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剑培训师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就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这句话属于孔子的教导之语。是对弟子所说的。孔子以“六艺”授徒,学成之后,是可以作君子的。何为“君子”呢,首先要有才学,另外还要有品德,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就是“君子”了,可以去从政做官。
这两个方面,孔子的教学内容里都有,孔子的私学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的合一。他认为,一个学生不要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学识够不够,当一个人的学识足够了,自然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别人、了解社会,到时候不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了真本领,总会有人争相了解的那一天。这里的“知”也当“智”讲,代表学识、智慧。
谢谢!
静说贤论
人一生中的顶级修养: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呀!这与开头相照应。
孔子在开篇就讲了一个人最应该修炼的三种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习,古体字为上下结果的合体字,上面是两只鸟,习的本义,就是鸟儿在练习飞翔。所以,这里的习,不同于我们的读死书,而是能把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自己心中愉悦,大家也都认可你。
你看,很远的人都来和你交朋友,向你学习,这该是多么快乐的事,人心中都有一种成就感,都渴望被肯定,这就是人性。但是,还有相反的情况,你再厉害,再有本领,别人也不把你当盘菜,用赵本山的话说,别人不拿你这豆包当干粮。这时候,我们就要淡定了,也就是孔老先生很委婉的来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也就是说,被人理解,感到快乐很容易,难就难在,不被人认可,我也不生气。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君子了吧。你看,开头就提出来,到了学而篇的结束,又加以强调,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可见,这有多重要。
总是怪人家,总觉得憋屈,很少反省自己,是人类的通病。
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即使做错了,也要找一大堆理由来遮羞,掩饰,总是觉得自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而不是考虑把自己眼前的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任正非的华为集团,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刚上班没多久,就给任正非上了万言书,任正非批复为神经病,将此人辞退,很多人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刚刚参加工作,首要考虑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冷板凳,正如孔子的令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日本的原邮政大臣野田圣子,高校毕业,和十几个同学一起被分在一家大酒店,最初的工作是刷马桶,他们都捏着鼻子,很不情愿干这样的工作。野田圣子偶然发现,一个老员工,刷碗马桶后,竟然舀一杯水饮用,她受到触动,便开始兢兢业业刷马桶,从此,在酒店一步一个台阶,最后做到酒店经理,到邮电大臣。
结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其中,遁世无闷是先觉条件。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考虑,我们的能力,经验是不是还不够,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一生没有被起用,但他并没有迷失,颓废,仍在自述生平中写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你看,又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乐在其中了,又何必去抱怨。
江湖夜雨92
我们现在总是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都喜欢“出名”,因为一旦出名就意味着高收入,高的社会地位,高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人性当中的一个方面,试问,当你走在大街上,旁边有人说一句:“这不是那大明星XXX吗?”你虽然装作镇定,但是心里早已经翻江倒海了吧?
但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实这一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一个人出名之后,社会上会有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他,如果他自己本身的生活习惯不是非常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话,他的小小缺点就会被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发生过很多明星跳楼自杀的情况吧?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的这一句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天天想着让别人知道我们,这是虚荣心,我们要想办法消除这样的虚荣心,变成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人在仙境漫游,它不香吗?何必被很多人捧上天,容易摔死。
孔子的后半句就是对这个道理的补充,我们除了不要天天想着出名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要了解人的本性。只有了解人类的本性之后,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活下去。
装模作样的文科生
我是涛某,很高兴应邀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来含义,然后我们再试着理解这句话吧。
很多人看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想当然的就理解为字面的意思,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患自己不理解别人。这样理解或许会错误的理解这句话。
有些时候《论语》本来意义真的很能搞得清楚,这也是学习《论语》的难处所在。当我们站在现在的立场去理解两千五百多年孔子的话的时候,因为
阶级立场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和人生的抱负不同,导致我们的会意和原意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那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应该如何去理解呢?关键是这个“人”应该怎么理解?我曾不知一次表露过我的观点,在《论语》里,这个“人”很少有泛指的时候,基本是特指,特指贵族阶级、统治阶级,在孔子这里地位比较高的叫“人”,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叫“朋”或“友”,被统治阶级叫“民”。人和民是有着明确的区别,不是什么人在孔子这里都可以称“人”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说我一派胡言,各种翻译都把“人”解释为别人(泛指),况且你也说了,人有两种含义,你怎么就能肯定“人”一定是特指呢?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如果“人”是特指,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患自己能力不行。这么理解通吗?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逻辑,让别人了解自己,还要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所以这个“人”只能理解为统治阶级,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不要担心领导不理解自己,要忧患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这样才是合乎逻辑的理解。这是孔子从政务实的表现,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耍巴结。
