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明朝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初衣解詩:清明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氣兼節日。至晉代開始起,寒食節和清明節已經成為一個廣為接受的祭祖的節日。到了唐朝更定為官方的節日,允許官僚士子回鄉祭祖。於是這壯觀的場景一直持續到當代。

農村裡家家戶戶上山掃墓,緬懷先人,城市裡的奮鬥的異鄉人驅車僱馬,在晚春明麗的風物裡還鄉。這中間又有大批的遊客趁此春天的長假,遊山看水,訪親交友,真是一路上車水馬龍,各有需求,或歡或哀,都沐浴在晚春清和的清明光景裡,清明也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和節氣緊密相關的人文節日。山水人物,風俗心境都交響成一片,盛大,莊重,卻也不乏熱鬧,活潑。

可以說,清明時節,在家的會神思久遠,想到故去的先人,他們的靈魂正飄蕩在春天的浩然之氣裡,於是會上山祭祖,和先人們虔誠溝通,用栽棵新樹,填堆新土的方式告慰他們,兒女子孫未曾忘懷。遠遊的,更會思念起不能回去的故鄉,靠記憶裡的家鄉煙火來緩解思念。亦會生出諸多的感慨。

雖然心到則靈,但傳統的中國人愛家的方式仍舊是古老的陪伴,若不如此,亦會覺得生命的殘缺。縱然不可以日日陪伴,但是每到佳節,必然會想辦法的抽身,來表達萬一。而實在無力無暇分身的,思念之外更是離愁,無論對於活著還是死去的人,離開得太久太遠,總是有著自發的依戀和愧疚。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一出門就想家,每到佳節倍思親,當然現在的網絡更加的草根,幾乎是每到加班就思親。所以高啟的這句“清明無客不思家”,幾乎是全體中國人的寫照。大家無論是現實還是心情,都奔在回鄉或者回家的路上。哪怕家在門口,也分外留念清明時節的味道。

“新柳著菸禁垣斜,杏酪分香俗更誇。”34歲的高啟,老家在蘇州。兩年前應朝廷朱元璋的詔令,授予了翰林編修,在南京,和當時的宋濂等16人編修《元史》,歷時兩年。可以說這是一套人馬一個班子,在史料堆裡還原歷史,任務重,要求精準,這是學術項目,自然是不可以回家的。但是衣食無憂。

從宮廷的樓上望去,這是正清明時節,頭兩日的寒食,宮廷和民間禁火,但是今天不一樣。宮廷重新採榆火,意味著煙火一年的開端。唐詩有云,”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說明歷代的朝廷,對於舉火的看重,有著儀式感。

本朝朱元璋做皇帝,不會大張旗鼓地鼓勵貴族,用這種方式炫耀富貴威權,但宮廷裡也看得到榆火新煙升起,那是為煙火新年做的炊飲。

這時已經有小太監依次過來,是清明應節的杏仁粥,每個翰林編修都一碗,香香甜甜,聞得到杏花時節的清香。

京華風俗,是在清明節有喝杏仁粥的習慣,可以補肺氣。

等高啟看著這碗杏仁茶,卻分外的思念妻子做的。蘇州雖與南京不遠,妻子和孩子遠在蘇州青丘的小地方,但是自己擔負編著要任,也有兩年沒有回家了。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這南京城是個好地方,山環水繞,彷彿遊子偎依在母親的身邊,越是這樣的好風景,越發勾動了遊子思家的情懷。何止是我一個人想家,那熙熙攘攘出城的人,都在往家鄉的地方去,而回不了家的,也在這山水之間寄託無限的思念吧。

