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溝”裡有什麼?這些“罐罐”有“話”要說

“火燒溝”裡有什麼?這些“罐罐”有“話”要說

“火燒溝”裡有什麼?這些“罐罐”有“話”要說

陽颺

火燒溝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1976年,玉門市清泉公社計劃修建新的中學,將建校地址選定在了公社以東的火燒溝古墓群上。施工隊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銅製品,施工隊推土機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和人工開挖地基的過程中,多數出土文物被破壞。

一位在清泉中學任教的蘭州下鄉知識青年楊敏,他從參加新校建設勞動的學生口中得知挖出“罐罐”的消息,便來到新校址,並且撿拾了陶器、石器和銅器等一些零碎文物。楊敏給省博物館寫信,又將陶罐、石刀和銅圓飾等文物送到省博物館,請他們鑑定。隨後,他再次到省博物館報告情況,並且上交了銅矛、銅钁、陶壎、陶罐等一些文物。

自此,火燒溝遺址發掘正式開始。當時清泉公社新建中學已經落成,因而,火燒溝遺址的發掘實際上是以清泉中學為中心,在周圍的白土梁、騸馬城、惠回堡一帶展開,清泉中學下面埋藏的秘密或許現在也還沒有徹底揭開。試想一下,清泉中學這些默默背誦著歷史課本中關於馬家窯、齊家文化年代的學生們,如果有一天親自參與到火燒溝文化的深入研究中,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和感慨?

火燒溝遺址是一處史前時期墓葬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3700年。該遺址位於玉門市清泉鄉境內312國道邊,範圍約20平方公里,中心面積0.2平方公里,距玉門市區20公里。因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又多呈火紅色,所以人們將其命名為火燒溝。這一古文化遺址也被稱為“火燒溝文化”。

從遺址的發掘情況看,整個遺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層。最上面一層,離地面約30釐米—100釐米;中間一層,離地面約1米—2米;最下面一層,基本都在2米以下。上面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代墓,中間一層多數是漢代墓,最下面一層為新石器時代後期墓葬,與夏代同時,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晚期的文化遺址。

火燒溝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彩陶、石器與金銀器、銅器,以及大量的陶器,它們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形象逼真,表現了遠古時期火燒溝人高超的智慧和審美能力。

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陶罐有98種,質地繁多,圖案花紋各異,極具藝術性。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魚型陶壎、鷹嘴壺、三狗方鼎等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人足彩陶罐為靴子形狀,罐體腹部隆起,罐耳呈雙手叉腰姿勢,猛一眼看去,就像是個穿了一雙靴子、雙手叉腰站著的大肚子女人,她在等男人接她回家嗎?她似乎看見那個男人已經拐過前面那片叢林,肩頭還扛著剛剛捕殺的獵物,馬上就會出現在她的面前了。

大腹便便的彩陶罐,如果更大腹便便一些,就是一個臨近生產的孕婦了,這也讓我想起東北紅山文化出土的孕婦裸體陶塑。那個年代,懷有身孕的女子是人們心目中最美的偶像。

人足彩陶罐如果是用來裝水的,那一定是在一個細雨霏霏的夜晚捏製成形的;如果是用來盛放穀物的,那一定是在收割了莊稼祭祀了神靈之後燒製出窯的。

一滴水珠,一顆麥粒,一卦爻辭——還有什麼?放大了就是一個個遊走在大地上的大肚子女人啊,這是人類生命的源頭。

20多個彩繪陶壎,一個個雞蛋般大小。陶壎是遠古時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壎體呈魚形,以交叉的雙條黑線修飾表面,簡約、美觀。張開的魚嘴是吹孔,壎體上有三個音孔,已經發展成了相當規範的樂器。我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壎,是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壎,只能吹奏兩個音階。而火燒溝出土的陶壎,已經能吹奏較為完整的五聲音階,其音階已與現在的七音階接近。

三狗方鼎,三隻豎著耳朵的狗聽見了什麼?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在我國,根據對人類早期文化遺址所出土的狗骨的研究,表明至少有8000多年的馴化歷史。

