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意見不合,受傷最深的其實是……

話題點滿滿的電視劇《安家》終於完美收官。這部劇從房產中介的角度,給我們展現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樂,其中不少“現實”題材更引發許多人的共鳴。

老人帶娃,難以避免的選擇

海清飾演的奮鬥多年卻仍買不起房的產科博士,再次引爆“老人帶娃”話題,引發無數“父母級”網友熱烈討論。

婆媳意見不合,受傷最深的其實是……


媽媽苦心相勸:“爸,你別喂她飯了,都這麼大了,上中班了!”

爺爺理直氣壯:“孩子餓著怎麼行呢?我要是不喂,他就不吃。”

媽媽轉向孩子:“歡歡,吃飯不能看平板電腦。”

奶奶立即反駁:“讓他看,看動畫還能消停點。”

孩子有了底氣:“你不給我看,我就不吃飯!”

這一幕幕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就算劇中的媽媽是博士,是資深的產科醫生,有最科學最有效的育兒理念,也為老人帶娃感到焦頭爛額。作為單職工甚至雙職工的大多數人家裡,更是每天上演這樣的狗血劇情。

爸爸媽媽在外打拼賺錢,爺爺奶奶在家幫忙帶娃,本來應該是一種雙贏的局面,怎麼反而讓大家感覺更累呢?

這大概是因為,崇尚科學育兒觀的年輕爸媽們遇到“老一套”,有苦說不出。

關於“吐槽”老人帶娃的文章不勝枚舉,我們也不再贅述。

如果站在家庭成長的角度,父母觀念是否相符,前進步調是否一致,是小家庭成長的基石。老人與我們的想法難以統一,相處的最好辦法就是保持各個家庭的“獨立性”,這也是為什麼國外鮮有三代同住的情況。

但現實往往需要我們請老人家前來幫忙,這不僅造成家庭結構的改變,更讓“統一戰線”土崩瓦解。原本媽媽是家裡的“一把手”,現在卻“一山不能容二虎”,矛盾由此不斷。那麼,兩虎甚至三虎相爭,受傷的會是誰?

婆媳意見不合,受傷最深的其實是……


兩代人相爭,傷的最深是孩子

很少人會想到,這些爭論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樣的吃糖事件,爸媽跟孩子間可能會發生如下對話:

“說了不能吃糖,你怎麼還偷吃?”

“我沒偷吃,這是奶奶給我的!”

而爺爺奶奶們跟孩子則可能發生如下對話:

“來,奶奶給你糖吃。”

“不……不吃了,媽媽說不能吃。”

“奶奶特地給你買的,不吃就不乖了!吃吧,我不告訴媽媽……”

就這樣一件小小的吃糖事件,就可能已經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1、孩子的情感會受傷

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的情感問題。有時候,大人相爭,孩子反而充當了他們情緒的出口。

明明是奶奶給的糖,媽媽卻說我偷糖吃不聽話;我聽媽媽的話不吃糖,奶奶卻非要我吃……

這時候子是很無辜的,他們稚嫩的心無法弄懂大人們為什麼說法不一,只是覺得自己好像很莫名其妙地又受了批評。久而久之面對大人的話時,容易顯得迷茫不知所措,沒有判斷力。

2、孩子的成長會受挫

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一時讓孩子聽爸媽的,一時讓孩子聽爺爺奶奶,一時又跟孩子說聽大人的話就對了,對於這樣的指令,孩子有時候是很茫然的。

6歲以前,孩子就開始認識規則,尊重規則,相信規則是不可替代的。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之為道德他律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認為其他人都是服從於相同的規則並且以相同的方式理解規則。但,爸爸媽媽給他立了一個規則,爺爺奶奶卻教他打破規則;爺爺奶奶給他立一個規則,爸爸媽媽卻讓他不要遵守。長此以往,孩子的認知會出現混亂。

規則認知的混亂,容易助長孩子不良行為的生成。兩輩人的爭論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示範:原來規則是可以不用遵守的,原來規則是可以隨意更改的。

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理解,他們就會很聰明地運用這些知識來反抗家長。一開始,孩子可能挑選自己喜歡的規則來遵守,並用自己喜歡的規則去反駁自己不喜歡的規則:

“不是答應媽媽,晚上不吃糖嗎?”

“奶奶都讓我吃糖的!你壞!我不愛媽媽了!”

如果發現這樣的反抗很有效,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想出更持久更有效的應對方式,如當個“兩面派”:媽媽在家時,不亂吃糖也不看電視;只有奶奶在家時,又吃糖又看電視。

長期以往,孩子最終會養成什麼樣子,結果不堪想象。

婆媳意見不合,受傷最深的其實是……


嘴甜套路深,試試這樣溝通

家庭生活中的細節,常常沒有辦法分出對錯,畢竟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在這個時候,作為年輕一代,我們可能更需要找到和老人相處的竅門,減少對孩子的成長影響。

說白了,這是一場兩輩人之間價值觀的較量。我們應該把問題聚焦在矛盾的源頭上,而不是互相置氣和埋怨。

老人家就像是一張畫滿歲月痕跡的紙,如果硬要往上面增添新內容,他們會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這時,我們不妨試試一些“軟處理”的方式:

1、肯定長輩的付出

很多人吐槽全職媽媽的艱辛:哄娃、買菜、做飯、收拾玩具……一整天圍著孩子連軸轉,身心疲憊。但轉過來一想,老人在家帶娃,做的就是“全職媽媽”的活呀!

當我們回家,第一句話就是對他們的指責,他們心裡能好受嗎?

長輩的辛苦付出,值得我們去肯定。一句簡單的答謝“辛苦了”,一句對孩子的簡單叮囑“奶奶很辛苦哦,我們都要愛奶奶”,在老人家心裡,可能比任何禮物都珍貴。

2、換個角度表達

直接對長輩說不,他們很容易有牴觸心理。有時候,我們想表達“不”,換個委婉說法,可能倒會事半功倍:

把“別總抱著對娃不好”換成“您腰不太好能少抱就少抱,千萬別累壞了”;

把“別給孩子吃糖”換成“家裡買了零食,給那個孩子吃就行,暫時別給他吃糖”。

把指責的話,換成是關心的話;把命令的話,換成是建議的話。這樣一來,老人家聽了不難受做起來也願意。

3、統一戰線最重要

在“老人帶娃”這件事上,最需要兩代人多加溝通,統一戰線,像拔河一樣“力往一處使”,才能共同協作把孩子養育得更優秀。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你拉孩子往這邊走,他拉孩子往那邊走,鬧到最後大家都筋疲力盡,孩子卻還在原地踏步。

別忘了唯有相互助力,才能達成目標。

婆媳意見不合,受傷最深的其實是……


優秀孩子所在的家庭是怎樣的?也許有龐大的經濟支持,也許有累積的成長資源,但有一樣不可缺少,那就是愛與理解。

這份愛與理解,是家庭的根,針對孩子,也針對每一位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