那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就是,不要担心领导不了解自己,要忧患自己是否理解领导的意图。我们知道孔子“述而不作”,他不是位改革者,他只是继承周公的那一套,恢复礼乐制度,这句话就说明孔子从政是依赖于统治阶级的,这个有点墨子“尚同”的意思,跟着领导的意图走,上行下效。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愿意或许不是说人和人(平级之间)的事,而是说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事。
咱们再从两千五百年前回到现在,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重要的也不是理解,相反我觉得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得从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开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往往喜欢干什么事呢,喜欢爱心绑架,老觉得我是了解你的,喜欢帮别人做决定,事实上,别人可能会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孔子他老人家也没这层意思,但是他老人家
这句话却能给我们现在职场的人一个很好的启示,下级和领导不就是要遵循这样吗?涛某说古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
这句话对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有文化教育意义,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调整心态
在学而第一篇第一条,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活中,我们努力地想要在社会立足,希望别人认可我们,但往往急功近利,欲速而不达。
只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坚持不懈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总有一天,我们的闪光点会被别人发现。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乐观积极,一切都会向好发展。
督促学习
只有乐观的心态,不足以支持别人对我们的认可,只有不停的扩充知识,强化本领,才会在社会上长久立足,短暂的认可只会让我们陷入更窘迫的境地。
有真本事能使我们从容淡定,不会大喜大悲,不因一时困顿而迷失、彷徨。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这里的学习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为自己所用,不能固步自封。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身成长,而不去关注他人优点,就会使自己闭塞,自大,所以孔子说:“患不知人也。”
自省不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可见,孔子思想对弟子的影响。
除了学习,还应该时常回顾,反省自身不足,加以纠正、改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吸引更强大的能量。只学习不反省,不总结,无疑是蜻蜓点水,徒劳无功。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句话传递的文化意义。
杖芒徐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能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孔子教育学生,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实地了解别人。不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不能树立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
孔子教育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怨天尤人上。
东方影月51747391
你好!我是曼声阅读,与你共同探讨!
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这句话是《论语.学而》里的最后一则,意思是:“不怕别人不知道我,怕的是我不识人啊。”
巧妙的是,在《学而》里,这最后一则与第一则遥相呼应,互为阐释。第一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气恼,不也是君子的本色吗?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的人。
2 作用:
首先,“不患人之不己知”,是修正人们的心态和品行。首先是要向君子看齐,要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其次是心态,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认识自己。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有所作为,但是切莫心急,一心急就会犯“患人之不己知”的毛病,心态不对就做不好事,所以这句是说立身行事的心态问题,摆正心态是前提。
其次,指出“患不知人”才是立身行事的重点。人生在世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别人有时甚于了解自己。别人不知道你没什么,但你不了解别人就会出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不了解别人,就无法融洽合作,可能会遇上猪队友;也可能受骗上当,损失钱财;也可能与真正的朋友、君子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3 现实意义
现实中这样的心态已成了常态。怕别人不知其名,相信宣传,工作交往中往往见面就递名片,高调现身,受不了“被冷落”的低调,而做起事来,却“不知”的时候居多。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正切中了人们汲汲于名利的浮躁和自以为是的空虚;他的智慧之处是,此言不仅适用于几千年前,同样适用于今天。孔子好像早已知道我们今天会有一句话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吧。
很高兴同你一起交流,谢谢!
曼声阅读
这是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原意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在当代还是非常适用的,用这句话作为处世之道,其效果肯定会令人满意。
在如今这个时代,许多人自认为是千里马,只是苦于没有伯乐。这句活告诉我们,别人不了解自己,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而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因此,要想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去了解别人,只有了解了别人以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销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独吟黄昏
知人之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是: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要有知人之明!
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许多人总是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所以就使劲的向他人表演自己、表达自己、叙说自己,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弄得很轻浮、很烦乱、很浮躁!
我们会发现到,有许多优秀的人,他话不多,表达恰到好处,注意环境和时机,注重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往往更加受欢迎,更有前途与未来。
《论语》里面也告诉我们,自己应该忧患不能知人,至于他人是否了解自己,却不重要。
我们可以分析出重要的道理!
社会是人的集合,人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我们每天就是个人打交道,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知人,就成为了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成功的基础、智慧的体现!如果不能知人、不善于知人,那是要忧虑的,只有忧虑了、才会想办法改善自己、让自己做到知人!否则,怎样在社会中奋斗呢?
我们做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平静,过有价值的生活和人生。我们做好自己,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做一个明白道理和了解他人的人,是成熟、是智慧、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