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媒體人述十年之變:昔日“守山”農民依山脫貧

<article>
甘肅媒體人述十年之變:昔日“守山”農民依山脫貧

受益於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甘肅深山區的泥巴路漸變水泥路,以往“守山”農民得以“借山脫貧”。圖為隴南市宕昌縣新寨鄉坐落於半山腰的養驢基地,是帶動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之一。 李亞龍 攝

中新網甘肅隴南4月1日電 (閆姣)“十年裡,我走遍了全省86個縣區。從河西走廊到隴東高原,記憶中最偏遠、最難走的村落已是外界熟知的美麗新農村。”甘肅一從業10年的媒體人楊蓉如是說。

1日,“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甘肅隴南市宕昌縣舉行。

全國扶貧看甘肅。在距該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僅剩270多天之時,來自中央、省、市、縣級的50多名媒體人,由此開始,將深入甘肅13個市州,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集中採訪活動,多形式、多角度記錄扶貧變化及故事。

啟動儀式上,楊蓉談及過去她走過的很多山區鄉村很落後,路不通、沒水吃,孩子因貧輟學,老人看不起病。多年後,這些村子的泥巴路變水泥路;土坯房成磚混房;貧困民眾也從守著大山出不去,到在山溝溝裡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實現就業。

她舉例說,隴南市境內諸多外界看來最偏僻的村落,已從有土地、沒產業,到種植高效特色農作物的多元化發展。村民也從在外務工到返鄉創業、借山增收,顧家賺錢“兩不誤”。

甘肅媒體人述十年之變:昔日“守山”農民依山脫貧
圖為甘肅宕昌縣明上灣村村民在養驢基地務工,每月獲取固定收入。魏建軍 攝

甘肅“90後”記者韋德佔,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該省各縣區的扶貧一線採訪。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隴南西和縣大唐村有個“出了名”的貧困戶趙貴子,後來得益於富民產業、扶貧車間等諸多政策,搬進了新房,而且自家養殖、種植,日子越過越好。

2019年,甘肅安排產業到戶扶持專項資金以帶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迅速擴大,扶持8.28萬戶貧困村民發展“五小”產業。新建扶貧車間1225個,累計達到1952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34萬人。

“曬黑的臉、乾裂的嘴唇、粗糙的雙手,這些是隴原扶貧幹部‘私人訂製’的勳章。”同樣在媒體行業十多年的“老記者”張磊說,在幹部和民眾一起努力之下,“吃水難、行路難、就醫難”這三座長期困擾農民的“大山”接連被移除。

至此,甘肅累計摘帽退出67個貧困縣,其中,17個省定插花型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納入國家“三區三州”的該省9個藏區貧困縣歷史性地摘掉貧困“帽子”;除嘉峪關市以外的13個市州中,有9個市州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