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與李白同為“仙宗十友”,卻為了一首詩殺害自己的親外甥

歷史上的知名文人基本上都是憂國憂民或是灑脫正直之輩,比如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又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或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文人不一定都是向善的,歷史上才華橫溢但品性不行的文人大有人在,例如秦檜,例如宋之問。

秦檜的事蹟自然不用多說,而宋之問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個堪比秦檜的惡人。


此人與李白同為“仙宗十友”,卻為了一首詩殺害自己的親外甥


宋之問才華橫溢,這一點毋庸置疑,宋之問的多篇詩作都被選入《全唐詩》,更是與孟浩然,李白,王維,陳子昂等知名文人並稱為“仙宗十友”。其詩多是歌功頌德之作,也就是拍馬屁的文章,但令人驚奇的是,宋之問的這類作品寫的的確出色,比如說他的那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便受到了同為大詩人的沈佺期以及唐中宗的認可。

但宋之問的人品是真的不行,從以下幾件事中便體現的淋漓盡致,徹底揭露出了他的醜惡嘴臉。

其一,便是貪圖富貴。宋之問考上進士那會武則天已經一手遮天了,不久後她更是將唐朝取而代之,建立了武周帝國。宋之問是個懂得察言觀色的人,文采又出眾,因此經常會寫歌功頌德的詩呈送給武則天,其中內容多是說武則天奪位奪得對,武則天多麼偉大。


此人與李白同為“仙宗十友”,卻為了一首詩殺害自己的親外甥


武則天以女子之身奪了李家江山,可謂開天闢地,心裡自然少不了一些忐忑。而宋之問的詩詞卻可以令武則天自欺欺人,因此武則天很賞識宋之問,多次提拔他,最後更是令其掌管奉宸院。這個奉宸院實際上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有許多年輕貌美的男子,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便是如此。

宋之問進了奉宸院後,又看到張氏兄弟的飛揚跋扈,內心自然動了些想法。按理說張氏兄弟應該歸宋之問管,可宋之問反倒做起了他們的“小太監”,為其窮盡所能,點頭哈腰,甚至有些野史記載張之問還為他們刷過尿壺。

所以當時的文人都很看不起宋之問,但宋之問卻我行我素,在上了張氏兄弟的船後,他甚至還想得到武則天的寵幸,為此他還特意寫下《明河篇》獻給武則天,以此表達心意。武則天卻因為口臭拒絕了宋之問,但對詩卻是讚不絕口。


此人與李白同為“仙宗十友”,卻為了一首詩殺害自己的親外甥


其二,賣友求榮。武則天去世後,李顯登基,張氏兄弟被殺,宋之問一下子沒了靠山,還被認為是張氏黨羽而被貶去參軍。宋之問在洛陽過慣了大爺生活,自然忍受不住當兵的痛苦,於是他逃回洛陽,成為逃兵。歷朝歷代對於逃兵的處置都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按律當斬,但宋之問的摯友張仲卻冒著生命危險,將宋之問藏匿在家中,整日好吃好喝的供著。

一日,張仲跟別的朝中大臣商量著如何替唐中宗除去武則天死後依舊一手遮天的武三思,而這些話恰巧被宋之問所聽見。宋之問當即決定寫信讓自己的侄子去告訴武三思此事,於是張仲以及一干密謀的大臣皆被滿門抄斬,宋之問卻又攀上了武三思,不僅免了逃兵之罪,還被武三思提拔重用。

其三,也是宋之問最令人不齒的,便是他奪詩殺人。宋之問家是書香門第,因此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不過劉希夷跟宋之問不一樣,劉希夷雖然也曾高中進士,但卻不追求權勢,單純的喜愛吟詩作對。一日,劉希夷寫下一篇《代悲白頭翁》,並跟自己的舅舅宋之問一起分享,宋之問對此詩讚不絕口,而且這種擬古樂府詩宋之問一向不擅長,所以他就請求外甥把這首詩轉讓給他。

劉希夷不願意,因為這是他辛辛苦苦寫下的詩,也正是如此,宋之問動了殺心,派人殺死了自己的親外甥,並將這首還沒有問世的詩佔為己有。此事在正史上並無記載,但野史記載頗多,而且正常人略一推測便知事情真相,畢竟前文提到,宋之問根本不擅長這個類型的詩,而這種類型的恰巧是劉希夷所擅長,更何況劉希夷死的的確蹊蹺。再者,《全唐詩》也間接告訴了世人真相,因為《全唐詩》裡面二人名下都有這首詩,內容近乎一模一樣,只是宋之問那首略改了幾個字。

賣友求榮,奪詩殺人,貪圖富貴,宋之問雖為唐初詩人代表,可亦是唐初詩人之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