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么含义?

江湖夜雨92


这句话出自《诗经·卫风·淇奥》里,相传是赞美当时卫国的卫武公,卫武公不仅相貌俱佳,在品德和才学上更是很多人的楷模和典范。为了形容这位君子的所有美德,人们就写了这首诗歌,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为了更加形象的去形容和表达这位君子的美德和品质。这句不仅是画龙点睛之笔,更是与整首诗词后面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遥相辉映,把君子的这种品德和典范更加深入的刻入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从原文来看,诗歌中的“淇”指的是淇水,是当时的一个地方,“淇奥”是指淇水的水岸深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是指打磨器物,而在这里引申为君子的品格和人格的高尚。

在《毛传》中说:“治骨曰切,象(象牙)曰蹉,玉曰琢,石曰磨”。用这种精细的制作过程来呈现一种品质和精神,这足以体现真正的君子形象和优秀品德。

这首诗之所以被广泛的流传下来,不仅是因为整首诗歌里的诗意价值,更是因为其引申的价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首先,就是对于一个人如何做到修身养性,培养更好的品德做了指导意义。

其次,就是引申出的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的一种肯定。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言行、品德、外形和内心都能如诗经《诗经·卫风·淇奥》里说的这样,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细致和美好。

对于工作中的我们,如果能培养这种精益求精,并事事细致周到的学习和工作精神,则对于我们的工作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肯定和鞭策,也会让我们对美好的事物有更清晰的标准和期待。

附上原文和解释,大家可以根据原文欣赏和体会这首诗词的意境和文学价值。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原文的注解是这样的:

远远眺望淇水的深处,绿色的竹子葱葱郁郁的倒映在淇水两岸。有一位才华横溢的翩翩君子,整体形象细腻如同象牙和骨头被切磋过一样,又如同美玉或者石头被打磨的很光滑一样,处处显示出矜持的、威武的、又庄严的形态,看起来光明磊落不凡。这文采风流的君子,让人在心中总是不能忘怀呀。 远远眺望淇水的深处,绿色的青竹枝叶茂盛,这位文采风流,才华横溢的君子,垂在耳边的美玉亮晶晶的,皮帽的顶处和缝合处的美玉一圈圈排列如星星闪烁着。处处都显示出一种矜持又威武庄严的姿态,给人一种光明磊落不凡之感。这样的才华横溢又品德优秀的君子,总是让人不能忘怀呀。 远远眺望淇水深处,绿色的青竹翠绿的如染色过一样,这位才华横溢的君子,他的品质如金子或锡金一样精致坚固;有如圭玉和璧玉一样性格温润平坦。看起来有着宽厚温柔又不失稳重的姿态,依靠在车旁的横木旁看起来非常的从容淡定,泰然自若,言谈举止风雅幽默,平易待人没有一点架子。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一起交流谈论!


遇见安苒


正如答友江湖夜雨92所言,这两句,出自《诗经·淇奥》。原文也不再重复抄录,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找到鉴赏的文章。

在这里,答主主要从技术和考古的角度来对这两句进行一个小小的解读。在《十三经注疏》的《毛诗正义》里,作者对这两句的解释如下:

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意思是,加工骨器要切,加工象牙要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为磨。

当然我们需要知道一点,即这里的划分是一种比较理想状态的划分,或者说概念性的。实际当中,很可能没有这么细,也没有这么绝对,切磋、琢磨就是加工比较坚硬的骨器、象牙器、玉石器的基本方法,甚至在制作玉石器的时候,也要用到切割的手法。

古代象牙器的加工制作

我国古代对象牙的利用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过象牙器。到了商周时期,象牙器的制作技艺已经非常高超,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为典型代表。

出土时,象牙杯共有两件,形制接近,原先应当是用于饮酒的。象牙杯高30多厘米,一侧带有握柄(即鋬),表面还镶嵌有绿松石,装饰着繁复的兽面纹图案。

考古学家在仔细观察后,复原了象牙杯的基本制作流程:

