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提起工業強國,人們都喜歡拿日本和德國作為例子,而不是美國?

海海愛素素


首先是人們觀念有問題,以為只有汽車、家用電器、輪船火車飛機這些東西才是工業製造,而不把Google、windows、offices、facebook、IBM看成工業。(這兩天美國對中興禁售芯片和技術,可以讓我們領教領教什麼是美國的工業)

其次是日本和德國有產品,美國賣的主要是設計、標準和技術,還有一些服務。其餘的產品只掌握最核心的、價值最高的核心部件。



關於第一項。不要以為只有傳統工業產品製造才是工業,難道windows、office、facebook不是工業製造麼?!日本和德國有亞馬遜、Google這樣的超級企業麼!現在日本和德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德國的工業4.0是在幹什麼?其中一項就是幹這些。

關於第二項:此前幾屆美國政府的政策,並因此有“一流國家賣標準,二流國家賣設計,三流國家賣產品“。所以當時世界各國的製造業全部遵循的是美國標準。比如汽車業用的是美國汽車協會標準、石油業用的是美國石油協會標準、焊接是美國焊接協會標準……所有的標準都是系列標準,由成千上萬本標準組成,每本標準售價給每個企業都是上千美元,且只能授予這個企業用,不能複製(知識產權)。還有各種認證、專利、設計的出售——說白了就是美國向全世界賣的是知識產權。這也是中美貿易中,美國買了大量的中國產品,但是中國買美國的東西卻不多,而特朗普天天喊著中國不尊重美國知識產權的原因。



當然,奧巴馬、特朗普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美國NNMI計劃,以及製造業迴流規劃,也開始為了打擊中國製造2025計劃不惜打貿易戰。至於效果,我們拭目以待吧。


象眼觀天下


兩個原因,一個是普遍性的說法,軟件,通常不算工業強國的標誌產品,當然,這只是通常的說法。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


首先要明白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強國,都必定是在工業上一些領域有強勢的地方,只不過不為人所熟知罷了。不管是美國,德國,日本,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都是如此,這也是全球化最上層的動力。

我想很多人會說,像美國的微軟,谷歌,蘋果等等,他們的軟件也是工業產品,這是自然,但對於普通人所說的工業,通常是不包含這部分的。而美國也有很多工業產品,同樣的德國和日本也有心去做軟件,只是沒有美國做的這麼好罷了。


接下來重點說一說第二個原因,也就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先拿家電行業,用這個大多數人都能接觸的行業來說明。家電,通常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鍋爐等,有的還可能包括地暖,散熱器,新風等等產品。(為了避免打廣告,所有牌子都做一定處理)

文中出現的品牌只是舉例,不代表全部,請不要對號入座進行宣傳或者貶低,謝謝。

空調產品就很明顯了,基本就是日本,中國的產品最常見,普通人,美國空調牌子可能就聽過“約ke”,名氣肯定是沒有中國的“格li”“美di”,日本的“大jin”“三ling”響的,但真的就是美國的空調工業品牌不行嗎?並不是,只是涉及的面不同罷了。空調分為氟利昂機和水機,說的簡單點,普通人家用的空調,一般都是用的氟利昂機的空調,這類空調,除了上述的中日四個牌子,還有“海xin”“志gao”等等相對冷門的牌子,美國的家電牌子,在這一領域曠日持久的競爭中,已經基本退出了,在中國市場基本是中日的產品在競爭。而水機,通常是別墅,商業用的空調,(普通人要用也可以,但是太少,個人不推薦用,有錢人隨意)大多數人可能經常接觸到,但是很少會在意,因為水機,一般是好一點的旅館的必要配置,(因為水機適合和地暖統配,高檔配置花錢等等,技術細節不多說了)包括上面出現過的美國“約ke”,還有美國的“麥克weier”等等,這種品牌對於普通人而言,接觸的少,印象肯定不深,所以才有喜歡拿日本作為例子的錯覺,但實際上美國的家電業並不弱,只是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裡,充分競爭後,不怎麼知名而已。千萬不要有,美國工業很弱的看法,因為美國普通人能接觸的工業產品一樣有很多,也不要有,家電技術含量低,美國只管上層設計開發就好了,比起什麼航空發動機,技術確實不高,但能有錢賺,難道是壞事?日本超高的人均產值不就是例子。


同樣的,德國在家電領域一樣有擅長的地方,德國的空調產品在中國市場確實罕見,但是在其他領域,比如鍋爐,德國的產品就很有優勢,人人家裡基本都有鍋爐,常接觸到德國工業製造也容易的多了,自然也會經常談及德國工業製造,而且比起土耳其,意大利等國家,日本,德國在以家電為代表的工業領域,一般都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有幾家龐大的明星企業,品牌,對於普通人來說,總不可能談你的鍋爐能不能做到部件直拆,分水器用的什麼材質吧?肯定是談品牌,好不好,用了多長時間,談企業歷史,股票價位等等,這下,剛好,德國有西門zi這個龐然大物,日本有大jin,中國也一樣,有早就走出國門競爭的海er。美國在這方面就顯得相對吃虧,或者說相對弱勢,因為通yong把家電業務賣給了海er,導致少了一個參與家電的龐然大物,一般人只會說,我家裡的冰箱生產商,還賣空調,飛機呢,總不可能說,我家的飛機發動機,和我家的冰箱是同一家公司的產品吧?

