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經濟大蕭條,個人財富如何避險?

全球疫情愈演愈烈。


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3月30日8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72萬例,逾3.3萬人死亡。


海外疫情的拐點尚未明確,勢必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外貿出口造成較大的經濟影響。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隨著國際疫情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市場情緒,正在從民間悲觀,到官方悲觀,到外貿慘淡,再到民間悲觀循環。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市場不斷遭遇動盪,而這些衝擊帶來的影響又將持續多久?


有關專家稱:這次疫情的衝擊會遠遠超過2008年,可能會比1929年-1933年大蕭條時還糟糕。


2008年時主要是單純的金融危機,但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不僅是經濟危機,還有恐慌引發的社會危機、政治治理危機以及國際秩序危機,是多重危機在一個時間段內集中爆發,即“併發症”。


更有醫學專家提出,疫情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會綿延不斷。


這意味著,個人失業、企業倒閉、股市動盪、經濟蕭條等大背景可能會長期存在。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先遭殃的還是普通民眾罷了。


身邊很多人今年的最大目標就是:如何不失業,如何使財產保值增值,順利度過危機並且在危機中創造收益是最重要的。


如何做?


一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簡單的答案:好好工作,正確理財配置。


01

當下局勢,穩字當頭


上週末我跟朋友出去吃飯,一百多平米的店面,顧客寥寥無幾。坐下很久了也沒服務員過來,最後是經理親自服務的。忍不住跟他聊了聊,得知,因為疫情影響,店裡生意很是慘淡,無奈之舉,服務員被裁掉了很多。“她們月薪多少啊?”“也不高,3000+塊!”。


這可是在超一線城市啊,月薪3000,還被裁員?


危機來臨時,風口浪尖的個人無一人能倖免。社會運行的規則,再也不是那種“找個工作還不容易,大不了我去當服務員端盤子去,反正餓不死。


除此之外,很多做外貿的朋友告訴我,最近都接到了被裁員的消息,公司沒有訂單,撐不住了,員工不走也不行。


所以,不管你現在的工作是好是壞,收入是高是低,千萬別裸辭。這個時期,不是你隨時找工作就能找到工作的。


保住財富的第一步:保住工作。


不管它到底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事實是,病毒的攻擊是無差別的,它跨越種族、性別、地緣、階層,而它對個體的影響力就在每個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強弱。


有危機感嗎?有。有不少商鋪、中小寫字樓正在退租。


會好起來嗎?會。挺過去了,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強國崛起時代。


後疫情時代的行業,有機遇,有重組與洗牌,也有無情的泡沫破裂。疫情給經濟帶來硬著陸,首當其衝就是擠掉投機與泡沫。


這個時候,你最先保證在危機之中活下來,不被幹掉就是當下個體的核心競爭力。


02

看見全局,全面配置


除了保住工作,保證收入,普通人最關心的就是,經濟下行,大蕭條時期,口袋裡的錢如何不被貶值?危機結束後如何助力自己上升一個階層?


有什麼避險產品?什麼才是亂世硬通貨?該不該買房?還是全部現金為王?


這些問題,成了近期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憂於局勢,是為了更好地看清局勢。看清了局勢,才更好行動。


理財最大的難題,並不是找不到避險資產,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富管理的邏輯和框架。


現金為王,並不是說就把全部現金握在手裡什麼都不做。這樣,隨著低利率、負利率的到來,現金就會大打折扣,長遠來看,很不划算。


所以,還是要理財、要投資。


保住財富的第二步:正確理財。


理財永遠不變的真理:分散投資,全方位配置。


當下市場,有哪些適合普通投資者配置的資產呢?


1)堅持基金定投


有些人總想著炒股票的底,炒黃金的底。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 最大的禁忌就是擇時、擇股,目前很多股市大佬都賠錢了,更別說小白了。

後疫情時代:經濟大蕭條,個人財富如何避險?