  • 1.从象牙上切割下来制作杯身和握柄所需要的坯料

  • 2.雕刻出杯身和握柄,并仔细打磨表面


  • 3.在杯身和握柄上雕刻图案,尤其是刻镂出镶嵌绿松石的沟槽

  • 4.装入绿松石,并利用榫卯结构,将杯身和握柄拼接起来。

制作这样的一件象牙杯,需要用到切割、雕刻、打磨、镶嵌等多种工艺,显然不是切磋两个字所能概括的。



古代玉石器的加工制作

古人云,玉,石之美者也。在新石器时期,以石器为主要的生产工具,除此之外,古人还有意选择品相好的石材做成不那么实用的东西,比如装饰品,比如具有礼器形制的玉璧、比如象征着权力的玉钺。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玉虽然美,但是不加工是不能“成材”的。古人想要制作玉器,首先需要开玉,也就是从原始的玉料上取下所需要的坯料。开玉最常用的方法是线切割法,简单说,就是用专门的竹弓蘸取解玉砂,在玉料上像锯木头一样来回拉动。晚期的竹弓有的以钢丝为弓弦,在史前商周时期,则主要用细绳。解玉砂就是颗粒度差不多的坚硬沙砾,只要硬度高于玉石,就可以起到切割作用。在不少古代玉器上还能看到切割的痕迹,比如下图的良渚玉钺,表面有深浅不一的弧形凹痕,这就是一次次切割留下的。


开玉之后,就需要进行精细的加工。琢玉时最常用的工具是砣具,砣具很像今天的砂轮切割机,也有一个带轴的圆盘,只是同样需要借助解玉砂来切。砣具既可以用来制作纹饰,也可以跟线切割一样,用于开玉。


下面这件红山文化的玉鹰,其表面的凹痕状纹饰就是用砣具制作出来的。

很多玉器上有圆孔,钻孔也是很重要的玉器加工方法。钻孔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用坚硬的石头之类的直接从一边或者两边对钻,这样形成的孔的截面呈锥形。还有一种略复杂,称为管钻法。即选择大小合适的竹管,蘸取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快速转动,最后整个掏掉一块圆柱形的芯。

管钻法会在孔的表面留下密集的螺纹状痕迹,比如下面这件玉玦。


以上所述,不过是最常见的一些手法,可谓挂一漏万。实际当中,不管是制作骨器象牙器还是玉石器,都很繁琐,需要足够的耐心。因此,《诗经》以这些百工之术为喻,来强调做学问所需要付出的辛勤努力。


考古军中马前卒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卫风·淇奥》,全诗不描写和歌颂爱情,而是给一位君子做了个全方位“CT”,读完有种“男默女泪”的奇妙感觉。回答问题之前,莉莉分先带大家看下节选诗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这首诗共三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现在第一章中。全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美景佳人美善情愫:

弯弯的淇水河湾边,绿竹葱茏袅娜依依连成一片。有位翩翩君子,他才华横溢,犹如精雕细琢过的珠玉,表里如一,无可挑剔;他仪容端庄,美玉宝石修饰得体有度,一眼万年,终不能忘;他品格高雅,宽宏幽默不油腻,举手投足,让人倾倒。

人们常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那么这首诗给我们塑造的这个0槽点、360度无死角、100%的佳人,怎能不让男人自惭形秽、让女人激动到流泪呢?完人少之又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世俗男女怎能不在心里激起小波澜荡起小涟漪?

回到问题本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么含义,置于完整的诗中,联系世事人情,莉莉分是这样来理解的。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代表着一个人该有的求索修养

切磋琢磨最初始的意思是指把象牙、玉石、石头、骨头等材质加工成工具或者工艺品使用的技术,那是一种接地气的方法。

但在《论语·学而》第十五章中,对这个含义进行了升华,引申为对学识修养的追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记录了孔子和学生子贡的这段对话。

子贡说:做人就要贫穷也不谄媚,富有也不骄纵。孔子回答:这样虽好,但能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更佳。子贡再问:那是不是就和《诗经》中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个意思?

