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原太平縣從老縣城仙源遷址新城甘棠已整整60年了,這一個甲子的經歷及其發展的變化,筆者作為親歷者、參與者,予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記載,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也是留給後世一筆珍貴的思想和文化遺產。

唐天寶四年(745)始設太平縣,至遷址新城甘棠,仙源一直是縣治定鼎之地。千百年來,仙源以其自身的地位、條件所創造的不朽的業績及其所留下真實動人的故事,哺育和教化了代又一代後人,這裡已歷經1218年。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為解決華東地區電力能源問題,在佛子嶺會議上決定興建陳村水電站,指定安徽省水利廳勘察設計院,負責勘察設計工作,從此,就拉開了太平縣(包括石埭縣)淹沒和移民搬遷的序幕。當時,中國和前蘇聯是友好鄰邦,前蘇聯方面將中方建陳村水電站定為援建項目,派出專家來安徽作為技術顧問,參與指導勘察和設計工作。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陳村水庫建成圖

省水電廳勘察設計院,遵照蘇聯專家勘察結果,決定陳村水電站設計規模是:攔河大壩為砼重力拱壩,壩頂150米。省水電廳勘察設計院以勘設字1155號文,向安徽省委報送了《陳村水庫淹設損失調查報告》,稱按正常水位150米,將淹沒太平縣城仙源、石埭縣城廣陽及夏村、新豐、龍源、七都、和平、烏石、龍門等7個大公社、55個管理區、2多個生產隊(村)。淹沒耕地110.996畝,淹沒房屋42.745幢,淹沒青屯公路40公里,及屯蕪載波通訊信路等。

太平湖的水面面積,不是現在88平方公里,而是200多公里,湖東碼頭不是現在的共幸,而是太平縣的腹地——三口官莊嶺。憧憬一下陳村水電站建成關閘蓄水後,太平湖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吧—煙波浩渺、一望無際、天水一體、混沌冥濛。如此遼闊宏偉的人工淡水湖,即便不是世界絕無僅有,也可稱東方之最!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依照這一龐大的大壩建設方案,太平縣城仙源,尤其是石埭縣城廣陽水位均在150米以下,絕對處於淹沒之列。在這種大趨勢下,1958年7月29日,太平縣成立了太平縣區劃建築移民委員會(1963年改稱太平縣移民委員會),太平縣長呂秋山任委員會主任,下設辦公室,由縣人委辦公室主任謝芳金任辦公室主任,在有關單位抽調人員負責管理,協調運作境內的移民、安置、基建工作。

1959年1月,蕪湖地委決定:太平、石埭兩縣(當時均屬蕪湖地區)合併辦公,辦公地點暫在水位較高太平縣城仙源。4月14日,安徽省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第86次全體會議決定:撤消石埭縣,除將該縣的安凌公社劃歸祁門外,其餘轄區全部歸太平縣。

1959年11月26日蕪湖地委總字(59)865號通知:地委報省委批准,決定太平縣城仙源遷甘棠新城。國務院、省委、地委等上級領導機關,這一連來“急急風”式的政令,猶如“十二道金牌”,真可謂“命令如山倒”,使作為個淹沒區的縣的當家人的中共太平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一班領導們,哪個能坐得穩、睡得著。

在甘棠選哪個方位、哪塊地盤,闢建個縣城,其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依山傍水”,這是關係到一個縣治未來如何便於施政,關係到城內百姓生活方便等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絕不可匆忙、輕率決定。筆者作為縣城搬遷的親歷者、參與者,曾十分清晰地記得當年太平縣建城選址時的會議情況:當時中共太平縣委對建城選址問題非常重視,曾多次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與會大部分領導和有關單位人員,主張在離現城區兩公里的大橋(公社)婆溪河畔建城。認為這裡群山環抱,可以形成南依蜿蜒清澈的婆溪河,北臨明代建築古六角樓景區山水一體的城市,並對這種格局列舉三大優點:

一、沿河兩岸建城,且有古老巍峨的六角樓點綴,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

二、充分利用婆溪河水,解決很大一部分居民飲用水問題(當前太平縣沒有建自來水,直到1980年5月建立自來水廠,向機關和部分居民供水);

三、這裡地域開闊、交通方便(是103省道和218公路交匯點),以後城市可以向沿河兩岸發展,並同甘棠老街相銜。

上述三點構想,無論是當時,還是從現在的城市環境(人居環境、投資環境觀賞環境)的標準來衡量,可以說即科學、又實際,頗有前瞻性,發展空間大。如果得以採納,那麼,就形成那玉帶般的婆溪河依城而流,兩岸樓閣鱗次櫛比,商賈大廈比鄰而建,人流如潮,車水馬龍。如今的黃山區城,那將是一種怎樣美妙壯觀的景象啊!然而,當時的有識之士這一片苦心構想和嚮往,卻被當時中共太平縣委一位主要領導,毫不留情的票否決。他認為:大橋地段居民密集,民房連片,拆遷難度大,建城成本高。這位主要領導的理由,以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條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等等來替他想想,其否決也是無可非議的。

太平縣新城到底建在甘棠哪裡,不容延誤,不能遲緩,必須在十一月底以前作出決斷。中共太平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對建城城址的選點可以講是費盡心機,領導們日以繼夜組織有關人員,反覆勘察,多次研究論證,最後定址在甘棠鳳形山八畝塘一帶建城(即現黃山區城所在地)。

