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導演王家衛


為什麼武術叫功夫,功夫就是時間。面對這樣一個題目,我知道這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一條路。——王家衛

1996年,王家衛從阿根廷一個小報攤的雜誌封面上,意識到李小龍和他所代表的中國功夫,對全世界的影響力,動了拍一部功夫片的念頭。到2013年,他的首部史詩功夫片《一代宗師》上映,中間整整過了17年。即使單從電影籌拍算起,也用了近10年時間。

為什麼王家衛要用這麼長的時間準備一部功夫電影?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呈現的不單是功夫,而是整個民國武林和民國武術家的精氣神。

我第一次看《一代宗師》,深為電影的美學風格所折服,但王家衛導演後現代主義的敘事手法、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在幾個人物之間不斷切換,也造成了我對電影主題的理解困難。

直到最近,在觀看了《一代宗師》拍攝紀錄片、閱讀了主創人員訪談之後,回頭重看本片。我感覺到,在成為武林宗師的第一層主題之下,電影還埋藏了民國武林價值觀重構、大時代背景下武林人物境遇,以及由此映射出對民族精神和國家命運的回望與思考等多重命題。

宏大、深刻甚至沉重的主題意旨,在遇到王家衛電影風格後,產生了不同尋常的表現方式。它舉重若輕、欲言又止,多用象徵和留白的形式引發觀影者思考。今天,我就從電影的鏡頭語言、環境空間、敘事視角三個方面,解讀這部經典電影。

  • 鏡頭語言——黑白色調和升格鏡頭將功夫賦予水墨畫的美感。


  • 環境空間——“金樓”的人與物,映射了民國武林世界。


  • 敘事視角——新老兩代宗師的敘事視角,共同建構宗師精神。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電影《一代宗師》


01 鏡頭語言表現下的功夫之美

不同於甄子丹將功夫詮釋為力道和速度,成龍賦予功夫活潑和喜劇化效果,王家衛視功夫為一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功夫高低不在剛猛強勁、迅疾如風,而在意境之高下。

電影開始不久,葉問在大雨滂沱夜晚的第一場打鬥戲,導演就運用拍攝技術和色彩風格,向觀眾傳達了他對功夫之美的獨特理解。

這段動作戲大量採用升格鏡頭表現,將功夫之美放大呈現給觀眾。幾組對準帽簷、鞋尖上飛起水花的特寫,突出了蓄勢而發的力量感。整場戲以黑白色彩為基調,夜幕四合的空間有如幕布,包裹了其中的人和物。葉問每次帶起水花飛濺的出招,如同投向幕布的濃重一筆。黑白色調的物理空間,配合功夫優美的動作線條,猶如一副寫意山水畫。

中國功夫不同於拳擊或摔跤,對力量和技術的追求熱情,遠小於意境追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至柔者至剛的哲學理念一脈相承。中國水墨畫寫意的理念,同樣發源於富有禪意的中國傳統哲學,與武術的意境追求形成一種默契,使水墨畫的色彩、線條、構圖,非常適合類比表現功夫之美。《一代宗師》後面的兩場重頭打戲,宮二復仇馬三、一線天對決軍統殺手,一個在雪夜、一個在雨夜,都是這樣的構思。

不獨是王家衛,張藝謀導演也曾用水墨畫類比表現功夫之美。他在電影《影》中,毫不隱晦這種構思,直接將畫面色彩調整為淡墨色,功夫場面必有水的參與。華語影壇兩位重量級導演,在這一點上的看法不謀而合。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電影《一代宗師》


02 “金樓”隱喻前一時代的武林世界

環境空間是電影敘事空間的重要部分,具有配合故事發展、表現情節起伏的功能。在《一代宗師》中,“金樓”不僅是故事情節發生地,更象徵了前一個時代的民國武林世界。

(1)“金樓”佈置細密精美,象徵武林人講求的江湖規矩。

“金樓”是溫柔鄉,也是武林人物認可的英雄地,裡面裝飾細密繁複,隨便一個框格都經過細心雕琢,任何一張臺案都佈置了珊瑚、琉璃盞、自鳴鐘等貴重飾品。

一間武林人聚會的青樓,有必要選擇這麼精緻的所在嗎?有的。不是貪圖享受或者肆意揮霍,武林人最然粗糲,但也有武林人的講究,這份講究就是儀軌。武林中的門派、輩分、師承有清晰的界線,武林人恩怎麼償、仇怎麼報也有明白的道理,可以說武林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規矩。

