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字路口的生鮮電商,寒潮難抵還是亟待模式突破

生鮮難過冬嗎?

可謂有些“蔬菜”四季適宜,有些“蔬菜”難抵寒冬……

臨近年底,社區生鮮電商行業卻面臨大面積倒閉、關店問題。自呆蘿蔔杭州欠薪事件後,武漢的吉及鮮、上海本土的妙生活分別宣佈融資不順利、所有門店停擺清算,生鮮電商“我廚”官網和App顯示暫停服務。

可是,生鮮電商依舊不乏新加入者。

12月6日,上海蘇寧宣佈開啟菜場業務,社區裡的“蘇寧小店”增添蔬菜櫃檯;再早些時候,“盒馬”率先在上海開出“盒馬菜市”,新增散裝蔬菜、禽肉等農產品。“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食行生鮮”等主打“線上買菜”的生鮮電商也紛紛增加布店數量和推廣力度。

一邊是歇業和縮減,另一邊是開門大吉,生鮮電商來到了“十字路口”。

B輪公司相繼倒下,到底是受寒潮侵襲的影響,還是自身模式發展受困呢?楓蜜帶您一探究竟。


No.1

上海生鮮電商“妙生活”關店清算

在生鮮電商的“試驗田”上海,本土社區生鮮品牌“妙生活”於近期關閉了所有線下店鋪,清算完畢。記者走訪部分市區內的妙生活店面後發現,雖然門牌依然懸掛,窗上的廣告標語也未除去,妙生活的店面已經大門緊閉,店內設施全部搬空。


進入十字路口的生鮮電商,寒潮難抵還是亟待模式突破


2014年9月,妙生活在上海成立,其模式最初採用的是O2O生鮮,類似於前置倉模式,通過APP線上下單,由線下門店進行配送,是社區電商中模式較輕的一種;2016年前後,妙生活由於倉庫管理、員工分揀等問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第一次向社區式轉型。

轉型後的妙生活拋棄了商區店面,專注於社區生鮮,以水果為賣點,將門店面積控制在50平方米左右,據虎嗅的報道,2017年,妙生活憑藉在上海的30多家社區店實現了整體盈利。

2018年初,妙生活獲今日資本領投的2億元B輪融資。同年,生鮮電商融資金額達到了近幾年的高峰期,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2018年生鮮電商的融資金額達120億元,同比增長128.31%,創下歷年新高。


進入十字路口的生鮮電商,寒潮難抵還是亟待模式突破


B輪融資到賬後的妙生活著手將店面擴大,從原先的50平方米逐漸擴大至100平方米,其公佈的2019年開店目標為200家,品類從水果擴展到全品類生鮮,其中包括蔬菜、鮮肉、水產、牛奶、調味品等SKU,數量達到800-1000個。

激進擴張帶來的問題是供應鏈搭建不夠完善、生鮮損耗率高及融資跟不上燒錢的核心問題。

根據網經社的報告,燒錢太過的妙生活試圖以“合夥人制度”進行自救,但效果並不明顯。資金鍊接近斷裂的妙生活,後期啟動了“合夥人制度”,即在妙生活工作半年以上的員工,熟悉了妙生活的模式和門店的經營狀況後,可以考慮是否要投資。門店由公司控股,統一提供商品供給和物流體系,店長擁有經營權和分紅權。

採購、損耗、員工管理、店鋪一味擴張帶來的壓力之下,“合夥人制度”沒有挽回妙生活的敗局。事實上,在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分支賽道,雖然合夥人是普遍的加盟模式,但難以控制合夥人的社交圈及私域流量不為公司所用的痛點一直存在。

熊貓資本某副總裁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社區團購是最不靠譜的模式,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對於賽道內的大公司,該投資人也表示質疑,稱其財務狀況不夠健康。


進入十字路口的生鮮電商,寒潮難抵還是亟待模式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