他们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代表了一种知识求索,从一件事能联系到另一件事;也提示了人的修养炼成,可以从一种境界到达另一种境界

无论知识还是修养,只有不断地雕磨,举一反三,才能臻于至善。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达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匠人精神

成为被尊敬或被追捧的人,从来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就能轻易触达的,而是要表里如一、方方面面都可圈可点,经得起综合的考验。

从《毛诗序》品评这首诗的语句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参考。

“《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

这是一首给高风亮节的名臣良士的赞歌。赞美的男主角是卫国的武和。他才华卓著,以德服人;身居高位,从善如流。

武公活到了90岁,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人没见过,但他依然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听进外界的声音。因此说,他无论才华还是德行,无论在君王还是百姓眼中,都是顶呱呱的。

他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从内而外的贤者,成为后世的榜样。

这时,莉莉分不免又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联想到“工匠精神”。商丘铁锅保持敲打36000锤,才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美名远扬;陶瓷经历了练泥拉坯,烧造时不高一度、不抢一时,才能出名窑精品。这过程充满了雕琢,成品的高口碑受欢迎成就了其价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切磋琢磨,即使不能完美无暇,但是可以让自己变得坚不可摧或有口皆碑。

反观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虽能朽木充栋梁,风光一时,但经过岁月摧折,绣花枕头一包草,终会坍塌破碎。

总结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礼赞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在今天,它依然指引着我们,是一种可贵的求索品质,也是一种表里如一匠人精神。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行动,我们才可以获得“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之德行。


我是诗经迷 ,用现代思维读《诗经》,不同见解评论区见!(图来自网络,侵删)


莉莉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其诗如下: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首诗热烈地赞美了西周末期的卫国国君卫武公。卫武公当时任周平王的丞相,在言语,道德,事功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这首诗用多重比喻赞美了武公,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神态威严,意志坚强,性格柔和,言谈风趣。年逾九十,还能听取下边的建议,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条。他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呢?

靠的就是诗歌开头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学问经过切磋,才更加精湛。品德经过琢磨,才更加高尚。

切,指加工骨器,象牙时,先用刀切断,再用锉锉平,使其更加光滑。加工玉石时,先把玉石剖开,雕琢掉多余的部分,再用工具打磨,使其更加细腻。这里指武公做学问,态度恭敬,修养品德,慢慢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言语科的高徒子贡曾与老师讨论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他问老师:一个人,穷了,不低头,不拍别人马屁;要是发财了,还能对人不骄傲,咋样?孔子说,不如穷了,能忍得住寂寞,受的了平淡,能自得其乐。富了还能尊重人,爱人,还能虚心求进。子贡紧接着说,这就是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了。

老先生听到子贡这么回答,高兴起来了,当场翘起大拇指,盛赞道:子贡阿,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就能推出将来的道理啊。看来,要想达到很高的学问,修养,必须要经过一番艰苦,精心的打磨。

结束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现在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教学课堂强调合作,讨论,探究,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反复琢磨,互相切磋的过程。一粒种子,经过修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经过教育,获取知识,修养品德,才能立身行事。


江湖夜雨9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yù)》,“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琢磨,就好像磨光”,这也是现代汉语词汇中“切磋”、“琢磨”两词的来源出处。

其中,“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在《淇奥》中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淇奥》反复吟颂这位“君子”的外貌、才能、品德,他的一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由得让人想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位翩翩公子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淇奥(yù)

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xiù)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jī)。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yǐ)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像这种有才有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里兼备”的君子,到哪里都是最明亮的那颗星。


不定时读书


原句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诗经.卫风.淇奥》。



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这句诗的意思是 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思无邪学无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

会弁如星。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猗重较兮。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

这篇《诗经·卫风·淇奥》,歌颂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武公的谦逊坦荡的君子之风,受到当时诸国敬重。

史载卫武公在位至九十多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君王。

自武公治卫,卫国一时名震诸国,获“君子之邦”美誉,孔子周游列国,竟有大半时间留在卫国,乃是慕其君子之风也。


寗子


切磋,琢磨的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