“清明無客不思家”,如果不是因為是高啟所寫,你簡直會認為這是唐詩中的哪一句,開闊而深沉。這也證明了高啟優秀的文化素養和古典內涵。並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能夠寫出唐詩的風味和高度。而34歲的高啟,彷彿是輕描淡寫,卻寫出了隆重的思念和情懷。當然我個人認為他是10分的想念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和妻子非常的恩愛,養了三個女兒,這個三個花朵的爹,真是讓他操碎了心,離開一步就擔心家裡會出亂子。畢竟高啟是從元朝亂世過來的人,他擔心柔弱的妻子和如花似玉的孩子沒有人保護。

當然可能朱元璋讀出了另外的意思。他不放心這個高啟,因為高啟曾經追隨過他的敵人張士誠。而高啟總是一副淡然的樣子,這讓朱元璋很不滿。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估春酒客京華。“

清明節雖然不能回家,但是幾個同事一起踏青去遊南京。在卞侯墓下停留,在盧莫愁的小屋前看清明時節的花落。這是一群怎樣的人呢?這是一群編修歷史的人,可以說他們有著另外的制高點,就是以歷史的視野來看待人生。一切行進中的歷史都會成為過去。這是他們的思想的優越,但是也極容易不融合當下的歷史。

比如在這首詩裡,明顯的就是一種大歷史觀,風雲跌宕的歷史,最後成為了帝王或者王侯的墳墓,過去的人生和人事,不會比自然更長久。高啟並非留念待詔這個職位,從亂世中過來的人,他有著執著的不願意和家人分別的情懷。就是在待遇極好的宮廷裡,他也顯得那麼寂寞。要知道他才34歲。這是年輕人奮勇向上的年齡,他何以如此滄桑和寥落?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就不能不簡要地談一下他的歷史。高啟出生在富貴名流之家,而且父母早就去世,留給了他萬貫家財,這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但問題就在於他特別的喜歡歷史詩歌。這個高啟十幾歲就有盛名,16歲就被張世誠請了去,左中都是白髮蒼蒼的巨儒大家,這個天才的少年毫不怯場。我想看到他的人都認為他是神童或者神仙下凡。

但是過了這樣幾年的歲月,他忽然就厭倦了。因為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就是有了一位好太太。我簡直懷疑他將缺失的父母之愛都完全的寄託在他身邊的妻子身上,又或者作為孤兒的他,是從元末亂世裡看到了種種,所以他對妻子和孩子特別的疼愛,幾乎是形影不離。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34歲的高啟,雖然才高八斗,但是毫不留戀官場的原因。作為從小失去親人的他,雄才大略只是表向,那是一個人的智商,他心裡就是一個無限依賴家園的孩子,通常這樣殘缺家庭出來的孩子情商都不高。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我就來談一下高啟的悲劇。就在這一年,他完成了《元史》的編撰。朱元璋對他大加讚賞,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這是正三品的高官。就算是一個隱士你為國出力,也該接受,做出成績來,你在退隱對大家都是風光兩全的事情。但是情商不高的高啟,也說了他的真心話,他想回家。

朱元璋的腦袋轉得比磨盤還快。第1個這個人是真的想家,第2個,這個人這麼年輕,他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就想家?第3個,年輕人氣傲,還嫌三品官小了,你難道還想一步登天?不用知道結果朱元璋會怎麼想人。

兩年之後,高啟在蘇州,恰逢蘇州的知府,修復府衙,要請高啟來做詩。高啟因為對方是父母官,他對蘇州也特別有好感,然後在《上梁文》裡寫到了“虎踞龍盤”,就被朱元璋抓住了把柄,你個好小子,不肯在南京做官,原來就想著蘇州可以虎踞龍盤。一道聖旨將高啟腰斬市場。時年39歲。

高啟平生最想得到和守護的,是許多人年輕時不在意的,和他的生命一起毀滅。


清明詩讀:清明無客不思家


這是中國歷史上文人的悲劇。為才所累。而高啟的悲劇是無解的。因為他是孤兒,他畢生留念的是一點點小家園,雖然求仁得仁,卻是這樣的收場,不禁為他的人生悲哀。

“清明無客不思家”,心中的方向,最終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所有國人的方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