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公元前1050年,後天八卦祖師周文王姬昌在西岐病逝。二代姬發繼位。

在今天,二代接班也是個大事。

2004年,山西富豪海鑫集團老闆李海倉在辦公室遇刺身亡。給兒子李兆會留下了幾十億的家業。

22歲的青年李兆會接班了。乘著中國經濟騰飛的浪潮,海鑫的財富曾漲到125億以上。

但最近爆出的是李兆會因一筆2億的擔保貸款因無力償還,被限制出境。而海鑫集團早在去年已資不抵債,破產了,被人收編。

也就10年多一些時光吧!一個富二代就把他老爹幾十年積累的萬貫家財折騰完了。

這麼看來,繼承接班不僅是大事,還是個大問題。

周武王名叫姬發,人家那可真是響了名了,真正繼承發揚了。他把他老爹在岐山的勢力擴展到了全國,還建立了周政權。

所以接班人很重要,要選就要選能繼承能發揚的。而不是隻扔給自己的後代。

如果後代賢,能撐起大業,可以交棒。如果二代玩劣,應該讓有才能的人去撐起大業。

劉玄德白帝城託孤,張居正照顧萬曆,都是帝國大業後代無法撐起時,德才兼備的人給代為掌舵。

中國商界的大佬,今天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這事還比較重要。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到孟津(今孟津縣)觀兵。一方面觀察商朝的動向。另一方面,還在謀著一個局。

《史記》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司馬遷也是聞來的,並不準確。

根據現在出土的甲骨文內容顯示,其實武王和其他諸侯這次觀兵不是“不期而會”。而是早就串聯好的。

周朝到漢朝,中間隔了一千多年,當時考證是怎麼樣的,我們不知。但甲骨上紀錄的事情應該是準確的。這是實物驗證歷史。

據說參與會盟的國家不少,關中和江漢間的國,還有西南方的羌、戎等國都參加了。

周武王有雄心大志。是一個有準備的人。搞統一戰線看來也是一把好手。

歷史上有名的孫劉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就是統一戰線搞得好的典型。

那問題來了,一個年輕人想創業,想幹點事,一個人的力量恐怕還是有限。好辦!學學他們,搞統一戰線,聯合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幹。

志同道合的人有了,還不能莽撞,還要審時度勢,制定計劃,琢磨方法。其實就是要有準備!有的放矢。

“成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武王姬發就是這樣的人。

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紂王帝辛窮兵黷武,征戰東夷,花費了大量的軍費。錢從哪來?

攤牌給了各個方國。“神仙打仗,百姓遭難”,各國不堪重負。意見很大,民憤人怨。

朝廷裡忠諫之臣提出了反對意見。《史記》記載帝辛:“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帝辛不聽,殺了他的伯父比干,囚禁了他的另一伯父箕子。他的一個哥微子看情況不妙,逃了,跑到了周國。

武王從來投奔來的殷商貴族那裡瞭解到了朝歌真實情況。應該說是得到了準確的內部情報。

但武王的力量和殷商相比,那還是一個弱雞。

《國語》記載:“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

1976年出土的文物《利簋》銘曰:“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早晨),歲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

這時天象也出現了異象。《文獻通考》上說:“周將伐殷,五星聚房”。

星象學裡,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日出之前同時出現東方認為是一種罕見的天象。

周武王雖然力寡,但他覺得時機很好,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了盟諸侯一起行動。

當時的情況是商朝主力軍在東南,攻打東夷,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商朝部隊也損失不少。朝歌部隊空虛,但徵來的戰俘奴隸不少。

毛主席後來在談到帝辛時說:“是個能文能武的人,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好。”

就是這俘虜奴隸……

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時機,情報都有了。而且天象昭昭,民心所向。

周武王親率領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

人們都說,商戰如戰場。此話道出了商道的核心。

一個生意人,不論是賣產品,還是抓項目,你首先得有情報啊!

