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崆峒書生讀歷史|第001回,4500餘字

導語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

既是冶河背水一戰的天才,又是平定北方五國的能臣;

既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總導演,又是策劃“十面埋伏”決勝霸王的指揮官;

既是高祖提名的“漢初三傑”之一,又是後世供奉的“兵仙”“帥神”。

此人便是淮陰侯,韓信。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翻開楚漢那段傳奇的歷史,韓信的名字會躍然紙上,在這段短暫又精彩的濃縮史中,韓信的戲份很重,重到有些搶戲。

擁山截水,虛實難測,韓信的用兵才能令人拍案叫絕,但他悲慘的政治命運,古往今來有引發無數嘆息。

千年之後,我們不禁要問:韓信之死,到底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韓信的絕世功勳

關於韓信的祖上資料,似乎無從考證,也許呂后做事太過乾淨利落,沒有留下任何可尋之際。《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能得知的訊息是,韓王室後裔、胯下鑽襠人、阿姨救濟漢,加上橋頭給大爺撿鞋、學兵法,這就是我們能瞭解到關於他的全部內容。我們更多得到的是他輝煌的軍旅生涯。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 無聊的楚軍之旅

按鑽襠和被人接濟的說法,韓信如果生在治世,絕對會成為街頭乞丐甚至餓死在街頭都沒人發覺,除了排兵佈陣他貌似一無是處。幸運的是,楚漢終歸是適合英雄的亂世,當項梁統兵北上時,韓信踴躍參軍,成為楚軍的一員。

項梁定陶戰死後,韓信就跟了項羽,做執戟郎中。雖然離這位霸王近,但兩人的用兵理念差距實在太大,這讓韓信在楚軍的陣營裡過得空虛又無聊。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項羽是個自帶殺神體系的人,他拿起武器就會所向披靡;而韓信是個善用兵法的人,他從兵書上獲得的排兵佈陣與出其不意,都需要通過軍陣實現。這也許是楚漢時期兩個大神之間最大的區別。

鴻門宴上的劉邦雖狼狽,但這卻成了劉邦最好的演出,因為他對韓信產生了吸引力,項羽分封天下以後,儘管漢軍燒了棧道,但韓信依然不辭辛勞投奔了劉邦。

  • 定三秦

來到漢營的韓信並沒有一帆風順的當上將軍,因為有個人不待見他,劉邦。在劉邦的眼裡,韓信的能力就是個倉庫管理員,直到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才極不情願的拜韓信為大將軍。而隨後韓信的治軍方法與用兵策略,才慢慢提起劉邦的興趣。

當然,這裡我們還要提及一個人,他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此人就是蕭何。蕭何對劉邦的意義不用多言,雖然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一嘆,但從劉邦入咸陽奔向後宮,蕭何悄悄搬走大秦治國典籍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個人的不凡,韓信乃至於劉邦能征戰天下,糧草供給,無一不是蕭何的功勞。世人稱讚韓信的才能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其實蕭何治邦,何曾不是多多益善?

話說韓信拜將後的考核戰,就是出漢中,面對關中的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韓信用多重疑兵為誘餌,最終率兵突出,而且兵鋒直指章邯,讓三秦根本措手不及,等看懂戰局早已首尾不能相顧。

韓信出漢中一戰的精妙遠遠不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幾個字所能概括的,但世人留給他用兵的第一印象已經譁然。

出漢中一戰,劉邦開始信心大增,因為他看到,自己不僅有張良、蕭何這樣的能臣,有樊噲、灌英這樣的良將,更驚喜的是,上天給他送來了韓信這樣的天才!

  • 平五國

如果說出漢中是牛刀小試,那韓信平定北方五國,才是真正的不世之功。秦為了東進統一,歷代君臣努力了不下百年才平定北方之國,而韓信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要麼說此為是不世之功。

第一站,攻魏。

現在來看,韓信滅魏國的策略,與出漢中如出一轍,或者說出漢中的升級版,對能渡江的龍門、蒲津、風陵三個渡口,魏國舉棋不定,而韓信則故意設疑兵在蒲津渡口,而從黃河上游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渡河。

出其不意的渡河打了魏軍一個收尾不能相顧,魏軍大敗,魏國定。

第二站,阻代。

韓信擊敗魏國後,沒有著急赴滎陽與劉邦回合,而讓劉邦再調兵三萬,繼續平定北方。

巧的是,代國國相聽說魏國戰事,急忙率兵南下支援,不料遇上已經平定魏國的韓信,加上劉邦的三萬增兵,韓信以多勝少輕鬆拿下代國,代國定。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第三站,滅趙。

