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往知來,“兩山論”指引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15年前,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立足國情和未來趨勢,準確把握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的內在規律,為加快推動我國綠色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和路徑化決策。

15年後,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非常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安吉,探青山、涉綠水,走村莊、進農戶,心之念之的仍然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信息量”可謂十分豐富。其中不難感受到,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大計,也是當下抗擊疫情偉大斗爭中面臨的一場“大考”。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而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全面建設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歷史上無數經驗教訓表明,人類如果不尊重和保護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界,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自身。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凸顯了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是人口大國,又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但人均資源不足和資源消耗巨大的現實,正在不斷激化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固有矛盾。因此,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強化資源投入少、商品產能多的現代經濟發展道路,同時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優先的大政方針,開闢人與自然關係處理的新境界,對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統籌協調、多措並舉。面對“地球村”層出不窮的生態危機,生態文明的基調越來越高。從發展的角度,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必須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建促進綠色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創建行動。同時,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這些都是我國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的戰略性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技支撐和持之以恆。人類工業化進程中帶來的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河流汙染、海洋汙染,正在呈現出複合型、壓縮型和結構型特性,許多環境問題也存在著表現的潛在性及後果的滯後性,因此,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也需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協力攻關。要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同時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創造者,這就要求全社會、全人類都必須履行和維護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總體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生態環境治理不僅是脫貧攻堅的題中之意,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惟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建立健全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形成多方協作的強大合力,方能順應時代潮流,契合群眾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