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世界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是別人家的乖孩子,一種自己家的熊孩子!

一位受盡熊孩子“摧殘”的3歲寶媽在群裡瘋狂吐槽自家熊孩子,這時有一位寶媽默默地說了句:我情願孩子一直是熊孩子!也不希望她人前人後兩個樣子!

這話一出,群裡瞬間炸鍋了,嗯?人前人後?小小孩子這麼深心機?怎麼回事?寶媽你快說呀!

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這位寶媽說:我家孩子樹樹今年兩歲半,在家裡的時候特別鬧騰,成天上躥下跳,做飯搗亂,洗衣服搗亂,他爸工作也搗亂,纏著我們陪他玩,陪他玩得時候又覺得我們很煩,讓我們走開,吃飯不好好吃,每天鬧到半夜才睡…但是!如果家裡有客人來他像變了個人一樣!異常的乖!主動做家務,不吵不鬧乖乖吃飯睡覺!還要撒謊說他平常在家裡也是這樣!搞得外人都羨慕我有個乖孩子,但客人前腳剛出家門他後腳就開始鬧騰!我真的覺得這孩子雙重人格!

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群裡還有不少寶媽孩子跟她差不多情況,也是在外“乖孩子”在家“磨人精”,她們都想知道有沒有辦法讓孩子不要“人前人後兩個樣”呢?

有的,先分析再引導,人前人後不一樣是很典型的缺愛。

原來樹樹家長平時忙於工作,夫妻兩晚上到家也就兩三小時陪孩子,很多時候都是應付式陪伴,碰到工作不順心或太累還會大聲呵斥為什麼孩子不乖,別人家的孩子都很懂事…


這就是根源問題,孩子缺少陪伴,只能通過不停的鬧騰博得家長一些關注和陪伴,好不容易得到了陪伴卻是應付式陪伴,導致孩子心裡失落才說很煩讓家長走開,在外人面前表現的異常好也是因為希望通過外人告訴家長:我其實也可以很乖,你們怎麼就看不到呢?怎麼就不能多陪陪我呢?

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很多家長犯了一個通病:跟孩子待在一起就算是陪孩子了。這種應付式陪伴越多隻讓孩子從心底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每個動作都在訴說著:反正你們也沒時間陪我玩,我想怎樣就怎樣!

和人前人後兩個樣的還有一種孩子:在外搗蛋鬼,在家乖孩子,看似相反,都屬於缺愛類型,為了獲得家長的陪伴和關注,拼命的做好每件事,成績好性格好,在《少年的你》當中魏萊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媽媽不敢相信孩子會去欺負別人,因為孩子在她眼中都是非常乖的,成績也好,性格溫柔,是不可能會欺負同學的,到後來魏萊去求陳念不要告訴家人我們才知道,原來魏萊非常缺愛,她爸爸對她要求極高,如果做不到就採用冷暴力,一年都不跟她說話,所以她太想做好了,在家情緒一直被壓抑著,只能在外宣洩。

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分析了根源問題之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

杜絕應付式陪伴

平時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和尊重。同時要多帶孩子走出家門,認識新朋友,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條條框框,只要孩子安全和健康得到保證,讓孩子多一些釋放。


不可用棍棒教育


在孩子不聽話時不可使用棍棒教育或冷暴力,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合理表達情緒,比如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在哭鬧,應該耐心的詢問:“為什麼不肯吃飯呢?是媽媽做的菜不好吃還是你現在不餓呢?可以告訴媽媽嗎?你不吃飯媽媽很心疼呢”。待孩子說出不肯吃飯的原因,再告訴孩子哭鬧是會讓別人感到難過的:“原來是你不喜歡吃青菜呀?那下次媽媽換個做法做給你吃好不好,

你這樣哭鬧會讓媽媽傷心的,媽媽會認為你不喜歡吃媽媽做的菜,下次直接告訴媽媽,你喜歡水煮青菜還是炒青菜好不好?”

2歲寶媽瘋狂吐槽自己孩子雙重人格!這是怎麼回事?


孩子大多數吃軟不吃硬的,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好柔和一點,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冷漠的語氣,或者恐嚇的語氣教育孩子。

只有高質量陪伴與尊重式溝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重視他,願意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遇到孩子教育問題時,家長們第一個應該反省的是自身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願家長們做孩子的榜樣,教出優秀好孩子!

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你家的是熊孩子還是乖孩子?

都做過什麼“蠢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