河西地區民勤曾出土一青銅臥犬紋飾件,屬於距今約3100年到2400年間的沙井文化,也就是匈奴或月氏文化遺存,因為那正是匈奴、月氏等部族在河西走廊一帶地域活動的時期。此紋飾件圓形,一犬四肢內屈前後爪交錯在一起作蜷臥狀,豎耳睜眼,似乎隨時可以一躍而起。

火燒溝遺址還出土有一件內彩變體蜥蜴紋豆,陶豆是一種盛食器,豆盤大都深腹,呈盆缽狀,後來變化為專用盛放佐餐的雜餚,重在品類之多,而不在容量之大,故豆盤變小變淺,出現中柄,並且不斷加高,有的器上還加蓋。漢字中的“豆”即為一足、柄、盤、蓋俱全的象形字。

火燒溝遺址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羊頭、羊骨,並伴有豬骨、牛骨、馬骨和狗骨等隨葬品。其中有一座墓殉葬羊多達44只,說明了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火燒溝遺址中出土有貯存在陶罐中的粟粒,還有石鋤、石磨盤、刀、斧、鐮、錘和銅钁,說明當時的農業已具規模。

火燒溝也是甘肅早期發現銅器且出土數量最多的一處古遺址,出土的312座墓葬,其中106座發掘有銅器,計200多件。這數字遠遠超過了當時全國所有夏代遺址中出土銅器的總和。

青銅器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重要事件,青銅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火燒溝遺址豐富的青銅器證明了火燒溝銅器製造技術在當時是全國最先進的。

火燒溝銅器大部分由鑄造而成,一件分鑄的四羊頭銅權杖飾,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分鑄銅器。青銅權杖飾高7.9釐米,寬7.7釐米。器身略似罐形,上下兩端有圓銎,上銎口略大,內徑約1.8釐米,下銎口內徑約1.5釐米。下銎延為短管狀梃,飾數週瓦稜紋。器腹周邊對稱地凸飾四隻圓雕羊首,羊首微下俯,雙角大麴度內彎,形象逼真。這件權杖飾的四隻羊首是用複合模具分鑄後,再鑲嵌於器身。這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鑲嵌鑄品。

權杖是部族時代部落或氏族酋長們手持之威儀性器物,是特殊身份和權力的標誌。

我國有關權杖的實物尤以甘肅境內為多,包括石、玉、陶、銅各種質地。權杖上的裝飾為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衍生物,它賦予權杖以象徵祖靈所在的神聖含義。火燒溝文化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羊受到普遍尊尚,可能是部族圖騰崇拜物,故以羊首作權杖飾。

火燒溝出土的四羊頭銅權杖飾、羊頭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規格的隨葬羊骨,都體現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點。

“羊大為美”,即是漢字“美”的由來。

明末清初有書《廣東新語》套許慎《說文解字》,謂:“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這解釋真好,魚也有了羊也有了,何樂而不“鮮”?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羊是最溫馴的屬相。在古代器物上,“祥”字的銘文均寫作“羊”,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用羊作祭品,以求福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火燒溝除了冶煉青銅,而且能冶煉其他合金。出土的齊頭和縫的金耳環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一例,金耳環純度很高,微泛紅色。

火燒溝遺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豎井帶臺的側穴墓,墓坑大多都是東西方向,呈長方形,並且屍骨都是頭東腳西,這顯然體現了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佩戴金銀首飾並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燒溝遺址的一大特點。墓葬中男女的裝束、髮飾、發具等,都表現了古代遊牧民族的一種風俗習慣。在許多墓坑中,死者不論男女,大多佩戴金耳環。有一部分墓葬,無論男女,都在頭部有一枚骨針,似為古人的椎發工具。鼻飲環、發椎結,顯然是一種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

或許火燒溝人仍然在思考著,他們感受到了天空的重量。

“火烧沟”里有什么?这些“罐罐”有“话”要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