有了需求,才有供應。情報很重要,有時候決定成敗。

有了情報,還萬事大吉不了。還要掌控一個時機。把握住了準確的時機,就相當於搶抓了機遇。


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江曉原研究商周,用天文天象紀錄篩選分析武王伐殷,用行星曆錶數據庫軟件推算,他認為:武王伐殷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丁亥)。那天天還在下雪。

當時武王的軍隊祭祀完上天和先祖,沿著渭河、黃河南岸就向東進軍了。

公元前1044年1月3日,武王的軍隊從孟津度過黃河,遭遇大雪。但武王的軍隊迎風雪而上,和趕來的諸侯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在莽原勝利會師。

據考證說法,當時聯軍總數大概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都親自來了。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武王的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第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餘的四萬多人分成了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

當天,牧野下著淒冷的雨。

1月9日黎明,武王左手執青銅鉞,右手執白尾旗,在牧野做了最後一次戰前動員大會。

武王說:大家遠道而來,都辛苦了。西周的士兵,和我會師的諸侯兄弟們,請舉起你們手中的武器,我們一起宣誓。這就是《尚書》裡著名的牧誓。

誓言說:帝辛現在讓老母雞報曉太陽昇起,讓一個女人主宰國家,他只信一個婦人的話。他把那些諫言國家的忠臣都割去了舌頭,剖開了心臟。他荒淫無道,背棄宗廟,廢棄祭祀,背叛祖宗親屬,任用奸人,殘害百姓。今天,我們秉承天道,執行天道,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你看歲星中天,我們承受的是天命,我們要同仇敵愾,我們要為民除害。

最後我再宣佈一下紀律,我們所有人要勇猛向前,我們要像老虎一樣,兇猛的撲向敵人,我們要向咆哮的熊一樣,把敵人撕裂。我們只前進,不後退。真有後退者,那殺無赦!

《詩經》記載了戰場的盛況:“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人是環境情緒的動物。一個團隊,除了團結協作,最重要的士氣。

周武王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他調動起了大家的信心。

溫家寶總理曾說:“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信心是取勝的號角。

牧野之戰,周武王擊破帝辛軟肋

狹路相逢勇者勝。

有一個成語叫“勢如破竹”。勢是一個氣場。是一股力量。

說一個人的氣勢,其實說的是一個人綜合性。他展現出的是一個人的自信勇氣膽量氣概。

勢是個可修為的,通過後天的學習,也可以獲得。

武王方面,還有個卓越的組織指揮者姜尚。他是我們古代著名的軍事家。

朝歌方面,緊急軍情剛傳到,聯軍的後腳就跟著來了。

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銳氣沖沖。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大驚!

就讓大批奴隸、戰俘武裝,由守衛國都的軍隊押送,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其他地方記載說十七萬。總之,殷商的人數幾倍於武王及聯軍。

《詩經·大明》描繪說:“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逸周書·克殷》記載: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衝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鬥志全無,紛紛倒戈。

奴隸、戰俘回逃,遭到了後方精兵的阻攔。但奴隸戰俘人眾。在人潮的衝擊下,奴隸們於是倒戈相向,和精兵們也打了起來。身後又是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最後設置的精兵陣營,是最後一道防線,垮了。

敵眾我寡,但精銳之師遇烏合之眾,擊而破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誕生了。

帝辛看大事不妙,快馬加鞭,逃離了戰場。商軍殘餘的抵抗持續了一天,但已無法挽回局面。

紂王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

看司馬遷在《史記》評述帝辛,我們可以看出,帝辛的優點是出眾的,但他的缺點也是致命的。

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紂王的屍體,並親自斬下他的頭顱懸旗示眾。另有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被俘。他們被帶回周都,被武王祭祖了。

第二天,武王在幾個將帥的簇擁下,在商宮中舉行了盛大的“受命”的儀式,表示革命成功。

毛主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攻城略地告捷。取得勝利是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是好事,但在勝利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才是持續勝利的韜略。

李自成滅了明,但被滿族人幹掉了。

柯達、摩托羅拉、諾基亞都曾經是世界巨頭,但一夜之間都倒掉了。憂患的華為,卻步步為營,越來越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應該是每一個人前進路上的座右銘。

攻克殷都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更重要的任務是消滅東方的商朝殘餘勢力。按照事先的方略,聯軍隨即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去征討商的殘部和忠於商的方國。剩下的商軍由於後方的根據地已經失去,前方又處於敵對夷人的包圍下,實為兩面受敵,經過激烈戰鬥,大部分也被擊潰。

商朝大將蜚廉(即後世傳說中的黃飛虎)於海濱被殺。

出身戎狄的聯軍進行了長時間的屠殺和劫掠。《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被殺死的商人有十八萬之多,被擄為奴隸的有三十三萬,這麼大的數量不都是軍人,還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還在商人的國土上大肆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僅在武王名下就被獵殺了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不到兩個月,主要的戰鬥結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點就選在牧野,正是這個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業。

但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餘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郭靖給兒子起了一個郭破虜的名字,而守住了襄陽。周武王用的就是破虜這招,成就了周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