1959年12月初,中共縣委書記趙杏林、縣長呂秋山分別主持召開縣直機關黨員、幹部大會,作移民拆遷動員報告。動員會結束後,不少縣直單位就開始行動起來,如:太平中學、林業局、公安局、手管局(後稱縣二輕局)、郵電局、國營太平旅社(黃山飯店前身)、縣醫院(第三門診部)、茶葉公司等紛紛在新城定址的範圍內,覓地建房或暫租民房,這些單位自1960年初始,陸續遷至甘棠成為新城的第一批居民。太平中學是上述單位中最率先在甘棠新城東的梨木嶺(也稱甘棠崗),建起一幢兩層樓結構的教學樓(雅稱紅樓),就在這幢教學樓送走了太平縣有史以來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在這幢教學樓的西側下方(現黃山一中西門),蓋了一幢能容納一千多人的學生會堂(冠名和平堂),這幢“和平堂“

是當時太平縣新城裡唯一的一座集大型集會、演出等功能的會堂。在新城初創時期,縣裡召開一些大型會議(如黨代會、人代會、四幹會和縣舉辦一些大型文藝會演等)這座會堂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初,太平縣城機關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投入緊張有序的進行搬遷準備工作之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所有參與陳村水電站勘察設計工作的前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並帶走所有的圖紙,加上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面臨空前的困難時期。

1962年5月,根據國家經濟情況,陳村水電站工程調整定為停緩建項目。

1962年9月17日,安徽省水電廳以勘字1973號通知:陳村水電站工程停緩後,轉為地質勘探工作,修改設計,將原設計壩高150米,降為135米。同年10月1日,安徽省人民委員會通知:陳村水電站工程項目及施工力量,收歸國家水電部領導。

儘管上層形勢發生變化,儘管壩高從150米降為135米,比原設計降低15米,但老縣城仙源,尤其是縣委、縣人委及縣直機關所在的直街、橫街水位高程均在135米以下,也就是說在淹沒水位以下,遷城的大政方針決定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中共太平縣委,縣人委早在1959年11月底前,奉安徽省委頒令遷甘棠建城決定後,就授權縣移民基建辦公室,在八畝塘區域(即今府東花園、府西住宅區、中通廣場花苑、中通商業街帶),監造辦公樓(縣委、縣人委各一幢)和幹部職工宿舍(平房),1963年8月前基本竣工。

1963年11月15日,縣人民委員會機關(含科局室),1963年12月27日,縣委機關(含部辦委)分兩批搬遷至甘棠新城。當時,各種條件同今日根本不能相比,要錢沒錢,要物沒物(運輸工具),機關搬遷遠不如今日個人喬遷的氣勢和派頭:請來搬家公司、裝上幾大汽車、魚貫而行。

上世紀60年代初的小縣城,運輸貨車極少,連如今那些即將淘汰的柴油四輪農用車還未問世。人們唯有的是幹事能吃苦、工作認真,對上級的政令不折不扣執行的精神。那時期機關辦公用具十分簡陋,就是桌椅板凳、文件櫥、檔案箱。搬運時唯一的運輸工具是僱請搬運工用板車拉。筆者當時二十來歲,在縣人委辦公室工作,曾與年齡相仿的同事(現已年屆八十,統戰部退休幹部),同僱請的搬運工一道,參與本單位搬運。從仙源到甘棠7公里路程,我們合拉輛板車,一天兩來回,兩天就全部完成了本辦公室搬遷任務。由於縣委、縣人委領導機關帶頭搬運至甘棠新城,許多縣直機關也競相仿效,緊跟行動,一些單位也同我們一樣用板車搬遷。當然,也有些交通運輸的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用貨車搬遷。

一連好幾天,仙源至甘棠的路上車水馬龍、熙煕攘攘,形成了一股搬運潮,蔚為壯觀。到這年底,除縣委黨校、總工會等因教學辦班的教室、禮堂和職工俱樂部等設施尚未完工等個別單位因故仍滯留老縣城外,已馨數盡遷新城。

老縣城仙源,這座唐朝置縣、宋代建城的千年古邑,清末民國時期,城內古建築幾乎全毀於兵燹和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所剩無幾。一座宋代紹定一年(1228)建的古城牆,也在上世紀50年代拆毀。現在唯一倖存下來的,是城東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的麟鳳橋和城南宋代紹興十三年(1143)始建的永濟橋,它仍遙遙相隔、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尚依稀可見這座千年古城昔日的威儀如今,縣直機關遷走,政治中心西移,人走城空。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當你回頭再望一眼我們這座遍體傷痕的老縣城,作為您的子民,您的最後的守護者,我們不禁無限悵惋、熱淚盈眶。在冥冥中我驀地對老縣城仙源面臨的境況,產生這樣種臆想:歷史對我們開了這樣一次玩笑:唐天寶四年(745)即一千二百多年前“割涇補太”設置太平縣,成就了太平縣;一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淹沒太平縣城和已劃歸太平縣的石埭縣城廣陽及十幾個大公社,興建陳村水電站,太平縣“毀城利涇”以償當初割地之“孽”,真可謂千年一輪迴,何等的公平!

遷城兩年後的1965年底,國家水電部再一次修改陳村水電站壩水位高程125米,居民遷移線121米,土地淹沒線109米。老縣城仙源不淹沒了,仙源老縣城保住了,但縣城已遷,木已成舟,國家水電部這一次修改陳村水電站壩頂水位高程的遲到的通知,無疑是一紙廢文,太平縣昔日的輝煌只有作為歷史來記載了!


以上文字作者:周恩輝,是 舅母家的哥哥,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

此文為上篇,還有下篇待更新......

以上配圖獲取方式也很簡單,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六角樓”“太平湖”“麟鳳橋”等關鍵詞即可,第一條就是要找的內容,非常方便!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原太平縣城(現黃山區)遷移六十年回顧(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