滅趙一戰,堪稱千古經典,因為這一戰,聞名的“背水一戰”就此誕生。韓信命先頭部隊背水列陣,後進部隊變前陣,趙軍二十萬潮水一般湧來,才有了韓信背水一戰的奮力吶喊,千古留名,趙國二十萬大軍潰不成軍,四散奔逃,趙國定。

第四站,降燕。

趙國一滅,燕國聞風喪膽,在說客的作用下,燕國最終不攻自破,成功降服,韓信再下一國,燕國定。

第五站,襲齊。

滅趙之後,韓信修整軍隊,隨後乘機東渡平原津,把齊國軍隊逼到了東南。隨後,項羽麾下大將龍且北上支援組成齊楚聯隊,韓信用濰水之便,齊楚聯隊被攔截成兩截,齊楚聯隊再遭大敗,齊國定。

  • 滅霸王

平定北方五國後,韓信被劉邦坐封齊王。隨後,在劉邦的召喚下,韓信、彭越、劉邦、英布發動了對項羽的最後一戰。

最後一戰的功勞屬於誰?當然還是韓信。

大戰在即,劉邦心裡太清楚自己的能力,就像他和韓信談及的二人用兵數量那樣,劉邦統兵最多十萬(個人覺得十萬都有些誇大劉邦的能力),而韓信用兵,則是多多益善。

關於對西楚霸王的最後一戰,《史記》中描寫不多,但熟悉的是,韓信依然實行包圍戰術,這一點與白起很像,白起善打圍殲戰,而韓信這回正是借自己兵多的優勢,重重包圍霸王,上演“十面埋伏”的戲碼。

最終,被“十面埋伏”的項羽聽見四面楚歌後,雖突圍數次,但最終以烏江自刎悲情落幕。

自此,韓信終成不世之功,也正因這不世之功,功高震主,才拉開了悲催的政治生涯。

韓信的落幕悲歌

滅了霸王之後,劉邦稱帝,並分封諸王,韓信封楚王。

韓信因私藏項羽帳下的鐘離昧,劉邦名為出巡,視為檢查,最終韓信逼死鍾離昧後攜人頭見劉邦,但依然沒有換取劉邦的信任,也正因為這件事,韓信差點被殺,眾人求情,韓信的楚王才被貶,封淮陰侯,不僅摘王封侯,還被帶入長安,名為入朝,實為軟禁。

前197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帶兵平反,呂雉在長安用計策讓蕭何帶韓信入宮,隨後韓信被殺。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一代兵仙,就此悲情落幕。

韓信錯過的自立良機

韓信不能善終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跟了劉邦,就要以悲收場;有人說意圖謀反,註定要以失敗告終;也有人說,功高震主,註定不能善終。

如果說韓信最終在長安與陳豨勾結謀反是形勢所迫,從他從軍開始,其實有幾回自立的絕佳機會:

第一回,封齊王。

劉邦封韓信齊王以後,韓信從兵力、地域都有優勢,而且當時的天下形勢已經相當明朗,劉邦項羽對峙,配合英布與彭越的助攻,雙方誰也不能攻下,而韓信無疑成為決定天下歸屬的最強X因素。

這個因素不僅韓信自己明白,謀士蒯通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屢屢諫言,從優勢到劣勢,面面講到;在楚漢決戰之前,項羽也派說客前往。這次歷史的時機,是上天賜予韓信自立的絕佳機會。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但韓信最終選擇了劉邦,擊敗項羽,也錯失了自立的第一次良機。

第二回,封楚王。

在劉邦分封的諸王當中,韓信註定是劉邦最忌憚的一個,因為他太厲害。

在項羽的眼中,劉邦是不值得做對手的弱者,項羽從來都瞧不起劉邦,如若不是這個自信,鴻門宴上項羽說破天也不會放走劉邦。也正因這個緣故,項羽是劉邦一生中最可怕的對手。

而韓信卻是一個能消滅霸王的人,在楚漢風雲變幻的這段歷史中,韓信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和項羽扳手腕的存在,這注定繼項羽之後,劉邦一定不會放鬆對韓信的提防。

韓信做楚王時最大的錯誤,就是猶豫,明知劉邦如此提防自己,還能犯私藏鍾離昧這樣的錯誤。

讀楚漢歷史我們發現,韓信只要手上有兵,能建立什麼樣的功勳便不可估量,如果封楚王時韓信起兵與劉邦對峙,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我們更多的可能會選擇韓信。