如果“金樓”內裡只有四壁白牆、陳設簡陋,在氣質上與武林就格格不入。只有它是精緻的、細密的,才能配合武林精緻的規矩。導演將“金樓”佈置的雕樑畫棟、富有歐洲風味,拍攝畫面也採用油畫的飽和感色彩,正是為了這種象徵意味。

(2)“金樓”人物三教九流,象徵武林紛雜、英雄不問出處。

葉問與宮寶森交手前,“金樓”風塵女八卦掌老三、賬房形意門先生瑞和打手南拳鐵橋勇,依次與葉問拆招,向他傳授本門武功精要,希望助他贏下比賽為南拳爭光。

南拳高手眾多,佛山更是武術之鄉,為什麼導演偏偏選擇“金樓”人物給葉問助拳?

因為“金樓”魚龍混雜,本身就是一座江湖城。“金樓”人物出身寒微,有淪落風塵的女子,有看家護院的保鏢,在那個時代他們是不入流的。但身在武林,就要有習武之人的骨氣,為生活可以自輕自賤,但門派、武功不容被輕視。江湖紛雜、英雄莫問出處。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電影《一代宗師》


03 兩代宗師敘事視角呈現時代背景下的宗師精神

為拍攝《一代宗師》,王家衛探訪中華武術根源,曾到過北京、天津、東北、內蒙、河北、廣東、臺北等二十多地,拜訪門派傳人、老師傅。從他們口述的門派歷史中,漸漸將民國武林發展脈絡連貫起來,啟發了他透過武林人物,描繪時代和國家命運的野心。

為呈現這個宏大命題,採用導演採用了多個人物敘事視角,表現時代變遷中武林人的命運與選擇。

本片在劇情結構上,明顯按照敘事時間分為兩個段落,劃分標誌是日本炮火炸燬葉家的全家福。在此之前的,可以稱為前一時代,此後為後一時代。

宮寶森屬於前一時代。以他的視角敘事共有兩次,一次是“金樓”引退儀式,將弘揚國術的使命傳給葉問;另一次是以犧牲自己的方式,規勸投靠日本人的徒弟馬三,“老猿掛印”關隘在“回頭”。

他的武林價值觀是融合南北武術、堅守武林儀軌(包括以身殉道),代表了前一時代武林人的大命題。

葉問屬於後一時代。在他的視角下,見證了新舊時代更迭。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有人選擇逃亡,如丁連山;有人選擇隱匿,如一線天;更有人沉淪過去不能自拔,在回憶與嘆息中虛度餘生,如宮二。他們的人生選擇,別人無可厚非,只是對武林無益。

為什麼葉問是一代宗師?導演表現葉問這個人物,似乎特別的淡漠。家被日本人佔領,他沒有反抗,兩個孩子餓死,也沒有過度悲傷。大時代背景下,個人武功再高也是渺小的,很多時候,人只能選擇能做到的事,而不是應該做的事。葉問的人生軌跡,像他的詠春拳法,看似平淡,實則不間斷地出拳,正如他在傳授功夫、弘揚武德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下去。

葉問的武館一輩子沒掛過招牌,他相信武術是大同的,千拳歸一路。電影接近尾聲,葉問面前出現一個孩子,雖然沒有交代,但看得出這就是童年李小龍。導演安排這一幕,是借後來走向世界的李小龍,向前一個時代的武林作以回望。葉問履行了當年在“金樓”對宮寶森的承諾,“這塊餅在你眼裡是武林,在我眼裡是全世界”。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電影《一代宗師》


04 結語

電影裡,宮寶森說武術三種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宗師也是眾生。

葉問當掉本打算穿去東北的大衣時,故意留了一顆釦子。這顆釦子經過張永成的手,到了葉問的手,又交到宮二手上。三個人一生的兒女情長,都在這顆紐扣上。所不同的是,張永成把它送走了,宮二拿它還掉了,只有葉問留在手心裡。不是不能忘,只是記得來路,方知歸途。

無論是功夫、還是江湖,守住習武初心,方得宗師始終。習武之人“有一口氣,點一盞燈。”也許,這就是導演王家衛的武林情懷吧。


《一代宗師》:從鏡頭語言和象徵手法,看王家衛的武林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