在其他方面,比如隨處可見的汽車,人們一提到德國車,有什麼?“奔chi”"bao馬”“奧di”,提起日本車,“豐tian”“本tian”“ri產”等等,這種產業集群就造成了印象的加深,尤其是部分車子佔領了高端領域,雖然中美合資的秋名山神車在低端車子裡也很有名,還有“福te”等,但數量上相對少很多,而美國在汽車領域的強項,在中國又是普通人難以常接觸的地方,而且剛好對應國內的強項,比如美國“卡te”的重型卡車,還有農機等等,國內的“重qi”也一樣做,重型卡車的發動機,美國工業做的很好,但跑到中國的市場來競爭就沒優勢。還有越野車位代表的美國“悍ma”等,國內有“猛shi”“山mao”(這種車子也不推薦普通人用,個人意見),都是走出國門去相互競爭,可能在沙特土豪面前,可能是美國車,中國車見得多點。


文中出現的品牌只是舉例,不代表全部,請不要對號入座進行宣傳或者貶低,謝謝。


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人人都能買到各國的優質產品,不要覺得什麼國家的或者企業產品天下無敵,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各自的優勢。也不要狹隘地貶低或者盲目地支持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產品,都是現代人了。


尚旬


提到工業強國人們總喜歡拿日本和德國作為例子而不是美國,是因為美國這個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已無需多言,而日本和德國經常被提及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後的發展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通過觀察工業重疊的兩國可以得到更多如何發展成工業強國的啟示。
汽車工業發達的日本和德國


我們知道在二戰前日本是六大帝國主義國家之一,工業比歐美大國要弱但是領先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而德國傳統上就是一個技術非常先進的大國,在一戰後經過發現又重新崛起為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可是這兩國自恃強大悍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自己國家創造的工業財富也幾乎化為烏有。
發動二戰的希特勒

因此二戰後的日本和德國可以說是一片廢墟強大的工業不復存在,可是畢竟有多年工業發展打下的底子和美國的扶持,這兩國工業又迅速恢復和發展重新成為工業強國。因此這兩國對一些國家如何成為工業強國本身有很強的借鑑意義,特別是日本這個原本工業技術落後卻最終逆襲成擁有先進工業技術的國家就更是如此了。


德國家電巨頭西門子

而且日本和德國兩國工業具有高度的重疊性是相互競爭的關係,比如日本和德國都是世界車床設備出口的大國,在汽車產業個家電產業等多個領域存在激烈的競爭。因此這兩國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可以說是使出渾身解數,通過觀察這兩個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示,有助於別的國家吸取經驗走出自己的工業強國之路。


執斧談史說事


這種說法,主要是我們中國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提的比較多。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美國從工業革命開始就在持續不斷的發展,屬於老牌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這樣的國家發展時間長,底子深厚,從這些國家的發展路程裡,我們無法找出有對我們有用的相關思路。

日本和德國則是二戰以後重新興起的新興工業國家,這兩個國家的發展軌跡,對於我國的現代化工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這就是我們才會常常提德國和日本的主要原因。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進入了新一輪的發展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裡,德國、中國、日本可以說基本上是處於同一時間起跑線上,但是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德國、中國、日本三國的工業發展階段則分出了層次。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工業發展速度會比其他國家發展的速度要慢。這就需要我們開始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工業為什麼會出現快速發展的的原因。

所以當時的我們,就開始不斷的分析這兩個國家發展的思路,以及具體的政策,為我們國家的的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戰後,日本和德國是最早和中國展開技術合作、經濟交流的國家。

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啟了中國與西方世界開展經濟交流和合作的大幕,但是在與這些西方國家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在其中夾帶著不少的“特殊條件”,而日本和德國則基本上是以經濟合作為主。

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日本和德國是最先在中國設立工廠,向中國輸送技術的西方國家。從那時起,在國人的視野裡,德國產、日本產的產品就變成了先進產品的代名詞,而德國和日本自然就被國人當成了先進工業國家的代表。

視野的大小代表著眼界的高低,曾經的先進工業強國,也已經相繼被我們超越。先進工業技術在如今的我們眼前,早已經不再是不可企及的目標、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經被我們遠遠的拋在身後。今天的我們回望過去,不僅更加自信,也更加的自豪,因為我們走的路比他們更曲折艱難,但是今天的我們更加的無所畏懼,更敢於披荊斬棘,共同把我們的祖國推上更高的山峰。


落下m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以後,一般中國家庭都有了一件或者幾件家用電器;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結婚,都必備“三大件”。

現在看來,這些家用電器或者“三大件”當然是“小兒科”,不足掛齒。但當年的品牌,比如“三洋”,“東芝”,“夏普”都是如雷貫耳。 誰家娶媳婦,嫁閨女有了那麼一兩件這些品牌的錄音機或者照相機,足以讓左鄰右舍側目!

