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地区在哪里?蜀汉时的特别行政区,延续至唐代的“独立王国”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魏书·李寿传》:“ 寿 ,字武考 。初为雄 ( 李雄 )大将军,封建宁王 ,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 。” 唐王勃 《蜀中九日》诗:“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拜唐蒙为都尉,开牂柯,分犍为郡置牂柯郡。同年开邛都国置越嶲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滇池为益州郡,分牂柯郡部分并入益州郡,并置朱提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置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至是南中七郡形成,即: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的一部分。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七擒孟获。

南中地区在哪里?蜀汉时的特别行政区,延续至唐代的“独立王国”

南中地区

南中大姓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牂牁)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即今贵州一带的几个大姓在天下大乱时维持自治,后来归顺刘秀。南中大姓的主要来源是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在南中地区设置郡县以来,从中原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后裔。南中地区土著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险恶,这些汉族移民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聚集在一起生活,从而形成“大姓”。到东汉后期,这些“大姓”已经成为南中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代表性的“大姓”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吕等。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地盘,与土著“夷帅”进行联姻,称为“遑耶”,一道与本郡太守构成微妙的三角关系。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南中大姓雍闿、朱褒等即与夷帅高定、孟获一起造反,被诸葛亮平定。随后蜀汉政权带走了南中的精兵,剩下的兵力则配给大姓为部曲,同时也收买刚狠的少数民族加入部曲,设五部都尉,于是南中地区形成“四姓五子”的格局。


南中地区在哪里?蜀汉时的特别行政区,延续至唐代的“独立王国”

三国时地方豪族 雍闿

诸葛亮南征以后,采取笼络大姓的策略,因此南中大姓与朝廷命官间的关系较为稳定,其势力也不断发展。西晋初年,南中都督霍弋动员爨、孟、董、李、毛等大姓与吴国争夺交州八年之久,最终折兵损将,无功而返,这削弱南中大姓的实力,也加剧他们与中央的矛盾。

按照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方针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也叫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又与江州都督、永安都守、汉中都督同为蜀汉政府常置的四个镇戍都督之一,同其他三个都督一样,庲降都督承担着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任务。但是因为南中是一块特殊的区域,这里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人错处杂居,庲降都督还负有治理南中、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职责,因此蜀汉政府派出的庲降都督不仅注重军事才能,而且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因此“都督常用重人”。然而由于蜀汉统治者的执政重点在于北伐而不在南中,他们只希望南中维持一个“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是故庲降都督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维护南中地区的政治稳定;组织各郡,将南中地区的兵员及其他军国所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蜀地,以助北伐;推行绥抚措施,安定南中各族人民的生活。

南中都督-霍弋

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时期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为谒者。诸葛亮北驻汉中时用为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为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后为中庶子。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后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郡界宁静之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进号安南将军。邓艾偷袭阴平,霍弋想率军救援成都,但刘禅以成都已有准备,不准,后刘禅投降,霍弋在得知司马氏善待刘禅后,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降晋后仍为南中都督,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

南中地区在哪里?蜀汉时的特别行政区,延续至唐代的“独立王国”

蜀汉名将-霍弋


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建宁郡大姓李睿、毛铣,朱提郡大姓李猛各率部曲数万,起兵造反,被宁州刺史兼南夷校尉李毅镇压后,李睿的“遑耶”夷帅于陵承又反叛,最终攻陷州府,造成南中大乱。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王逊任宁州刺史,负责收拾残局,他虽然一度稳定局势,但为政苛酷,引起南中大姓的不满,许多人通款成汉李雄,李雄则利用南中的纷争,加紧对南中用兵,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攻占南中,所有大姓皆投降李雄。李雄封李寿为“建宁王”,统治南中,继续以大姓为属官。

自李毅为南夷校尉以来,南中大姓之间争斗不休,造成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各大姓的势力也在兼并残杀中不断削弱。到李寿为建宁王时,只有霍、爨二姓的势力较强。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李雄“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爨琛为交州刺史”。霍、爨两大姓分治宁州、交州,显示他们在南中旗鼓相当。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宁州刺史霍彪于东晋,东晋以孟彦为丹川守将。次年李寿攻陷丹川,孟彦等守将皆死。南中霍、孟两家大姓同归于尽,南中大姓只有爨氏一家称强了。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十二月,身为成汉将领的爨頠投奔东晋,但东晋无法直接统治南中,南中遂进入爨氏自治的时代,而南中大姓则大多夷化,融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

南中爨氏的结局

随着魏晋南北朝结束,内地两个多世纪无休止的战乱终结,中原王朝的势力又强大起来,自然不会让爨氏在西南继续其割据的局面。隋文帝遂两次出兵南中,将爨氏家族的首领爨玩带回长安处死,诸子没为奴隶。但此举并未能控制南中地区,爨氏的其他首领仍继续据有南中。到唐朝建立,改变政策,将爨玩的儿子爨宏达放回南中,以其为昆州刺史,对爨地实行羁縻统治。

这种状况大体保持了一百多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南中地区的控制,遣竹灵倩在安宁筑城,并修筑通往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的道路,役使爨部,政苛人弊,激起爨人的反抗。诸爨首领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昆州刺史爨日进等召集部众,合力进攻,杀竹灵倩,夷平了安宁城。接着爨氏又发生内乱,互相争权夺利,爨崇道杀爨日进,又暗害了爨归王,归王妻阿姹是乌蛮女,起兵复仇,纷争不休。天宝五年或六年(公元746或747年),被已经统一了洱海区域的南诏趁机进攻,在众叛亲离之下,爨崇道败亡,爨氏家族在南中地区四百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云南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