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他是后人褒贬不一的人物中的典型,也是一个前半生和后半生生存的不统一的人,可以这样说,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左宗棠是他一生的朋友当然还是他的对手,他的家书到现在为止都被广为流传,让人值得注意的是,他还被人称之为"曾剃头"。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爆发,而起义的地点离曾国藩的家乡不远,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大清朝南方的半壁江山,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可谓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随着湘军的不断壮大,曾国藩的腰杆也越来越硬,湘军攻破南京后其将帅们确实有过欲拥立曾国藩东南称帝的一幕,可是在封建专制王朝。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种铤而走险的非常之举成则王,若不成是要诛九族的,所以大家都不敢提"拥立" 二字,将领们只是用言语试探、怂恿曾国藩。当皇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来都要有兵有粮,或者有大义名分。当时的曾国藩坐拥最强大的湘军,部属们都忠诚于他,如此优越条件下,曾国藩不动心怕也是难。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曾国藩原本十分赏识王闿运大才,后来因此事却与他渐渐疏远,王不得意于曾幕,很是失落 ,曾写有"我惭携短剑,只为看山来" 以抒发内心的怅惘。在未剿灭太平天国之时,就有登徒浪子向曾国藩建议过拥兵自重,自立门户,而曾国藩曾以蘸水写"狂妄"予以驳斥。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自古以来,犯上作乱就被文人墨客所鄙夷,他可不能把自己的名声当作赌注而投掷于毫无把握的对局之中,说白了,还是不自信的结果。这几乎是历朝历代战争结束后必有的现象。曾国藩早有裁军的意思,既可以消弭朝廷的猜忌与敌意,又可以表明自己从无野心。于是他力排众议,决议裁撤湘军。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对联暗示应该造反,虽严加斥责却有二心

包括如何夯实自家的地位和权力,加上他一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的做事风格,让他不敢或不想铤而走险、开始放手一搏。在当时实在难有表现的主客观条件。大清就算已经衰败,不过支持者还是很多,因为满、蒙、回精英们并缺少懈怠厌倦的意思,因此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曾国藩也只能解散团队,作为一方大员,以卫和平以示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