後來中國的馬路上跑的車也都成了“日系”,建築工程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特種工程車輛,醫療設備,照相器材,等等,無一不是日本產品的天下。

德國的產品就更不必說了。至今手邊還有一部德國產的“萊斯”相機。雖然差不多一百歲高齡,但鏡頭依然那麼清晰。

德國產的精密車床,大型冷、熱軋鋼機支撐著我們的加工製造業。而“德系”的汽車已經佔據了汽車銷售市場的半壁江山。一匹“寶馬”還不夠嗎?

美國的工業產品或者高科技產品在中國除了飛機(波音系列)以外,其它都是網絡比如office系列,Windows系列或者“數字衍生產品”,如蘋果系列。

當然美國工業製造業也是好生了得,只不過美國有不少產品是對華禁止銷售出口的。一般人當然也就不熟悉了。

還有就是美國的航空母艦打擊戰鬥群,同樣反應了工業強國的實際水平,這只不過也是離老百姓日常十萬八千里。人們不瞭解也就情有可原了。


閒看秋風999


美國是由工業強國,農業強國,軍事強國合稱的超級大國!美國是綜合性超級大國,不僅僅是工業強國這部分。這不是同一個概念的名詞!德日在目前是屬於被閹割狀態,他們的很多工業發展是受限制的,比如,武器。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他們兩國受限發展武器裝備。使得這兩國軍事力量不怎麼樣;而德日國土面積小,農業技術水平高,但產量卻是僅僅夠吃。從這點上看,美國則不同了!美國地大,農業發達,全球最大農業出口國,這是農業強國;軍事全球第一,軍事強國;美國工業也很強,但是比德日強不了很多,但也是工業強國!

其次,由主要需求和國情所決定的!我們國內購入了大量的德日美三國產品,但是從市場份額上看,德日遠遠大於美系產品。主要還是因為德日產品更貼近我們國情!比如,以汽車工業為例,其實美系車從操控,品質上來看都不差。但是油耗卻是比德日產品高得多,這是因為美國是資源富裕國美國加油便宜,而德日是資源枯竭國加油貴。德日的國情貼近現在的中國!


優己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工業產品基本上來自德國和日本的比較多。比如來自日本的汽車、挖掘機、數碼相機、彩電等,而德國的機床、車床方面世界聞名。對於日本、德國來說,美國的金融業、電子產品、信息技術是名頭更大的。

我們熟知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引領了計算機時代的信息革命,投資領域的巴菲特,還有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等,相對於美國來說日本和德國是玩產品的,而美國是玩錢的,所以玩錢的比玩產品的厲害。

在工業方面,工業產品的利潤是沒有科技產品利潤高的,雖然日本的工業產品很好、很出名,但是日本現在國內經濟疲軟,經濟增長緩慢。而美國,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美國的經濟越來越好,發展勢頭一直穩中增長。

其實美國的工業產品也是很發達的,在硬實力方面美國的發動機、芯片技術是全球頂尖的,很少有國家能做到美國的水平。美國的三大產業結構完善,經濟分配協調,美國是信息化技術引導者。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公司為了集資去美國紐約上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世界是還是美國最厲害。

美國作為世界上的龍頭老大,動不動就以經濟制裁來懲罰他國,從此看出來美國在很多行業是居於壟斷地位的,如果哪個國家得罪美國,美國必將懲罰,我們所熟知的俄羅斯就深受其害,因此日本、德國工業再強也玩不過美國。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先來胡說八道一個“可樂”的故事吧。

很久以前,路人甲發明了可樂這個玩意兒,那甜甜的味道,打嗝兒的舒爽,終於在多年以後風靡了全世界,當然他也掙了很多錢。這時候,有個路人乙想在可樂這個行當裡分一杯羹,於是找到路人甲想搞合作,路人甲說好啊,我把配方給你,你給我按你利潤的比例交專利費。路人乙高高興興地拿著配方回去了,由於專利費太高,路人乙潛心研究這個可樂配方,研究出了香草味可樂、櫻桃味可樂、無糖可樂等一大堆精緻的個性產品,於是路人乙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掙到了很多很多錢。又過了一段時間,路人丙出現了,他也想分一杯羹,於是找到了路人乙,路人乙說:行,但是配方我留著,我給你提供原漿,你給我回去沖水衝二氧化碳就行了。路人丙窮啊,不得不接受了這個條件,回去掙個辛苦錢……

