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古代第一個有“秀才”稱謂的人,是西漢初的賈誼。洛陽人賈誼十八歲的時候以詩書聞名,史載“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秀”就是美的意思。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科舉考試,“秀才”只是說賈誼文才好,他也因此獲得漢文帝的賞識。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象徵中舉的蟾宮折桂圖


漢文帝為了招賢納士,詔令天下州郡推選“賢良方正”者,授予官職。到漢武帝時期,在董仲舒的建議下開始實施“貢士”制,規定為天下各郡、侯國每年推選兩個品學兼優的人才。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又批准了丞相公孫弘的奏議,讓地方官向朝廷舉薦“秀才異等”,通過考核者就可以做官。這是後來的科舉制度裡秀才科的雛形。


東漢時,為避諱光武帝的劉秀的名字,秀才改稱“茂才”。五百多年後的隋朝開創科舉考試製度時,也叫做取“秀才”。隋朝的國運不長,卻奠定了科舉制度的基礎。唐初宰相杜正倫就是隋文帝年間的秀才。更厲害的是,隋朝屈指可數的秀才裡,杜正倫一家就考中了三個,他的兄長杜正玄和杜正藏都是秀才,歷代罕見。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配圖


到唐朝初期,科舉考試正式設立了秀才科,列為各科之首。對考生來說,秀才科的“出身”最高,“含金量”也最高。不過秀才科在歷史上可謂曇花一現,實行沒多長時間就取消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不妨從唐朝的考試科目及內容說起。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朝的基礎上設立了幾種常科考試,即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此外還有明書、明算等科目。後來增設的科目更多。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古代考場


我們先看看考試內容。前三種科目值得一說。


秀才考的是五道方略策,即古人常說的“對策”,按照對策的精闢與否分為幾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這四等算好成績;明經考試則先寫一篇經學論文,再口試,回答十道有關《五經》的問題,然後再考三道“時務策”,錄取規則比較複雜;進士科考五道對策,再寫一篇“大經”論文,按成績分為甲、乙兩等。


進士考的“大經”一般指《禮記》和《春秋左傳》,明經則可以根據個人的強項選擇考儒家的《三經》或者《五經》,論文要求的篇幅也比較小。此外,進士考的五道對策內容也比較複雜,所以考進士比明經困難得多。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中舉意味著叩開了南天門


關於科舉考試,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如果考生三十歲還在考明經,已經是老生員了;而參加進士考試的往往有很多年過半百的人,還被視為年輕人。


由於進士很難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元稹一致放棄進士報考了明經。大文豪韓愈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三次才考過進士。進士科已經夠難了,不過最難的還是秀才考試。


粗略一看,秀才只考五道方略策,似乎和進士科的五道對策沒多大差別。不過重點在方略策的內容,難度可以讓絕大多數考生直接放棄。對策分為經策、史策、時務策和方略策之類。顧名思義,經策考的是“五經”,史策考“史傳”內容,時務策則是回答有關時事、政務的觀點。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江南貢院


比起來,方略策更難寫。需要發表有關聖賢治國理政、如何古為今用之類的高談闊論。還必須言之有物。這就要求考生不光把《五經》、《三傳》之類背得滾瓜爛熟,博古通今,還需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獨到的見解。而且秀才科和進士科一樣,注重對策的文采和義理,缺一不可。


這樣的方略策,報考秀才的舉子需要寫五篇,考官一致認可之後,才算及格。考進士的五道對策裡只有一篇方略策,只要四篇合格就行。


可想而知,秀才的考試內容讓天下大多數舉子望而卻步。即便少數尖子考生有這樣的水平,但提出的觀點又很難獲得考官的認同。這就導致秀才考試難如登天。


唐朝初期,每年被錄取的秀才極其“珍稀”。比如唐高祖武德五年,錄取了1個,武德九年,兩個人中秀才;唐太宗貞觀元年,1人中秀才,貞觀七年兩個。每年差不多都是一兩個人考中。有時候乾脆無人被錄取,最多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三個人考取了秀才。


曇花一現的秀才考試,為什麼被唐朝取消了?

配圖


當然,秀才這麼難考,“含金量”肯定是最高的。不像進士或者明經,考過了還不能分配工作,必須再參加吏部主辦的“制科”考試,才能得到一官半職。考過秀才的人,成績第一等的可以直接授予正八品官的職務,第四等也能得到從八品的官職。官位雖不高,也算直接步入仕途了。


但天下的考生是很務實的,秀才這麼難考,大家寧可考進士或者明經,然後再補考制科得到職務,也比報考進士年年被淘汰來得好。


報考者少了,秀才科基本上成了擺設。造成這種情況還有個原因,由於秀才考生是各州舉薦的,貞觀年間沿襲了漢代形成的貢生“擔保”制。如果舉子通不過秀才考試,舉薦他的州官就要被處罰。這樣一來,連地方官也不願讓舉子報考秀才科。


到貞觀末年,無人問津的秀才科被撤銷了。自此天下的舉子們只熱衷於進士或者明經科。宋朝時,秀才變成人們對舉子的稱謂,參加府試的人不論是否考過,都叫做秀才。明、清時期,秀才是指那些考過了“院試”的生員,也只是一種“出身”。

參考文獻:《舊唐書》、《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