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中華民族的特性之一嗎?你怎麼看?

雅蜀君


見到此題,我想到了中國歷史上,多少"文死諫、武死戰"慘烈壯舉。從比干剜心、到楊任剜目、梅伯炮烙、商容撞柱,多少人前撲後繼地諍諫失道昏君;從文天祥絕食、楊繼業撞碑、南霽雲斷指、張巡罵賊、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到五戰士血戰狼牙山、八女英自沉烏斯渾河、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胸膛堵槍眼、再到3500萬抗日軍民以身殉國……

凡此種種,我們民族的前人們,在事關民族興亡、國家存歿的大義面前,總是連稍許猶豫都不曾露現地從容就義、慷慨赴死,遑論"中庸之道"?

所以,我認為,"中庸之道"只是我國諸子百家之中,儒家文化的傳承之一,並非中華民族的特性之一。


跛翁


關於“中庸”,不瞭解的人以為是“和稀泥”,沒有原則,當個老好人等等,這種流俗的或者淺薄的、不負責任的看法,實際上嚴重違背了中庸本來的智慧,有的時候不僅是玷汙了中庸的智慧,而且對中國文化其實也有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

《中庸》它到底在講什麼?

《中庸》是《禮記》的其中一篇,被南宋的朱熹拿出來做註釋,和《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並稱做四書。

《中庸》的作者一般的認為就是子思,子思實際上也是孔子的孫子了。《中庸》這本書,應該是儒家思想裡邊非常深刻的,如果用哲學的話是涉及到“本體”的一本書。

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中庸之道。

《中庸》與修身齊家

從最表層的角度來看,它告訴我們一個智慧,就是“用中”用是用處的用,中就是中庸的中。它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整個生活中間、管理中間,一定要注意各種力量的平衡點,就是我們把事情做好,把社會管理好,把家庭處理好,這是《中庸》從最表層的意思上告訴我們的一個智慧。

先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子結婚了,實際上是面對了四個長輩,自己的父母兩個,還有公公婆婆。那麼你在處理關係的時候要注意“中”,你對自己的父母好,這是本分,也是天然,可是對自己的公公婆婆一定要好,這個兒媳婦她就做到了“中”,如果說她對生養自己的父母特別好,但是由於公公婆婆沒有生養自己,老是隔著一層,在照顧公公婆婆的時候,從心理上也不親近,有時候照顧的不是很周到,這個時候就不“中”了。

一個男同志也是,男人結婚以後,你也是面臨著你的父母和你的岳父岳母,這個時候也是“中”,如果不“中”的話,家庭關係你很難處理好。那麼這個“中”在大事上,比如說我們培養孩子方面,我們說一個孩子分數重要,考的分高可以進重點學校或者考好大學。

這個“中”就意味著我們既要注重孩子的成績,又要注重孩子的德行。所以我告訴大家,“中”在我們生活智慧中處處存在,什麼時候如果不“中”了,什麼時候就要出問題了。

《中庸》與治國安邦

咱們講治國,它也面臨“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們這個國家在經濟建設上下功夫下得多,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文化問題和信仰問題、道德建設的問題等等,應該說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使得這個社會急急躁躁的,在過於追求金錢和權力的時候,我們這個民族在道德修為的提升、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包括心靈、信仰等建設方面我們是有遺憾的地方,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果真懂了中庸的話,那就得好好的重視經濟建設,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文化建設、信仰建設和心靈建設,就是保持文化建設、心靈建設、道德建設和整個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中”。

“中庸”,不瞭解的以為是“和稀泥”,沒有原則當個老好人等等,這種流俗的或者淺薄的、不負責任的看法,實際上嚴重違背了中庸本來的智慧,有的時候不僅是玷汙了中庸的智慧,而且對中國文化其實也有一個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追問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源,很重要的就是很多同志,既沒讀過《中庸》又沒有領會“中庸”的智慧,而在這個情況下就不負責任的,以為中庸是什麼和稀泥,沒有原則,應該說這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如此大家再看我們推動城市繁榮,高樓林立,現代化的設施越來越多。可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怎麼辦?如果說我們城市發展的同時導致農村凋零,讓農村出現了衰敗甚至死亡,這是很危險的。這個時候我們的中庸智慧就要提出來,叫做城市的發展很重要,農村的振興很重要。所以我們中央近一兩年提出鄉村振興,下大功夫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說是非常非常及時,所以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是城市的繁榮和鄉村的振興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個就是《中庸》的“中”,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協調發展。