這個故事純屬小編瞎謅,但也可以用來說道說道影射一下世界各國的地位,路人甲是美國,路人乙是日德英法意等,路人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

我們之所以會有美國工業不如日德的錯覺,是因為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所接觸到的頂級工業產品多為日德所造,尤其是一些貼近生活的東西,什麼汽車、電器等等,經常被日德產品好用到哭的特性所感染。

其實這些東西有很多是美國人發明推廣的,有很多標準是美國人制定的,只不過他們沒有那個精益求精的心思,也不覺得這個東西有多麼重要,留下了一個能用夠用的基礎框架就投身到下一場能掙大錢的探索中去了。日德們剛好相反,他們喜歡圍繞著這個框架縫縫補補,添磚加瓦。而在一些關係到國民經濟國家安全命脈的方面,美國絲毫不含糊,比如工業母機,比如各種大型機械,比如軍工,美國在世界上都具有壓倒性優勢。

有個磚家說過,美國人只要握住標準、美元、美軍這三樣東西就可以了。標準用來合法地掙錢,啥時候感覺錢不夠了,或者看誰不爽了用美元收割一下,要是有誰膽敢不守規則,或者不交標準費,或者威脅美元的地位,那麼美軍就出動了。

美軍是美國最後一道屏障,為了讓美軍有足夠的能力,美國工業能不比日德強嗎?強一點點也沒什麼卵用,那得是數量級的差別,而軍事工業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工業的最高水平。你看福特級航母有哪個國家能造出來?你看B-2隱形轟炸機都三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第二個國家能造出來……





我也說心理


日本德國屬於工業興國,美國屬於國興工業。

可以追溯到二戰結束時期,日本德國作為戰敗國,經濟一片蕭條,隨處可見的是戰爭留下的廢墟。而美國雖然也大規模參加了二戰,但他們本土並沒有發生任何戰爭,沒有炮火的襲擊,沒有大片的平民傷亡,只有為了備戰而建立起來的各式各樣的工廠。戰爭傷了德日的元氣,戰爭也迅速提升了美國的工業製造水平。

而僅僅20多年過去,到了上世紀70年代時,德日就已經完成了經濟的重建,讓世人又吃驚又佩服。人們找不出具體的原因,便開始鼓吹日本民族的勤勞德意志這個民族的嚴謹,而日本德國又將民族的精神內核賦予到了機器生產中去。日本製造開始大規模行銷於世界,德國製造開始靠他精密的技術俘獲世人的心。

而同時期的美國,靠著戰後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將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成了全球通用的貨幣。也就是說無論是德國的產品還是日本的產品,最終還是以美元結算為主。美國掌握貨幣權,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依託,利用資本的力量就能掌控全球經濟命脈。將全球經濟強行與美國掛鉤,美國經濟一旦產生危機,那將是全球共同為他買單。製造業美國一直就不弱,但製造業做不了美國的名片,因為他們還有更強的名片。


最強的名片就是軍事實力,不服就打,打服為止,日本製造再厲害,沒有美國的同意他敢涉足軍工領域嗎?德國製造這麼多黑科技,他敢搞軍事裝備上的黑科技嗎?美國看的他倆死死的。而且軍工製造能力一直以來就是大幅領先民用製造能力的。那些比較機密,不方便大規模讓世界知曉而已,不能成為明星製造。

當一個國家是超級軍事強國時,其他任何的名號對他來說都沒什麼意思了,美國就是如此。


自我即宇宙


你好,美國工業世界第一這點兒毫無疑問。日本和德國,怎麼說呢,有點兒半斤八兩的感覺,日本有三稜重工業,德國


有西門子。德日兩國的是以汽車行業,機床製造,為支柱產業。一個在亞洲,一個在歐洲,都是二戰廢墟里重新崛起的國家,實力相當(GDP.日本世界第三,德國世界第四。)而美國呢,美國

他的網絡科技非常發達,微軟,Facebook,谷歌,,,一些網絡巨頭。他不是不懂製造業,而是不去做基礎的製造業,只做高端製造業。你現在看一個國家是否發達,就看製造業的水平,發展中國家是最基礎最低端的製造業,加工業。而一般的發達國家是比較有技術的(發動機,數控機床。)製造業。而最

發達的國家搞的是產品設計和最高端,技術最先進的製造業。當然了這是一般情況下,像有的發達國家也會為了增加本國人民的就業崗位,也會整一些基礎,一般的製造業。大概情況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