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是為了遠離塵囂,不讓世俗的浮躁進入個人世界


因為無處不在的喧囂與浮躁,寂寞,漸至成了教育界的稀缺精神,對外界紛擾能充耳不聞,怡然獨處,真該感激的,是那些書。為自己的閱讀,因為閱讀而產生的思考,是個人生活中最有價值的生命活動。讀書就是為了遠離塵囂,不讓世俗的浮躁進入個人世界。原本清靜的心境,只要夾進雜念,如同有霾,就無法感受悠遠和遼闊。


讀書為了什麼?不就是想離世俗化的生活稍稍遠一些嗎?你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啊,因為你沉醉於書的世界,專注于思考,你就成為你了。
熱鬧的地方沒有風景,叫喊聲中難有思想,寂寞的人讀寂寞的書,讓自己寂寞下來,有價值的閱讀才會開始。每次進圖書館,我都感到自己可憐、讀的書太少。有時也會感到惋惜,圖書館裡有幾本好書,入庫三十多年,只被人借過一兩次;有些在我看來極有意思的書,一次也沒有人借出(當然,也許真愛這本書的人都已經買過了)。書庫裡,成千上萬的書立在那裡,大部分作者不在人世,有些已成千年朽骨,而那些不朽的字是他們在寂寞中寫出的,仍然在等待同樣寂寞的讀者。


讀書就是為了遠離塵囂,不讓世俗的浮躁進入個人世界


漫長的文明史中,很多智者的思想情感是可能跨越時代的,當他們孤身一人時,思考和表達格外純淨。人的認知經常受環境的限制,你試圖通過讀書走得遠一些,抵達人類所能及的思想深處,然而在閱讀中你又會發現,不知不覺間跟隨作者回到常識,而常識總在燈火闌珊處。
思想者往往在寂寞中頓悟。他們離群索居,青燈黃卷,迷戀探索發現的樂趣,我能想象他凝望遠方的目光,或是躊躇滿志的釋然。

無論如何,讀書總是個人的事,也只有“個人”才能讀些書。看到媒體宣傳某本書熱賣,或是看到大家圍坐“共同閱讀”一本書時,我就覺得也許可以不去讀那本書(至少暫時不需要),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讀書,極易喪失判斷和思考。集體不可能“學習”,一群人在一起,更不可能專心閱讀。好多年之後,我仍然感到不解:我根本沒法對著鏡頭讀書,為什麼有人一直可以?我不認為讀書是一件可以熱鬧的“活動”。後來我當教師,也習慣瞭解學生課外閱讀的狀態,而在課堂,學生的“讀書”是朗讀、誦讀,我根本猜不到學生心裡在思考什麼,我認為有價值的閱讀全在課外,在課外也只能是私人空間的閱讀。有價值的非功利的讀書,需要無限的選擇自由,除了選擇書籍,還可以選擇讀書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在自己最適合的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浪費這種基本自由,是人生最為可惜的事。


讀書就是為了遠離塵囂,不讓世俗的浮躁進入個人世界


回憶往事,常想小時候的讀書,那時能獲得書籍的途徑實在太少了,想找到一本可讀的書實在太難了,因而也就特別珍惜,當年從書本中獲得的啟示影響至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一個人專注地讀書並思考,雖然也渴望有“同學”交流,但在那個反智年代是不可能的。“獨學”的缺陷,是無法通過交流提高認識,拓展視野並獲取更多的啟示,但“獨學”也有特別的好處:可以通過自己的摸索,無論是獲得的啟示還是走過的彎路,都是個人親歷,過了多年,印象仍然非常深刻。後來的工作和學習,再也沒有那樣孤寂的環境,也就很難有那樣特別的經驗與教訓。如果過於重視交流,以此為不讀書的理由,其實是不想讀書。讀書本身就是在與人交流。那些作者。絕大多數是有智慧的表達者,他們在和世界交流,和無數的人在交流,如果認識到閱讀是在與作者交流,就未必感到“獨學無友”。


讀書就是為了遠離塵囂,不讓世俗的浮躁進入個人世界


獨學,如一個人遠行,非常專注、自由,因為獨處,敢於思考許多問題。在一言獲罪、人人自危的時代,獨立閱讀的好處只有自己明白,你本不寂寞也只能寂寞,這就給個人留存了一些特別的習慣。
好多年了,鄉間破屋的那盞孤燈仍然在我面前亮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