再比如說我們整個市場。國外市場重要,我們出口到美國去,出口到歐洲去,出口到非洲去等等。但是如果說一味的出口,而整個國內的市場內需出了問題,那就使得一旦國際市場的波動,就會帶來我們整個經濟的毀滅性的打擊。那麼我們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國內市場,要足夠大、足夠強,這就使得一旦國際經濟出現波動的時候,我們整個的國內的市場和需求仍然能夠保證我們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中庸的“中”絕不是和稀泥,絕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如何生活得好、發展得好,如何社會治理效果好的一個秘訣和方法。

中”就是實現各種力量的動態平衡。比如說效率和公平,效率重要,可是注重效率的時候,能者發展的快,弱者發展的慢,假以時日以後兩極分化就會出現。這個時候就需要公正了,我們既要追求效率,一定不能忽視公正。所以大家發現沒有全面扶貧,其實就是社會公正。就是實現了效率和公平公正之間的一個動態平衡。實際上扶貧除了物質條件之外,一定要在心靈上,就是文化教育上下功夫。

我們在扶貧的時候,如果培養了某些人好佔小便宜,我們的扶貧實際上是很遺憾的,我們的扶貧除了物質條件給我們的貧困的老百姓有一定的提高之外,一定要扶心、扶智,在文化教育上下功夫,讓我們老百姓每一個人都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光榮地賺取自己的生活的用品。

中庸的“中”是讓我們非常全面的看問題,能夠注重這個事物發展各種力量的動態平衡,就是讓我們的事業和人生走在正確發展的軌道上,而不要因為自己的偏執、偏頗和片面,帶來對整個事業的傷害,甚至犯下顛覆性的錯誤。

所以《中庸》這本書他講的這個“用中”的智慧,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

生活中間,只要我們做到了“中”,就能夠保證我們的事業健康發展,就可以儘可能避免或者減少顛覆性的錯誤,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事業就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狀態和局面。反過來講如果真的不懂“中庸”,有的時候很用力,結果是片面了或者極端了,注重了這一方面忽視了那一方面,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中庸》與教育

再看現在我們教育孩子。分數固然很重要,於是讓孩子不斷地去參加各種班,把孩子的成績給逼出來。但是,當大家僅僅注重分數的時候,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沒有?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正確的應對的能力有沒有?

如果教育孩子的時候做不到“中庸”,注重孩子成績的時候,對孩子的心智建設和健全人格忽視了,這個錯誤往往是追悔莫及。比如說好多企業家,我要賺錢,我要盈利等等很重要,但是你培養接班人也一定重要;你注重眼前的發展很重要,你注重未來的產業佈局也很重要;你注重你身邊的人發展,你同時要注重一線的工人也很重要;你像我們治國的時候,金融重要,實體經濟更重要。

今天通過回答這個問題,簡單說這些。

這個中庸的“中”是咱的列祖列宗,是咱的古聖先賢,是咱這個中華民族所體會出來的一個獨到的智慧,這個智慧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走到今天,我們不走極端,我們不偏執,這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我們對中庸一定要體認它,學習它、領會它,一定不要一知半解的時候就開始說不負責任的話,這樣不好。

相信大家對《中庸》肯定還有更深刻的理解,歡迎留言交流探討。


一二一學堂


我是冰凌飛舞,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庸之道的確是中華民族的特性之一。中庸出自儒家經典《中庸》,是儒家修身治國的基本價值理論,也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之一。

對中庸之道,現代人並沒有完全弄清古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和處事哲學,往往認為中庸就是迂腐、油滑、不思進取、沒有個性、稀泥抹光牆,其實這是對中庸的最大誤解,有失偏頗。

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程頤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通篇也都告誡世人“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中庸始終倡導不偏不斜,以純正的人性修身處事、待人接物,是為人的“中正之道”,古來的“聖人之道”,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幾千年來閃耀著睿智的人性光芒。