然歷史就是歷史,無論成與敗都已塵埃落定,韓信沒有做個讓劉邦放心的楚王,也沒有做個起兵謀天下的楚王,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時,劉邦便出手了,摘了楚王,由王貶侯。


自此,韓信失去了自立的兩次絕佳機會。

第三回,反長安。

韓信第三次自立的機會是從長安謀反,當然按照他之前與陳豨的計劃,陳豨在代國起兵,他在長安做內應。從當時的時局來說,這是最糟糕的選擇,但從內而外的謀劃來說,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必敗的選擇,因為韓信依然有成功的可能,畢竟此時劉邦已帶兵平叛,長安城屬實能人不多。

可歷史的精妙往往讓人咂舌,就像劉邦無論如何兇險,都能從項羽手下溜走,而項羽永遠不會逃跑,唯獨在垓下逃過一回,還被一個農民指進泥灘地。

韓信的不幸就在於,劉邦有個可以和後世武則天旗鼓相當的皇后,呂雉。

呂雉的敏銳嗅覺,和利用蕭何調動韓信的手法堪稱一絕。

至此,韓信失去了翻盤的最終機會,“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哀嘆也塵埃落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背水一戰”的千古佳話也註定蒙上悲情色彩。

韓信遲緩的政治嗅覺

韓信在被劉邦拜將時,就分析過劉邦與項羽的區別,項羽“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而劉邦卻被韓信貼上了“愛民”“和善”的標籤。可他何曾想過,他沒有蕭何與劉邦那樣的同城之交,沒有樊噲與劉邦那樣的姐妹之妻,沒有張良與劉邦那樣的相授之情,他對劉邦,除了功,剩下的全是被提防。

而韓信想起劉邦,時刻念及的是他拜將的知遇之恩,而從來不會想到劉邦也需要韓信這樣一個能幫他出漢中、敗霸王、定天下的人,細品發現,其實劉邦有幾個信號很明確的在提醒韓信,只是他未察覺。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第一回,趙地奪權。

韓信平了燕趙地區之後,劉邦搞了一次突襲,這次突襲讓韓信手足無措,甚至韓信在夢中時劉邦早已來到軍中,由於韓信拿下燕趙,手中的兵源實力和人數大大提升,劉邦對韓信的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一部分隨他南下,一部分留給韓信繼續東進伐齊。

第二回,怒封齊王。

韓信拿下齊國後,給劉邦修書一封,書中稱齊國剛定,民心不穩,可否封自己為假齊王,以安定齊國。劉邦見書大怒,可身邊謀士即刻提醒,劉邦何許人也,隨機假笑,並大度的封韓信齊王。

第三回,戰後收印。

楚漢最終決戰打的轟轟烈烈,最終劉邦獲勝,項羽兵敗身死。但我們不能忽略的兩個細節:第一,這一仗完全由韓信指揮 ;第二,打敗項羽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韓信手中收走兵符。

韓信的用兵天賦太強,強到讓人感覺他像天神降臨;但他的政治嗅覺太過於遲鈍,遲鈍到讓人為他那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而不能善終而深深惋惜。

結語

歷史不容假設也不容易選擇,無論如何,兵仙韓信沒能善終。

縱觀韓信崢嶸的一生,再看他的悲愴落幕,我們不禁要問,這一切到底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韓信無二的軍事天賦讓韓信在思考政治前途與命運抉擇時往往處於不成熟狀態,當天賜良機和謀士蒯通的指點同時降臨在他面前時,他依然無動於衷的遵循“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條,交出了“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的拒絕嚴詞,直到命運的厄難臨近時,也許他才想起伍子胥、范蠡的前車之鑑,他才想起自己說過的“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的恐怖預言,而自己敗項羽、項羽敗劉邦、劉邦拿自己彷彿一個天然渾成的相剋連環鏈。

歷史的巨輪從來不會停歇,留給他的,只有一聲嘆息,和無盡的崢嶸回憶。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說明

1.文中主要史料來自《史記》,部分來自網絡搜索整合;

2.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說法不一,個人覺得還是謀反的成份大一些;

3.由於對韓信的惋惜,本文只代表崆峒書生個人觀點,不針對任何人和事;

韓信之死:是“兔死狗烹”的魔咒,還是“物物相尅”的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