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命運的“小丑”

電影:《小丑》

類型:犯罪、驚悚、劇情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

主演: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布萊恩·考倫

上映時間:2019年10月4日(美國)

獎項: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


有人問醫生,自己不快樂怎麼辦。醫生說去城裡看看小丑的表演,他能給很多人帶來快樂。那人說:我就是那個小丑。

《小丑》——命運的“小丑”

20世紀80年代,亞瑟·弗萊克一心想成為成功的脫口秀演員,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實際上他是一個需要社會福利組織幫助還要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演員,孩子欺負他,老闆壓榨他,同事嘲笑他,生活日漸困境,他逐漸走向精神崩潰,於是開啟了瘋狂地報復犯罪,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

“小丑”指一種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職業,但在電影《小丑》中,“小丑”是被極度邊緣化底層化的社會身份,一種“哭”與“笑”完全相反的矛盾,一個人被錯位扭曲的人生。電影《小丑》沒有用精神疾病的幻覺症狀大做文章,而是用非常寫實的方式表現一個人內心世界和生存空間被極度擠壓之後走向的惡性反彈和殘忍報復,電影用一種非常穩定和剋制的態度表現了一個“小丑”的內心世界,他不僅僅存在電影中,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小丑》——命運的“小丑”

一提到心理精神疾病,普通人認為“因為這個人患有某種病,所以他才有這些想法和行為”,一旦被貼上標籤,做什麼都是怪異的,這個人在現實社會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了。影片給予亞瑟內心世界許多現實性的表達,比如地鐵殺人之後在樓梯間裡怪異的獨舞,聽到別人說自己是“跳樑小醜”後在沙發上舒展身體抖動雙腿,知道自己被拋棄的真相以後憤怒凝滯的眼神,這種場景更多是表達一種人的正常合理訴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反而被持續壓迫的心態失衡,精神高壓之下的疏洩。

《小丑》——命運的“小丑”

一直想擺脫舞臺上“小丑”角色的亞瑟被人在現實中又扣上了“小丑”的帽子,生活不斷地給他關上“大門”,亞瑟所期望的,一個一個被現實擊破,他在心靈煉獄裡煎熬,越掙扎,光亮越少,一個人在懸崖邊上狂歡。長期處於心態失衡和負面情緒的人容易養成許多負性思維,進而導致負面行為,陷入負性循環中,像一輛高速行駛的滿載貨車失控了。由於反抗無效,亞瑟認同了外界給予他的評價,開始調轉矛頭把攻擊性朝外,變成惡魔殺掉了侮辱排擠壓抑過自己的人。

小丑變成了一部分人中的眼中的“小丑”,城市裡還生活著許多和亞瑟一樣的“小丑”,亞瑟變成了“小丑”們心中的“英雄”,“小丑”們聯合起來推翻了城市的秩序,一起在懸崖上跳舞。

《小丑》——命運的“小丑”

文明社會是人類有意識選擇的結果,它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個體是不同時空的“自己”層層疊加累積出來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世界”,活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人會積極向某種價值標準體系靠攏,獲得肯定、安全感、存在感,人和價值標準體系的關係,就像人與大氣壓,不論作何選擇,總是離不開它。

亞瑟是個被命運玩弄的“小丑”,我認為,影片不是鼓吹某種暴力血腥混亂無序的價值觀,而是展示了一個人要成為“人”卻失敗了的“悲劇”,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被迫像“小丑”一樣活著,這一點值得每個所謂的文明人警醒。

《小丑》——命運的“小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