中庸之道,首在律己修身

中庸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既合乎人性,有合理的慾望和正常的需求,更嚴格律己,時刻節制過分的慾望和需求,這樣才符合天理大道。律己是中庸的起點,只有從提高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慎獨、慎微、慎言、慎行、慎欲、慎友,才能達到真正的中庸之境。

中庸之道,重在至誠立身

中庸的樞要在誠,至誠是中庸之道所堅持的重要原則。某種意義上說,中庸之道就是至誠之道、真誠之道。《中庸》認為,天所以為天,是因為天是誠和純的化身。只有以至誠立身,才能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誠之者,人之道也。以誠待人,才能無人不信;以誠處事,才能無事不克;以誠立業,才能無業不興。

中庸之道,貴在忠恕待人

孔子思想核心就是為仁、忠恕,他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忠恕思想,提出"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忠恕去感召、感化人。只要堅持忠恕待人,時刻將心比心、寬厚包容、互相諒解、互相關心、相互支持,人們就會和諧共處,就會達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境界。


冰凌飛舞


中庸之道,亦在於“誠”。中庸所談的“至誠之道”,從修身養性中看來,其實也是“真誠之道”。真誠,是心之至誠,以誠待人則無人不信,以誠處事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



關中博雅齋


是!中庸之道,要一陰一陽來看事看物,不偏不歪!


儒釋道玄機


我認為“中庸”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必悟思想,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需要學習的,更值得被世界各民族借鑑。

“中庸”意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不走極端。並非現在很多人理解的“和稀泥”,更不是“騎牆”。中庸涉及哲學範疇,我認為與“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篇,後被編著在《論語·庸也》之中,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但人們已經長久缺乏這種道德了。

反觀現代社會,中庸之道的影響還是比較廣泛的,但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未真正理解其想要表達的含義,有點走偏了。

生活中一些人被問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時,常做出這樣的回答:“我保持中立,不發表意見。”也常常聽部分父母教育子女:“別人說什麼你聽就行了,不要亂說話。”這都是為汙名化“中庸之道”做的鋪墊,完全走偏了。

“平衡”這個詞常見,像社會平衡發展,經濟平衡充分發展等等,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使雙方事態保持平衡,客觀看問題,不偏向任何一方,但這並不代表不發表意見,反而是辯證地分析問題之後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以行動調和、均衡對立方。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時並非我們簡單能夠理解的,需要多看,多思,方能從中受益。


杖芒徐行


曾經是,但是現在不是,中庸的意思是擇善固執。而不是什麼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和稀泥巴。中庸中的誠,慎獨和擇善固執,可能只有深信仁義禮智信,踐行仁義禮智信的人才能夠更好行持。所以說中庸曾經是中華民族的特性。但是現在不是。

傳統意義上的那個中庸,是商品經濟發展後的必然產物,被人牽強附會進了中庸中。實際上以前讀書人的中庸是指的擇善固執,誠明,篤行等等。所以首先,踐行中庸,只有在認同信,仁,誠,謙等儒家價值觀後才能開始。

一個人,先認同仁義,然後行持仁義,怎麼行持?遇到危險怎麼辦?有人破壞怎麼辦?怎樣堅固道心?這就是中庸這本書講的內容:謙虛慎獨,擇善固執。


師長366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恰如其分,剛剛好,不過之,也無不及。如果比作射箭,就是剛好正中靶心,那可是不容易實現的。拿自負和自卑作比方,它們都不是中庸之道,自信才是中庸。可現實中往往是人在順勢時容易高估自己而變得有些自負,身處逆境中、困境時往往又會低估了自己而變得自卑,乃至心灰意冷。所以要恰如其分地呈現那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別人的評斷有恰當、中肯的瞭解。


LBL一陣風


很多人把中庸當平庸理解,那是大錯特錯的。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恰如其分,剛剛好,不過之,也無不及。如果比作射箭,就是剛好正中靶心,那可是不容易實現的。拿自負和自卑作比方,它們都不是中庸之道,自信才是中庸。可現實中往往是人在順勢時容易高估自己而變得有些自負,身處逆境中、困境時往往又會低估了自己而變得自卑,乃至心灰意冷。所以要恰如其分地呈現那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別人的評斷有恰當、中肯的瞭解。


一日一智


是。意思是無過之亦無不足。保持中間狀態。是保持中正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