有做基金定投的,堅持下去,手裡有閒錢的時候偶爾加個倉也可以,別想著抄底,不要中斷原來的計劃,只要堅持下去,走完微笑曲線,身邊很多堅持幾年的朋友,收益都達到了8-10%。


懂基金的人相信都聽過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要學會資產配置,將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的投資方式組合起來,中和一下達到一個平衡,運用到實際中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既有進攻型高收益資產,也要有防守型穩定資產,攻守兼備,可進可退,才能從容面對一切波瀾。


2)債券用來防守

既然要穩定,那就要儘可能的波動小,甚至0波動最好。相對於股票、基金來說,債券算是非常安穩了;而相對於銀行存款來說,債券的收益又佔有優勢,不失為一種穩健型資產的好選擇。

3)強制儲蓄年金險


最近幾年,年金險比較火,主要在於它的收益穩定、可以持續現金流領取終身、跑贏通脹、強制儲蓄等特點。


不管未來是利率下行還是股市暴跌,年金險一旦寫進合同的條款是不會變化了的。但是在選擇的時候要記住,一切不寫進合同的收益都是耍流氓,也許前幾年萬能、分紅收益挺好,但它畢竟是不確定的,誰又能保證幾十年後還能有這麼高呢?


如果手裡有閒錢是可以購買的,但是條條框框的琢磨清楚了再下手。


4)配置保險

當你做好了分散風險的安排,當機會來臨時,你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去試錯,去嘗試,甚至可以投機。只要不影響基本生活保障。


後疫情時代,各類投資標的必然會發生巨大的差異改變。在選擇不確定事物之前,得確保基本的抗風險能力。在各種疾病、意外、養老、教育等等帶來的財富損失問題都解決之後,是否搏一把,用什麼樣的比例、方式,當然人各有志。


03

專注長遠,穩健收益


俗話說:“財不入急門”。賺錢,急不來。


讓你失敗的,往往是曾經讓你成功的方法;毀掉你自信的,是你確信的東西忽然消失了。


長期年化收益20%(巴菲特的級別)跟5%(普通人理財)的區別是什麼?


長期年化收益是長期的平均值,如果你用某一種方法某一年賺了100%,可以想像,繼續使用這個方法,你將在未來獲得極低甚至負收益,直到最後平均收益迴歸正常。

後疫情時代:經濟大蕭條,個人財富如何避險?


因為財富的增長並不是一條斜線,而是拋物線的組合,前半生慢,中間有一段突破瓶頸後很快,最後又遇上瓶頸慢下來。看長期、看平均才是最穩當的。


很多人永遠在想“現在買什麼最賺錢?” 而不是“有什麼長期穩定賺錢的產品”?


比如,基金行業有一條“贏家詛咒”,前一年的收益冠軍,接下來二三年,大概率跑輸。因為決定短期投資收益的因素中,市場風格的影響最大,所以,收益冠軍的基金經理,其核心風格肯定剛好與市場一致。


但風格永遠是風水輪流轉,再優秀的基金經理也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最核心的風格,那接下來二三年,就只能“吃土”了。


所以選基金不能看一年的收益,你更應該去觀察基金經理能否在堅持自己的風格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市場風格完全“逆流”時,還能獲得穩定的利潤,這一點比短期盈利水平更重要,很多年輕的基金經理,為了追求業績,永遠在追逐市場風格,沒有自己的堅持,長期而言,反而容易跑輸大盤。


最後的結論很簡單:


能夠長期持續增長的,確定性又強,哪怕利潤再小,也是大機會;只能帶來短期暴富的,確定性又一般,哪怕利潤再高,也是小機會。


所以,理財投資也一樣。


後疫情時代,泥沙俱下,風險與機遇並存。


後疫情時代,經濟下行,理財投資更需要冷靜。


同樣的收益,最痛苦的賺錢方法是,賺一波快錢,然後慢慢地虧掉;最幸福的賺錢方法是,賺正常的錢,在別人虧損時少虧點。

後疫情時代:經濟大蕭條,個人財富如何避險?


這個規律,巴菲特也不例外,但他厲害就厲害在“穩健增長”與“先窮後富”的疊加。雖然有賺錢的天賦,他其實屬於前半生“穩健增長”,把積累的富豪級的財富,作為“先窮後富”的“窮”,用後半生“厚積薄發”。


找到長期的、穩定的,哪怕是收益很低的渠道或產品,堅持下去,你就可以跑贏80%的投資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