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要把“拒吃野生動物”當成一句口號

遠離野味誘惑,大眾拍手稱讚。無論是基於人們增強自律意識,“管住嘴”的考慮,還是為了確保職能部門人員嚴格規範執法需要,野味科普都亟待加強。首先,要有權威、系統的科普資料。其次,廣泛的科普宣傳不可少。同時,相關闢謠也要及時。科普宣傳不能“熱”在一時,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為功

勿要把“拒吃野生動物”當成一句口號

新冠肺炎病毒又一次將“野味”一詞推上熱門,“拒絕野味”“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又一次響起。

遠離野味誘惑,大眾拍手稱讚。然而,究竟哪些動物才算野味?一些人表示分不清。筆者專門與親朋好友就此話題在微信群裡展開討論:籠裡養的畫眉,缸中養的烏龜、蟒蛇,度假村裡供人圍觀的羊駝、鴕鳥、孔雀,超市水缸裡待售的龍蝦,客棧民宿裡號稱味道純正的野豬、野兔等,究竟算不算野生動物?大家看法迥異。有媒體報道稱,個別地方的市場監管人員在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工作中,將人們日常食用的禽類、海產品之類也列為查處整治對象,引發經營者與消費者不滿。

可見,無論是基於人們增強自律意識,“管住嘴”的考慮,還是為了確保職能部門人員嚴格規範執法需要,野味科普亟待加強。

推進“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權威、系統的科普資料。目前,關於濫食野味的危害眾所周知,相應的宣傳內容不少,但對於野生動物的定義、分類與深入細緻的辨識,以及如何科學保護野生動物之類的資料,尚不多見。為此,建議科普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順應形勢需要,儘快編寫出版相關科普讀物,幫助大眾掌握正確科普“姿勢”。

其次,廣泛的科普宣傳不可少。為了引導人們遠離野味誘惑,百度日前發起“拒絕野味,守護健康”的倡議與行動,用戶在百度搜索“野味”或野生動物關鍵詞,搜索結果首頁置頂位置會出現“拒絕野味,守護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百度地圖在全國範圍內下線一批名稱與“野味”相關的餐飲和市場地點信息,並在全國4.8萬個農貿市場、海鮮市場等地點的信息詳情中,增設“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絕野味,從我做起”的提醒。無獨有偶,果殼、小輔科普、童遊列車等微信公號和APP也在運用自己的平臺努力科普。在信息化時代,開展“野味科普”,一方面線下傳統宣傳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科技信息機構及大V們集體線上發力。

再次,相關闢謠要及時。竭力掃清易於為人們所忽略的宣傳與認知誤區,是從根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這種誤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一些公開出版的科普讀物,其內容陳舊落後,編輯出版時把關不嚴,導致出現關於野味的知識謬誤。再有就是一些涉及野生動物的“偏方”,實際上來源不明,毫無科學根據,且極不靠譜,如若按圖索驥,很可能不治病反倒致病。網絡上,不少無良公號為博人眼球衝點擊量,常常自創“偏方”,謠言講得像模像樣。所以,對於此類宣傳與認知誤區,需要旗幟鮮明地予以糾偏,以此幫助人們轉變思想觀念。

最後,科普宣傳不能“熱”在一時,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為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