十畝院落孤寂生活的盧照鄰,靠著藥王孫思邈的悉心調理,苟延殘喘地活著。孫藥王雖然醫術高明,面對盧照鄰的風疾也是束手無策,治療僅能維持他不馬上死去罷了。

後來,盧照鄰病越來越重,雙腳萎縮到不能挪動半步,一隻手也殘廢了。在孫思邈被唐高宗招到京城,不久離世後,盧照鄰活下去的最後點希望也破滅了。他不堪忍受無盡的病痛折磨,終於選擇了

投水自殺,以求一了白了。

盧照鄰:一代天才償情債  麻風顛狂投水亡

不知造了什麼孽,盧照鄰遭此下場,在“初唐四傑”中結局最為悲慘。王勃溺水而亡、駱賓王腰斬棄市,不過是一瞬之痛。楊炯是生病死的,但並無如此痛苦。難道是年輕時放浪形骸?風流才子多愛玩樂,盧照鄰也不例外,看看《長安古意》中風月場所描寫,就能知道他並不清淨。至於他辜負了郭女,雖情有可願,但別後連一封書信都沒有,更是不應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照鄰確實無情,始亂終棄之後,因果如影隨形而至,也是無可躲避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