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我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堪称被“历史灰尘”遮盖最严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每每跟朋友聊起欧洲的几大制度性革命,往往要么说到法国大革命,要么说到英国的光荣革命,而对这两大事件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却知之甚少,最多知道个克伦威尔罢了。没错,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就是遮盖它的那厚厚的“历史灰尘”。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欧洲各国几乎都发生过从王权到其他制度模式的革命,但唯独发生在法国的那场被称之为“大”革命,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充分动员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度和覆盖面极广,甚至出现过巴黎平民妇女组织起来在凡尔赛宫驱赶国王的事件,而且法国大革命耗时时间长、死亡人数也相当多,所以史学界才给它加了一个“大”字。相较之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一场常规意义上的革命,就是两派之间真刀真枪干一场而已,无论社会参与度还是从规模上都无法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这是它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另外光荣革命的意义太深远了,而且又与资产阶级革命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这甚至会导致很多人将两者混淆,或者简单地将资产阶级革命归为光荣革命的前凑。其实我们如下理解才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英国仅仅发生过一次制度性革命,是由很多事件串在一起组成的。但由于最后那个事件方式太特殊、影响太深远,因此被单列出来称为光荣革命,而其他所有事件被归为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就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光荣革命就是项链最低端的那颗宝石,资产阶级革命就是那串珍珠。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可是没有珍珠互相串联,恐怕宝石早就摔碎了。所谓“光荣”就是“不流血”,难道英国人和他们的国王的觉悟在当时就那么高么?突然有一天坐下来一谈就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哪有那么好的事。孤立地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是我们现在喜欢历史的人的一个通病,而只有捋清脉络才会一切理所当然。今天我们就是要着重聊一下资产阶级革命,补上这块历史知识短板,并把它的“筋”给抽出来看看,到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后面的所谓光荣革命并不是凭空就“光荣”了。

如果是单纯把过程说一下,那未免就成流水账了,如果对各事件只字不提只聊深度的东西,那对于不了解具体事件的读者又太不友好,只会越读越云里雾里。因此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在“抽”历史脉络之前,用少一个字都不行的方式,精炼地将事件一笔带过:

国王查理一世对议会下手,为的是维护专制统治;以原先的议会为核心的贵族、资产阶级、平民形成一派,以国王为核心的贵族、资产阶级、平民形成一派,两派对打,国王派赢;议会派蹦出个人物叫克伦威尔,军事崛起返攻杀国王;克伦威尔独裁;克伦威尔死后全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平民请回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做国王,结束。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够简洁吧,从中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对,好像是画了一个“圈”,最后国王又回来了;另外两派好像哪个阶层都有,并不是单纯的我们印象中的“资产阶级推翻国王的反动独裁统治”这么简单;最后克伦威尔好像很特殊。没错,总共就这三个规律,我们一一来拨开它们。

为啥国王动一动议会就敢造反?要知道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在基督教影响下,农民起义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早在与古罗马平行时期里的东方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哲学思考,而西方在整个漫长的中世纪就是“王侯将相有种”。其实这事儿只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为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四百多年前贵族们就与国王签署了《大宪章》,它有这个传统,就是英国虽然与欧洲大陆同样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状态,但法国、奥地利那些君主是无节制的。对于《大宪章》以后的英王来说,他们在国家的大情小事上几乎都有决定权,唯独对于宪章里规定的几件事碰不得。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比如说当国王要加税时,必须得跟贵族们商量决定;当贵族犯了法可以依法制裁,但如果没犯法,国王不能说:“我就是要杀你,没有理由,有钱难买我愿意”;骑士们虽然负有服兵役的义务,但国王不能没事找事的组织他们出去打仗等等。你会发现其实《大宪章》不算是个标准的宪法,英国至今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大宪章》只是一个专门用于限制国王“任性”的契约。就是所有国王该有的专制权力都有,所有过度的权力都不行。

因此当查理一世解散不听他的议会的时候,他是有这个权力的,但你解散了就没有了那个跟贵族“商量事儿”的地方了。这就尴尬了,国王做的是他权利之内的事、议会造反也是有正当理由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英国单靠一个《大宪章》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才能彻底破局。

起初议会党在保王党面前总是输,那是因为国王那边是正规军,议会这边只有少量支持议会的正规军,多数由平民组成,你就是人数再多也没用。可是当克伦威尔出现后局面就不一样,这是一个类似于拿破仑的标准“强人”类型的角色,但他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是“严于律己严以待人”,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跟自己内心作斗争、跟所有人作斗争、跟整个人性作斗争的人。这样的人训练出来的军队真的很难输,被俘虏的国王也很难活命。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人民为啥又不要他了?还是因为严。要知道这一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新教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新教并没有及时的自我“踩刹车”,而是继续分化出了好多极端派,比如清教徒。克伦威尔就是一个标准的清教徒,如果说新教剔除了天主教里的教皇、主教等“世俗权力杂质”的话,那么清教徒就是要剔除一切与教义无关的饮酒、看戏等“娱乐杂质”。克伦威尔的独裁就是这么搞得,自己也从来不破例,可老百姓受得了么,老百姓甚至觉得这个独裁者还不如原先的国王呢。

请回来的国王查理二世,真的是挺符合人民需求的,他沉稳、宽厚甚至还有点文艺。可是我们要问搞来搞去杀了国王又请回国王何必呢?你们革命派当初行动的时候就连个目标都没有么?就没想过要建立个共和国什么的么?答案是有明确目标、共和国没想过。

咱们把这个答案解一下,这也就涉及了为什么两派里哪个阶层都有的问题了。要知道我们给这一连串事件翻译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革命后的新模式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但参与者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而是以平民为绝大多数的。因此英国人自己管它就叫做revolution,也就是革命的意思。当时就是在一群贵族的领导下,很多乡村的农民和城镇的手工业者参与了进来,他们也没有资产阶级的概念,无非就是见面聊天的时候“哎!你是开铁匠铺的呀,我是修鞋的,也在伦敦,跟你就隔着两条街”,如此而已。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归类为“有产者”,更没有自认为是紧密团结的一个整体“资产阶级”,更何况在贵族庄园里整日劳作的那些农民才是革命大军的主体,因此这场革命还有两个更为贴切的名称,那就是“英国内战”和“英国革命”。

英国为何能够实现不动武的光荣革命?因为之前动过武

这也就说明不是当时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而是英国从上层贵族到底层平民都希望把国王的权力关进牢笼里,至于怎么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场革命太早了,它比美国独立并建立三权分立政体早了136年、比法国大革命早了149年、比俄国十月革命早了整整277年。当时的英国没有先例可寻,也没有经验教训可吸取,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不能让国王无限制的“胡来”。因此才出现这样的局面:当他们觉得国王太霸道的时候,都起来造反了;当国王被杀的时候,总得有人来统治,克伦威尔独裁了;当他们发现护国公还不如国王的时候,那些造反的军队和人民又把国王请回来了;包括后面当他们发现请回来的国王还是一心想独裁的时候,人们又蠢蠢欲动了,但有了前车之鉴,国王怕被杀就干脆跑了;请谁当国王的权力落到了议会手里,那我们请回来的国王得跟我们签个协议再登基,于是才有了光荣革命。

没错,这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那根“筋”,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但唯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实现后国家具体是个什么制度,也就是说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讨论过权力该由谁来掌控的问题,而是一直在讨论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把所有人的权利都限制起来的同时又都有所保障。直到这一制度出现并定型之后,文字才后期跟上并总结为——君主立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