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鄉村讓百姓安居樂業——百色市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助推鄉村振興綜述

德保縣敬德鎮巴寧村,這個有著13個自然屯226戶800多位村民的小村子,是百色鄉村振興熱潮中的“明星”。該村連續70年無刑事案件發生,吸毒、賭博、偷盜全無,近5年來治安案件亦是零發生。在村裡,村民敞開說村事、熱心議村務、協力辦村事,村風清明,人心向善,掀開了新生活新篇章。而巴寧村並不是百色市唯一閃亮的“星”。

壯美鄉村讓百姓安居樂業——百色市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助推鄉村振興綜述

靖西舊州風光

鄉村治,則百姓安。農村要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治理。近年來,百色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並進”、服務進村基層治理模式,“善治”為線,全方位推進景秀、業興、人美的宜居鄉村建設,村村風光美故事多,鄉村正逐步由脫貧摘帽向振興之路幸福跨越。  

黨建引領“把準”鄉村治理“脈搏”

“愛國愛家好,跟黨不動搖;齊心是正道,彆扭不能搞……”在德保縣巴寧村村口,掛在牆上的別樣的“村規民約”,是該村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百姓安居樂業的“傳家寶”之一。“這是村裡的黨員們根據村民的提議,重新修改的村規民約以及成立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據巴寧村黨支部書記李和斌介紹,該村有一個傳統的好習慣,數十年來,村民有事都會找黨員。年逾七旬的李秀七,有著27年的黨齡。27年來,村民們發生鄰里糾紛、田地糾紛甚至家庭矛盾,都愛找他來調解。“村民遇事愛找黨員,說明大家相信黨、熱愛黨!”李和斌說。目前,巴寧村共有黨員22名,分佈在13個自然屯,成為該村治理的力量之源。  

精準扶貧工作號角吹響後,尤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田陽縣百育鎮四那村在鄉村規劃編制、重大決策等方面,充分聽取黨員和群眾的意見。該村黨支部書記黃國勤說:“村裡要發展什麼產業,實施什麼項目,都會跟村民商量。定下了,黨員就率先垂範帶頭幹,有了成效,村民的積極性更高了。”  

田陽縣五村鎮靈活開設了“黨員監督責任區”和開展“黨員模範之星”評比活動。“活動的開展讓黨員有了發揮的平臺,進一步激活黨員參與鄉村治理的活力和動力。”五村鎮黨委書記葉志海說,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必須在鄉村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黨員幹部甘當表率,才能更好推動鄉村各項事業順利發展。  

基層組織強,則鄉村治理強。百色市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始終將黨的建設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通過實施“爭創五旗”活動、“頭雁引領”工程、“先鋒示範”工程等,切實增強農村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同時針對基層黨員幹部“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大力實施農村幹部能力提升項目,把“鄉賢能人”選進了村“兩委”班子,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基礎。 

壯美鄉村讓百姓安居樂業——百色市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助推鄉村振興綜述

靖西龍潭風光

“三治並進”提升鄉村治理“品質”  

今年5月份,西林縣八達鎮龍保村出了一件新鮮事,該村大田屯某家族表決通過了一份族規,明確了本家族操辦紅白事的具體規範。作為少數民族貧困村的龍保村,紅白事講究排場、鋪張浪費等陋習一度十分盛行,尤其是白事,基本上每次宰殺的黃牛不少於15頭,給群眾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在逐戶走訪,充分掌握民意的基礎上,村“兩委”適時召集群眾召開懇談會,提出意見,徵求建議,細到每次只能殺多少頭牛等細則被逐一列了出來,作為今後操辦紅白事的規範。“這次白事操辦得很順利,只殺了4頭牛,經濟負擔減輕了很多。以前我不是不想改,但是怕挨親戚的責怪,多虧這個規定,為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龍保村農戶王成良深有感觸地說。  

自治激發活力,德治春風化雨。德保縣城關鎮那溫村人大代表李振邊深有感觸:“摘掉軟弱渙散亂村的帽子,靠啥?靠好風氣。”現在,身邊道德模範先進事蹟“上了牆”,紅白理事會剎住了陳規陋習,新生活滋味美。那溫村以德治為先導,堅持以德化人,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愛心公益超市積分獎勵機制等措施,弘揚正氣,倡導新風,並通過開展“最美脫貧戶”“最美致富帶頭人”“最美婆婆”“最美媳婦”“最美鄉賢”和“優秀共產黨員”等“五美一優”評選活動,以榜樣效應持續引領道德新風“吹”到鄉村每個角落,推動鄉風文明向好向善。  

2019年以來,百色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扶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充分利用“新時代講習所”平臺,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這條主線,組織開展鄉村夜話、文藝表演等靈活多樣的千場鄉村振興戰略講習活動。“鄉村振興·爭創五旗”活動將“一約四會”的建立運行、志願服務、“我們的節日”、思想道德文化宣傳陣地建設、科普、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等內容作為“鄉風文明紅旗村”的具體評選標準,成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促進組織規範化、陣地標準化、載體特色化、活動常態化。  

在推進自治、德治的同時,積極把鄉村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建立了“一村一警”隊伍。同時,一村一名法律顧問共同發力,讓群眾事事有迴音、問題能解決、訴求得滿足。此外,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增強群眾法治意識,引導廣大群眾學法、用法、守法,讓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在靖西市新靖鎮鵝泉村,一棟棟嶄新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村民或悠閒地散步,或三五成群拉家常。“以往村民住的大多是老舊房,60%經濟收入來自外出務工。”靖西市委政法委書記黃旭楨說。每年春節回家過年,大夥聚在一起就是喝酒賭博,一晚就能把一年攢下的血汗錢輸光,村民常常為此鬧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為改變村裡的困境,該市決定實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保障“三變”(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產權制度改革,引進公司對鵝泉村進行風貌改造,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得益於“三治融合”,靖西市越來越多鄉村甩掉貧窮落後帽子,成為產權制度改革示範村、脫貧致富小康村和旅遊休閒度假村。這無疑是“三治並進”生動實踐的縮影,這樣的村子正在百色大地全面鋪開。  

壯美鄉村讓百姓安居樂業——百色市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助推鄉村振興綜述

靖西鵝泉風光

服務進村增強鄉村治理“溫度”  

白牆黛瓦、綠植掩映。一大早,田陽縣那滿鎮露美村綜合服務中心熱鬧非常——有人在農家書屋學習,有人來辦理小額存取款、上網查詢,還有人來複印打印、辦理證件……群眾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到“一站到位”的各項服務。露美村綜合服務中心在“農事村辦”服務站的基礎上,深化拓展服務功能,提供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體、法律六大服務體系,方便群眾辦事,讓群眾辦事不出村。  

為破解農村群眾辦事不便的難題,百色市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全面推行了“農事村辦”,通過把服務和辦事機構延伸到村裡,讓邊遠群眾不出村就能得到政府生產生活和政務服務,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針對性。近年來,在“農事村辦”的基礎上,百色市又推行了鄉鎮“一辦三中心”改革,通過整合鄉鎮資源力量,設置固定服務崗和流動服務崗,使廣大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各種服務。同時開展了村莊公共服務“十完善”行動(即完善村級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公共交通服務、完善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完善金融服務、完善醫療健康服務、完善便民超市服務、完善廣電網絡服務、完善通信網絡服務、完善氣象服務、完善教育服務),為基層群眾提供近距離、便捷化、高效率的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事務服務,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整理推薦: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